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從便當店到循環餐盒!以食在地、食當季,看加家食堂的永續飲食實驗

簡永昌
簡永昌 2025-11-23
從便當店到循環餐盒!以食在地、食當季,看加家食堂的永續飲食實驗
加家食堂提供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走進花蓮市福建街,彷彿走進了一個溫暖的廚房。「來加家,像回家、歡迎你回家!」是加家食堂迎接客人的第一句話,也是這家餐廳的品牌核心。加家食堂負責人李喬毓與先生,在八年前舉家從台北移居花蓮,並以「家」為名開設這家綠色餐飲店面,期望每位客人都能在這裡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氛圍。

「我們相信家的核心非常重要,每一個人都需要家。」李喬毓說。她用低溫原味的舒肥料理、貼心的桌邊服務,打造鮮甜不油膩的「家之味」。然而,加家食堂的故事不只是一間小餐廳的溫暖日常,更是一段從便當店轉型、成長為食農教育與永續實踐平台的創業旅程。

從日式簡餐到循環餐盒:疫情中的轉型契機

2017 年,李喬毓從日式家庭簡餐起家,販售豬排、丼飯等散客套餐。但花蓮的人口基數遠小於台北,要靠穩定客流維持營運並不容易。加上花蓮經歷兩次地震、三年疫情,讓她不得不重新思考商業模式。

「花蓮的人流不像台北,不可能天天等客人上門,所以我們決定主動出擊,把家的味道送出去。」她說。於是加家食堂從散客市場轉向 B2B、B2G,鎖定了軍公教、企業會議與學校活動等團體餐盒需求,並導入預約制與客製化服務。這次的轉型為加家食堂帶來了成本控制與永續的雙重效益:先接單再進貨,不僅降低食材浪費,也確保毛利率穩定。「我們先確定訂單數量,再準備食材,這樣既能省成本,又能達到減廢。」李喬毓笑說。

LINE_ALBUM_加家食堂_251118_2.jpg
加家食堂從散客市場轉向 B2B、B2G,鎖定了軍公教、企業會議與學校活動等團體餐盒需求,並導入預約制與客製化服務。 加家食堂提供

兩年前,加家食堂更率先推出循環餐盒服務,至今已省下約 4000 個一次性餐盒,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垃圾,也意外打開新的商機。「這不只是環保行動,更是個值得被倡議的觀念,因為公部門和企業很需要這樣的解方。」

食在地、食當季:用料理說花蓮的故事

李喬毓不只想把飯菜做得好吃,她更希望以餐桌展演一場屬於花蓮在地的小旅行。「花蓮是有機農作的大縣,如果能把在地農作、季節食材變成一道道料理,客人不只吃飽,還能認識這片土地。」因此,加家食堂的料理設計總是緊扣「食當季」原則,從夏天的奶油絲瓜麵、秋天的柚子沙拉,到使用原住民勇士豆做成摩洛哥風味番茄醬,菜單充滿創意與地方文化。

甚至連調味料也融入在地品牌,例如將一品純醬油入米煮成日式炊飯,搭配當季香菇、秋葵,讓熟悉的食材呈現新風味。為了把這份理念推廣出去,李喬毓考取台灣兒童食育協會認證講師資格,開始與農會、學校合作開設食農教育課程。她表示,團隊想做的不只是端出餐點,而是讓大家知道花蓮在這個季節孕育了什麼,讓產地與餐桌連成一條線。

「突然發現我們的角色可以是橋樑,讓會種的人、會煮的人和消費者連結起來。」李喬毓說。她希望打造更多體驗模組,幫助花蓮場域的主人把資源轉化為體驗經濟,讓農產、文化、教育與商業整合發展,實現地方共榮。

未來藍圖:把模式複製到更多城市

LINE_ALBUM_加家食堂_251118_3.jpg
隨著加家食堂逐漸成熟,李喬毓也思考能如何再次轉型、以整合行銷與顧問服務的角色登場,協助地方業者一起設計體驗、吸引觀光人潮。 加家食堂提供

展望未來,加家食堂計畫將這個已經在花蓮被認證過的商業模式向外擴張,「縣市政府都會有開會需求,他們也會需要餐盒的服務,」李喬毓說如果也能提供循環餐盒,將可以創造更大的節能減碳效益;此外,隨著加家食堂逐漸成熟,她也思考能如何再次轉型、以整合行銷與顧問服務的角色登場,協助地方業者一起設計體驗、吸引觀光人潮。「共榮共好不是口號,是我們最想實踐的事。」李喬毓說。

加家食堂不只是花蓮的餐廳,更是一個持續串聯在地、推動永續、創造文化價值的平台。從一碗舒肥料理到一堂食農課程,李喬毓用餐桌講述花蓮的故事,也把家的溫度送到更多地方。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簡永昌 簡永昌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