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介紹慧景科技的時候,時常有先進前輩問我們「什麼時候要募資嗎?有想法嗎?」其實這個題目對我們來說算是我們的企業文化的延伸,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我們的創業資金思路!
創業的第一個思考:Bootstrapping vs. Fundraising
當有了創業的念頭,首先得要思考「題目」、「團隊」與「資金」。如果創業目標市場是設定台灣以外甚至全球市場,因為所需的資金相對龐大,一般都會透過募資的過程向外尋求支援。近年來大家常在報章媒體上看到某某新創公司又拿到了A、B、C輪的資金,僅管獲得新一輪的融資並不表示成功,但所謂沒錢萬萬不能,有了更多銀彈往下一個發展階段邁進,的確讓很多人羨慕不已。
資金來源除了向外募資,還可以透過自有資金來營運,即所謂的「Bootstrap」。字面上的意思Bootstrap是「靴子的鞋帶」,1781年的小說「The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中,主角僅靠一條鞋帶把自己從泥沼中拉出來,過程中完全沒有依賴其他人的幫助,因此Bootstrap逐漸引申為「自助,自力更生」的意思。在商業世界裡,Bootstrap指的是財務上完全依靠自己來支付營運所需的開銷,不跟投資人募資。當然Bootstrap並不表示從頭到尾都不募資,有很多例子是早期自給自足,中後期因應快速擴張的需求再向外尋求資金,例如軟體開發者耳熟能響的GitHub。
但創業題目與選擇的市場對於選擇Bootstrap或是募資有絕對性影響。如果產品或服務是屬於競爭激烈且贏者獨佔的市場(winner takes all market),例如Uber、Airbnb,持續投入資金以快速的擴張市場提高佔有率是唯一的選項,同時也表示在短期內可能無法實現獲利。但如果是選擇相對分散的利基型市場 (fragment market),雖然市場規模相對較小,但同時允許多家中小型的公司共存,例如MailChimp、Basecamp,也許就不需要外部的資金,能持續用自有的營運資金來推動公司成長。
要如何決定要Bootstrap還是募資?
這題當然沒有標準答案,除了市場特性外,考量點可能有以下有幾個:
你創業的目標是什麼?
是否有出場的打算(上市或是被大公司併購)?
市場成長的潛力有多大?
是否願意犧牲一些主導性?
一般來說,Bootstrap的公司的追求的是穩健的成長,以獲利與長期經營為目標,但相對的公司資源相對少,成長的速度可能較慢。向外募資的公司有較充裕的資源極大化營收成長,追求市場領先者的地位,以出場為目標,平均創投會以3–10年出場為目標。
創業初期方向上的調整是在所難免的,這部分Bootstrap的公司當然有100%主導權,不論方向的改變(pivot)或是專案時程預算上的調整都是自己說了算。如果有向外募資,公司發展規劃與時程都必須和投資者取得共識,相對的需要比較多的溝通與妥協。
除此之外,Bootstrap還有幾個可能的優點。初期由於沒有募資,省去了和投資人接洽與溝通,可以專注在產品上,同時股權稀釋更少,增加未來募資的籌碼。更重要的,由於每一分錢都是創業團隊徂口袋裡討出來的的真金白銀,對大多數人來說會更謹慎,畢竟花自己的錢會痛,花別人的錢沒感覺。
下圖是統計超過1000家營收超過美金一百萬的且未上市B2B SaaS公司,可以看到有募資的公司平均費用比Bootstrap的公司多27%,且Bootstrap的公司是有獲利的狀態,但有募資的公司為了快速擴大營收仍處於虧損。
慧景科技的選擇是什麼?
慧景科技願景是「創造結合IT技術與領域知識的軟體服務」,鎖定在工控領域,是屬於相對分散的利基型市場,不同的行業別與不同的區域國家存在眾多的產品與服務,不會出現市場獨大的公司。再者我們是以軟體服務為核心,初期除了軟體人才的人事費用,沒有廠房、設備等資本支出,資金的需求相對不高,創始團隊更是充滿專業與熱忱,有志一同的願意掏出積蓄且領遠低於市場的薪資,專注打造世界級的產品,為了共同的使命一起打拼,因此慧景科技選擇了Bootstrap的方式。
在商業模式上,由於SaaS是屬於訂閱制,且在B2B的領域一般都會是年預付,畢竟要企業每個月結帳付款可是有相當的成本。因此隨著生意的拓展產生了穩健的正現金流,讓我們並不會因為初期沒有向外募資而造成資金不足的拮据現象,反而有更多資源投入產品與市場的開發。
去年慧景科技得到經濟部新創事業獎2021「創新服務組」金質獎的殊榮,正如同在評選過程中對評審委員所說的「我們創造財務餘裕,進而可以選擇我們想要的成長途徑」。
本文授權轉載自慧景科技,作者:黃建峯,原文標題:軟體新創一定需要募資嗎?

thingnario 是台灣太陽能監控軟體市佔率最高品牌,集結各界怪咖軟體人,從台灣出發,創造 IT 技術與領域知識相結合的軟體服務,現正積極推動跨國合作,讓台灣能源產業為世界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