「烏俄戰爭帶來了思維改變:商用的服務也可軍用了,換句話說,許多應用場景是可以通用的,換個思維就有新市場。」台杉投資科技基金合夥人吳錦城說。
資本市場在2022年經歷了資金大退潮,全球普遍對經濟景氣預測悲觀。做為投資未來科技的創投,以及引領世界前行的科技企業,如何在經濟逆行的時代將危機化為轉機,開創下一個巔峰?
管理基金總規模達新台幣257.5億元、投資超過52家新創的台杉投資於昨(14)日與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共同主辦「2022科技投資高峰會——下世代投資與新機遇」論壇,從創投、企業與新創的角度共同探討台灣的未來。
每千人的研發人才世界第一!台灣如何從ICT基礎找到下一個護國神山
「很多人說現在的經濟怎麼了,但其實2年前創投資金充沛的程度也是我從沒看過的。」台杉投資總經理翁嘉盛表示。
疫情期間的資金派對結束得非常快,令人措手不及。根據研調機構CB Insights發布的《創投現況報告》(State of Venture Report)指出,截至2022年第3季,全球僅25家獨角獸誕生,是平均5年來最低的紀錄;募資金額方面,第3季新創募得745億美元,年比近乎砍半。至於上市成績,截至今年上半年美國IPO的案件數量僅124家,大約是2021年全年的1/10而已,而先前火熱的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也巨幅滑落。
從歷史的發展軌跡發現,能夠挺過經濟艱困危機的新創科技未來都將改變世代的生活,例如Google、Amazon在2000年「.com泡沫」後存活,臉書(現為Meta)、Uber等都挺過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新科技、組織之間的合作是挺過難關的關鍵解方,這些動盪都會過去,如果在最壞的時機點投資了對的未來,就可以乘勢而起。」
但是台灣該乘什麼「勢」而起呢?
翁嘉盛認為人才、半導體與優秀的新創是台灣3大優勢。「根據IMD(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報告,台灣每千人的研發人才數量是全世界第一,再加上本來就很強勢的半導體,我們應該要強上加強。」翁嘉盛說,至於台灣的新創團隊缺乏的是與國際鏈結的機會,除了創投之外,還需要政府、企業與各個公會合作。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沈尚弘表示,科技是變革的推動者,台灣擁有堅強ICT產業實力,現在更應該要加強跨域整合滿足市場需求;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則表示,台灣半導體產業能有今天的成績,是大企業與新創攜手的成果,如果半導體產業要維持競爭力,需要更多新創的能量以強化全球競爭力,包含人工智慧、淨零碳排、電動車等領域,都是半導體產業可以幫助到的。
自動化與工業元宇宙,Taiwan can help
吳錦城與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也提到他們對電動車、太空等產業的重視,這背後是基於台灣強大的ICT產業與人才。
卞志祥提到,微軟將台灣視為是人才與亞太科技的樞紐,近年大力投資台灣,陸續成立啟動新創加速器、物聯網創新中心、AI研發中心、新創加速器、雲端資料中心、物聯網卓越中心、金融生態圈與產業聯盟等,以支持微軟接下來的4個重點發展產業:元宇宙、電動車、通訊及太空計畫。
卞志祥以元宇宙為例,元宇宙可以提供超越時空體驗的特性將大大為工業賦能,尤其是台灣擁有大量的製造業與ICT產業,多方協作將大大提升製作流程的效率。吳錦城也認為,將元宇宙應用於數位孿生(Digital Twin),將可以讓設計與製程同步進行,這將是個大好機會,而「自動化生產」的下一步,將是「智慧決策」,未來將機器人與AI結合後就可以真正取代人力,過去單一製程自動化的機器人將會演變成「打群架」的合作模式。
吳錦城也以投資人的身份提到,像是攸關國安的5G通訊與太空產業、資安服務,以及被視為中國之外的「台灣供應鏈」產業,勢必是未來的趨勢,也是世界的需求,這是一個投資人不會錯過的機會,但是他也提醒新創們,千萬不要因為這些產業正在趨勢上面而隨波逐流,「堅持去做你最擅長、做了會變得更好的事情,去觀察產業接下來會有什麼變化、需要什麼,才能掌握先機。」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