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不糾正文法、不背單字!PictureCook靠AI陪孩子聊天,打造1.2萬人英文學習社群

不糾正文法、不背單字!PictureCook靠AI陪孩子聊天,打造1.2萬人英文學習社群
蔡仁譯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傳統兒童英文教育,往往陷入為考試而學的泥淖,強調發音精準、文法正確,卻忽略了語言的本質是溝通與連結。「台灣孩子很會考試、很會背單字,但多數人沒有真正使用英文的環境。」PictureCook執行長楊曜華認為,成人世界的商務英文、考試導向,並非適合孩子的情境。

「小朋友的情境是什麼?其實很簡單,就像去參加夏令營,核心就是交朋友、一起玩。」 楊曜華強調,因此團隊則不在意孩子說的英文完不完美,而是希望用 互動繪本與AI交換日記 ,打造一個讓孩子「敢說、想說」的沉浸式環境。

目前,產品推出至今已吸引全球超過1.2萬名用戶下載,在未進行大規模推廣下,月活躍用戶數(MAU)達8,500人,團隊更計畫在2025年11月底前,完成70萬美元(約為新台幣2,100萬元)的種子輪募資。

這3位過去專精於青少年直播、語音辨識安全偵測的創辦人,如何跨界打造出一個讓南非、菲律賓孩子都愛不釋手的AI英文學習夥伴?

AI角色也要有「性格」:1.2萬次下載背後的沉浸式社交學

PictureCook的關鍵,在於其反傳統的設計理念:「鼓勵表達,而非糾正錯誤。」楊曜華坦言,自己過去也是很會考試,但不太會講英文的典型,直到進入外商,才花了許多年體悟到溝通的本質。「就算你的文法錯得一蹋糊塗,你的朋友也會試圖去理解你,因為你們的重點是建立連結。」

這個理念徹底貫徹在產品的AI模型中。市面上有許多產品標榜能糾正發音,但他們刻意反其道而行。AI不在乎孩子的口音或文法精不精確,它能理解像「Want Apple」這樣的片段句,甚至支援中英夾雜的對話,例如當孩子說出「我好想吃Apple」,AI不會糾正,而是會順著語意聊下去。「我們在解決的不是發音的問題,而是他敢不敢勇敢地講出他想表達的事。」楊曜華說。

這個理念不僅體現在演算法上,更被注入產品的靈魂——獨特的AI角色性格之中。

「我們的角色設計,不能太過『政治正確』。」共同創辦人邱鈴媛解釋,就像真實世界的朋友,AI並非沒有缺點的完美機器人,而被賦予了真實、甚至帶點缺陷的人格特質。主角Tom像是個熱情樂觀的小隊長,擅長說故事;而他的朋友們,則有比較害羞的花椰菜,以及精通天文數學的玉米。

邱鈴媛說,這些角色的互動模式各不相同,例如開朗的Tom會講故事給內向的花椰菜聽。這種設計更深層的目的,是讓孩子透過與不同個性的AI朋友互動,學習觀察、理解與社交。這份堅持,也體現在AI的聲音上。最初版本採用了通用的GPT語音模型,卻被使用者回饋太冰冷了。團隊立刻更換了模型,才有了今天孩子們聽到的、親切溫暖的「Tom的聲音」。

而這些充滿性格的角色,是透過兩大核心功能「AI交換日記」與「互動繪本」,來與孩子們建立深刻的連結。

AI交換日記是鼓勵孩子開口的引擎。每天,孩子會收到來自Tom或他朋友們的一張虛擬明信片,分享當天的見聞。孩子可以用錄音、文字甚至圖片來回覆,而AI角色則會給予個人化的回應。「我們的設計核心,是引導孩子從單純傳一張圖片,轉為用對話來推進關係。」楊曜華解釋道,AI的演算法會精心設計回覆,鼓勵孩子多講一句話。

而互動繪本則並非簡單地將實體書數位化,而是融入了幼教老師的引導技巧。在翻開故事前,AI會像老師一樣,引導孩子觀察封面、猜測情節。團隊推出了「經典故事」、「環遊世界」等多個原創系列,內容涵蓋顏色、情緒、職業認知等,更導入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CEFR),能夠根據孩子的進度,動態調整同一本繪本的單字與句型難度,實現個人化學習。

為了讓這一切互動盡可能真實,在開發初期,團隊更進行了一場為期四週的「實體明信片交換」實驗。他們與一所幼兒園合作,由團隊親手為21位小朋友繪製個人化的明信片,孩子們則以圖畫和口述心情作為回信。團隊每週回收這些充滿童趣的創作,掃描後讓AI進行分析,全力為孩子打造一個零壓力的語言輸出環境,藉此訓練出最能引發孩子共鳴的回應模式。

正是基於這些細膩的前期投入,PictureCook才能精準鎖定其核心用戶。

精準的年齡層鎖定,也是PictureCook快速成長的另一關鍵。「其實我們一開始是想做3到12歲,但後來發現3到4歲孩子的認知能力,他們認識的世界還很破碎,很難進行有意義的對話。」楊曜華解釋,另一個極端則是考量到現實因素,「8歲大概是小學三年級,之後大家開始考英文了,所以家長會有完全不同的目的在推小朋友去學英文。」

因此,介於兩者之間的5到8歲,最終成了能最大化情境學習樂趣的黃金區間。

出乎意料的是,產品用戶佔比最高的國家並非台灣,而是南非與菲律賓。楊曜華觀察到,即便是母語為英語的家庭,也可能將PictureCook當作有趣的互動玩具,而廣大的移民家庭市場,對於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工具更有著迫切需求。

團隊規劃,下一階段將更著重於擁有強大付費能力的美國市場,持續滿足不同家庭對於安全、優質互動體驗的需求。

告別考試英文:從「教育家長」的痛點,到打造 AI「Summer Camp」

PictureCook的故事,始於一個技術的引爆點。2024年春天,當執行長楊曜華看到ChatGPT展示流暢的語音對話時,他意識到「打造一個能主動與孩子互動的AI夥伴」的時機已經到來。

過去,楊曜華曾在台大醫院從事語音辨識模型研究,後續更參與語言治療平台的開發,深刻體會到要教育家長、為孩子打造穩定的語言環境是多麼困難。

當時,他負責開發工具,協助追蹤兒童的語言發展,並回報給治療師。他發現,工作中最耗費心力的部分,反而是教育家長。「我們要教家長如何透過互動策略,引導孩子說話。但每個家庭狀況不同,要在家中打造一個穩定、有品質的語言交流環境,是件非常吃力的事。」楊曜華意識到,一個設計精良的App,或許能比教育無數個家庭更有效率。

他帶著這個想法,首先找上了共同創辦人邱鈴媛。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同時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產品設計師,邱鈴媛起初相當排斥,因為她本身就是個盡量不讓孩子接觸3C的家長。

創業午餐會_PictureCook
PictureCook核心成員:左側為共同創辦人邱鈴媛、右側為楊曜華 蔡仁譯

轉捩點在於楊曜華拿出的一份市場數據,當她看到競品驚人的營收與月活躍用戶數時,她意識到這不只是被動的聲光刺激,而是能賦予孩子主動權的互動體驗。「未來的小孩肯定是AI世代,與其限制他們,不如打造一個更安全的環境。」這個念頭說服了她。

團隊的最後一塊拼圖,則是楊曜華的大學同學宋昊恩。

當時,楊曜華特地飛到美國西岸與他深談,即將成為人父的宋昊恩對這個主題極具熱忱。更關鍵的是,他過去專精於遊戲平台的語音安全技術,負責即時偵測語音中的危險與不當內容,這項專長完美契合了PictureCook安全陪伴的核心理念。

三人於2024年七月正式啟動專案,從最初模糊的AI伴侶概念,經過數月的市場訪談與測試,最終在今年一月,精準地將產品定位為解決家長痛點的「AI語言學習」服務。就這樣,他們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匯聚於一個共同的目標:為新世代的家長與孩子,提供一個真正能開口說英文的解決方案。

目前PictureCook的用戶已遍及全球,推出至今已吸引全球超過1.2萬名用戶下載,在未進行大規模推廣下,月活躍用戶數(MAU)達8,500人。

目標11月底完成70萬美元募資,PictureCook的下一步全球市場佈局

為了支撐內容開發與市場擴張,PictureCook 正尋求70萬美元的種子輪募資,並期望在11月底前完成。這筆資金將主要用於深化內容與角色的開發,例如為Tom打造更多元的故事線,並推出他的朋友們,如害羞的花椰菜、精通數學的玉米等,建構一個更豐富的IP世界觀。

此外,團隊更計畫推出家長儀表板,透過數據分析孩子在詞彙量、句子順暢度等方面的成長,提供家長進度報告。商業模式也將從目前的免費使用,轉為付費訂閱制,預計在2025年底或明年初上線,可能會以限制與AI角色的互動頻率作為收費基礎。

從解決自身痛點出發,PictureCook憑藉著對使用者心理的洞察,將語言學習從一場充滿壓力的考試,轉化為一次輕鬆的交友體驗。日後當孩子們回憶起自己如何學會英文時,或許想到的不再是無盡的單字卡,而是一位名叫Tom的AI朋友,以及那些與他交換日記的溫暖時光。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常見提問:為什麼會想做這個題目? 我們的起點其實很單純——我們相信,下一個世代不只是學會使用AI,而是要能「透過AI來學習」。 這代表AI不只是工具,而是一個可以陪伴孩子探索、提問、理解世界的學習夥伴。

PictureCook想打造的,是一個能夠與孩子一同成長的AI Companion。 這個夥伴不只是回答問題或唸故事,而是會傾聽孩子、理解他們的表達方式,根據年齡與興趣,逐漸引導他們進入更深的思考與表達。 我們希望孩子在互動中,培養好奇心、語言能力與思考力; 同時讓家長看到AI並不是取代陪伴,而是一種延伸陪伴的方式——當家長忙碌時,孩子依然能有一個安全、有愛的互動環境。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我們目前最缺乏的資源,是在「AI與兒童互動」領域具有經驗的互動設計師。 這個角色和一般的UI/UX設計師不太一樣,因為我們首要面對的使用者是4到8歲的小朋友,他們的語言能力、認知速度、注意力長度都差異很大。

所以在設計時,不能只考慮對話的流暢度或畫面的美觀,而要去理解小孩到底是怎麼「理解」AI的回應?他們需要的互動,不只是文字對話,還包含角色的表情、聲音語調、手勢反應,甚至對話發生的場景和節奏。

我們希望這個角色能在教育心理、遊戲互動與AI體驗設計之間找到一個新的平衡。 目前我們也和一位研究「Human-Robot Interaction」的博士候選人合作,希望在學術面找到設計上的理論基礎,讓AI真的能「陪伴」孩子,而不是只是回答問題。同時,我們計畫明年投稿國際的 Interaction Design and Children(IDC)研討會,希望藉這個機會和更多研究者與設計師交流,找到願意一起探索「AI陪伴兒童成長」的夥伴,共同把這個領域往前推進。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我覺得創業這一路,教會我兩件很重要的事。
第一件事,是在「技術的快速」和「關係的長期」之間找到平衡。
第二件事,是從小朋友身上學到「快樂與學習的本質」。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我覺得我們做得最好的三件事,其實都和「人」有關。
第一,是找到對的人。
第二,是加入Ikigai加速器。
第三,是在最初期就進行了大量的訪談與測試。我們沒有只專注在家長,而是與所有陪伴孩子成長的人交流。這些訪談讓我們更全面地思考 AI 的角色,也幫助我們快速做出幾個 prototype,實際與孩子互動、觀察他們的反應。那些小朋友自然笑出來的瞬間,讓我們更確信這條路是值得的。

團隊資料

成立年份:2025
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賴冠伶 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賴冠伶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