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矽谷待了一陣子,看著不少台灣團隊跟在地的美國或國際團隊,越來越能體會老同學 Jack 所說的,如果你要以全球市場為目標,有一天希望走到國際資本市場,就千萬不要「先」把台灣市場做起來。
不同地區物價、薪資水準,資金和資源規模必須納入考量
如果你是做硬體的,台灣研發製造,訂價全球一致,在美國薪資物價是台灣兩到三倍的水平下,哪裡比較好賣?
如果你是做軟體的,台灣的薪資相對便宜,但全世界對企業軟體與服務的價值認定最高的,肯定也是美國。
如果你是做平台、演算法或人工智慧應用的,最重要的是資料的數量跟品質,等你在台灣收到基礎數量,在美國的團隊所收到的資料跟資金,可能都是你的十倍甚至百倍了。
投資人和客戶特性成為新創成長阻礙?客製化和規模化光譜必須選邊站
台灣的確是值得測試的家鄉市場,但如果你想在台灣做到賺錢並且能夠出場,恐怕你在國際上已經沒有競爭優勢了。因為台灣還有兩個新創企業成長途中最大的阻礙:不夠有格局的投資人,跟習慣殺價的客戶族群。
加上流通性小的資本市場、為了滿足客戶而拼命客製化,最後往往變成接案公司的命運,台灣真的不是為全球市場而生的新創所適合的地方。
當然,不是所有創業都能夠規模化,也不是所有創業者都應該打世界杯組國際隊。但如果你真的想進美國市場,就要盡早跳過在台灣市場糾結的階段,測試歸測試,營收跟資本的規模化,請到你想去的市場,用當地的人才拿當地的錢財。
用台灣的資金在矽谷燒當然很痛,用美國的錢請美國的人,才有機會打美國的企業、消費跟資本市場。台灣的市場特性就是跟美國不一樣,在台灣稱王,就幾乎保證你在全球沒有機會。
到這裡如果還想不通的,請問台積電跟聯發科是靠台灣市場做起來的嗎?
本文轉自作者部落格《Venture two Cents 險而議見》,原文標題為:把台灣市場做起來的誘惑
《Meet創業小聚》長期徵稿,針對新創或創業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meet@bnext.com.tw,文長至少1,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Meet創業小聚》的立場。)

Taiwan Global Angels 創辦人 / Berkeley SkyDeck 顧問暨創業導師,專注於數位健康與智慧物聯網的早期投資,曾任 BioHub Taiwan 助執行長、AppWorks 合夥人,熱愛閱讀、旅行與鐵人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