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授權轉載,作者:陳學誼,原文標題:你的產品會不會成為群眾募資的下個爆品?募資前先自我檢核的 30 個指標
回顧2021年整年的群眾集資市場,根據調查單位的統計,全台總集資額已經超過33億,和2019年的17億相比,金額足足成長了近200%!參與集資的贊助人更超過115萬人次,如果都不重複的話,等於每二十個台灣人,就有一個人就曾在群眾集資平台上贊助過專案!
而且,只要有在滑臉書社群,一天到晚就會被各種集資的產品廣告燒到,一點進去—「哇!這種東西也可以募到那麼多錢喔?那我是不是也可以上一下?」其實在我還沒進入集資產業時,也曾經跟很多人一樣這麼天真。直到站在第一線、操作過數個集資專案,才發現一個集資會不會成功,根本是1%的創意運氣+99%的行銷操作啊!
想要第一次上集資就成功?
如果你觀望群眾募資平台一陣子、有點心癢癢,但又不確定你的產品成功機率有多高?
來來來先搬張椅子坐下,身為整理潔癖狂的我,替大家整理了30道checklist,分為三個面向:產品面、品牌面、行銷執行面。都是我依據過去操作集資的經驗,針對「量產型產品專案」、期望贊助人數超過100位or集資目標超過50萬的專案、所進行的潛力評估。畢竟,產品研發真的很辛苦哎,模具開下去就賭身家了,誰想要上集資當砲灰?
如果是議題型、公益型集資計畫就請斟酌參考囉!
產品面
(可以邊想、邊在心中計算你有幾個勾勾)
1. 你想上募資的產品已經有Golden sample或者Working sample(可操作樣品)。
2. 這個產品從來沒有在任何通路販售過,包含實體、線上、私下親友團購銷售。
3. 這個產品的原物料成本占集資預計售價的50%以下。(也就是毛利等於或高於50%)
4. 過去已經有相關的量產經驗,且想上集資的產品各零組件已經進入T1。(試模階段)
5. 這個產品是否解決前所未有的問題?讓消費者生活變得更好/花錢更少/省時更多。(需要滿足其中至少兩項)
6. 過去台灣的群眾募資平台上沒有出過功能、外型相似的商品。
7. 這個產品是創新發明,有申請專利,或已經有公正機構的認證報告、標章、安規認證。
8. 若這個產品是委託廠商代工,你有實際走訪過代工廠,且雙方有簽約確保產能與價格。
9. 承上,產品的每個原物料你都有向代工廠商取得進口證明,以及安全認證。
10. 不只產品本身,連同包裝盒(平面與結構)、說明書、保固卡…等都已經進入設計階段。
品牌面
- 品牌本身就是製造商,且具備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
- 品牌過去就已經有群眾集資的實戰經驗。
- 品牌本身過去就有零售產品的銷售經驗,且累計過15則以上的消費者評價。
- 品牌本身的創辦人、代表人物是KOL或網紅。
- 主導集資的人就是公司的創辦人、或者是產品的發明者。
- 品牌過去曾經在新聞媒體曝光、且google搜尋的到。(正面新聞)
執行面
- 執行募資專案的行銷團隊配置至少一位專案經理,且團隊需要具備市調、文案撰寫、平面設計、網紅接洽、廣告投放、公關、客服的能力。
- 行銷團隊與產品團隊能夠負荷至少6個月密集的專案工作量。
- 品牌與執行團隊已十分清楚本次集資的核心目的。(訂單量?曝光?品牌形象?能夠依重要程度排序)
- 執行團隊能夠完成上線前所有的基礎作業,提案、製作銷售頁、拍影片、預熱、各式行銷工具串接。
- 具備足夠的啟動資金完成上述的所有產出。(我們稱為行銷素材)
- 具備至少5個完成度接近100%的樣品,提供素人、網紅體驗並回收反饋。
- 上線之前一~兩個月進行預熱,蒐集至少1,000份有效名單。
- 能夠依據前測的問卷進行分析與判讀,推估上線後可能面臨的狀況。
- 至少具備台幣3萬~15萬的廣告預算,作為預熱期的曝光。
- 如果產品是需要體驗才能決定是否購買(像是3C、家具、人身配件類),確保有實體空間可以作為銷售期的體驗據點,或者能夠舉辦體驗會。
- 你明白集資結束後的的通路售價不可以低於集資售價,上市後的銷售策略已經確定。
- 台灣過往的集資專案習慣將方案售價包含國內運費,你已確認售價是含運、含稅的。
- 提案團隊必須是要在台灣有合法登記的工作室、公司,售出商品要能夠開發票。
- 若集資成功,有足夠的資源或人力可以處理倉儲進銷、檢貨包裝,出貨物流。
呼!靈魂拷問結束!你有獲得幾個勾勾呢?如果30個全拿,恭喜你,你上集資成功的機率比別人高上許多;如果是20個勾勾左右,差不多可以準備提案了,同時盤點現在有哪些不足,看有沒有機會上線前優化提升;如果只有10個勾勾左右,請檢視一下是在哪個類別缺少最多?產品不適合集資平台,就想其他的銷售策略,只要你夠相信你的產品足夠滿足小眾的需求;品牌優勢不夠可以靠後天行銷操作來加分,行銷執行力不夠就找到對的人或顧問團隊來幫你。
五個字總結:愛拼才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