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給創業家的「AI文化檢核表」:用這6個問題,檢視團隊的AI熟悉程度

林啟維
林啟維 2025-08-13
給創業家的「AI文化檢核表」:用這6個問題,檢視團隊的AI熟悉程度
林啟維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近期籌辦一場給近百位AAMA創業老闆的「AI公司文化建立」活動。為此,我整理了一份提供團隊自我檢核的清單。

這份清單的目的是協助創辦人、團隊主管了解自己的AI應用能力到什麼程度。

除了協助了解下一步學習與發展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在尋求資源時(AI顧問、AI導入作業),可以精準找尋到合適的資訊、資源。

適用對象:我鎖定的對象為約50人內的團隊(或許獨立營運的企業BU也適用)
產業領域:尤其適合「生活類」的創業,例如傳產、設計、品牌、行銷等「非科技」創業者;如果是AI產品、AI原生的團隊,AI文化應該是原生的DNA了。

以下列出我設定的幾項重要問題,並且解析背後的意涵:

Q1. 團隊目前AI的使用程度為何?

這一題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檢核項目,協助團隊了解「我在哪裡」

  • Lv.0:不了解或平常鮮少使用AI
  • Lv.1:已日常使用ChatGPT(ex. 對話、協助翻譯、改寫信件、撰寫文案⋯⋯等)
  • Lv.2:已建立AI工作流程或使用各種生成式工具完成工作(ex. Notebook LM整理資料、Gamma做簡報、Cursor AI協作coding)
  • Lv.3:已使用自動化工具(ex. Zapier、n8n、Make⋯⋯等)串接Open AI將工作流程自動化
  • Lv.4:已串接Open AI API到產品服務中/自架內部或提供客戶使用的LLM/運用AI coding或AI工具打造完整產品

Lv.1是我們最常聽到的AI應用:「我們常常使用Chat GPT問答、規劃、找資料」

但事實上,AI應用最核心且困難的關鍵點在於「探索與學習新的工具」

沒錯,GPT可以做到很多任務,但其實知識庫Notebook LM更強、簡報給Gamma更有效率、AI Coding用Cursor更好用⋯⋯。

能夠一步一步探索、理解、到應用新的工具,是AI文化很重要的流程。

再來,除了人工操作工具之外,有沒有嘗試建立過自動化的工作流程?

我觀察,若非科技軟體業的營運團隊可以走到「Lv.3:使用自動化工具」這一步,可以顯著地降低營運成本。

最後,檢核表中等級最高的是將自己的AI應用流程「產品化」,意即已經成熟到可以提供外部團隊、大眾使用。

Q2. 團隊目前使用哪些AI工具?(複選題)

這題算是Q1.的簡化版。

  • ChatGPT
  • Claude、Gemini
  • Notion AI
  • Notbook LM
  • Lovable、Firebase AI、V0等產品開發工具
  • Cursor、Windsurf或其他Vibe Coding工具
  • 自動化工具(例如:n8n、Make等)

以上列舉的全部都是業界討論AI應用「最基本」會講到的工具產品。

光是看到這份清單,可能不少軟體業朋友會覺得:「太淺了吧」!然而,我發現不論是跟創業老闆,甚至工程師、PM聊,很多人聽過的可能僅在一半以下。

這可以理解為AI literacy(AI素養、AI識讀)的落差,我們要了解AI技術的發展太快,快到一端的理所當然、是另一端的FOMO(恐懼自己錯過)

Q3. 團隊已在哪些場景應用AI?

這一題我列舉許多團隊都至少包含一大半可以AI化的流程。

  • 內容管理(知識庫)
  • 行銷(文案、圖片)
  • 影音製作
  • 產品開發(設計/UIUX)
  • 軟體開發
  • 專案流程管理
  • 客服管理
  • 招募流程或人力資源管理
  • 業務開發
  • 會議記錄
  • 營運管理(財務管理⋯⋯等)

檢核重點在於協助團隊思考:我可以用AI解決什麼問題?先了解自己需要的題目,才有機會找尋資源與方案。

Q4. 領導階層(ex. 創辦人、核心團隊)對AI工具或流程的實際使用程度或接受度為何?

就我個人經驗觀察,AI文化建立與團隊主管、新創老闆對AI的關心有超高度的關聯。

  • 從未嘗試
  • 偶爾使用
  • 經常使用但上未推動團隊使用
  • 積極使用並鼓勵團隊導入

我提倡的概念是:AI是一套Top-down的學習機制,上層理解AI的價值,有摸索過、甚至經常使用,帶動團隊AI化的機率最高。

反之,老闆覺得自己太忙、害怕科技,交給下面的人處理,不是做不起來,但上手效率會低很多。

Q5. 公司是否有進行內部AI運用相關培訓或獎勵機制?(例如:AI工作坊、內部分享、建立可用的AI教學資源)

以管理者角度,如何有效建立團隊自發學習、交流的生態系?

  • 完全沒有
  • 僅有團隊成員私下交流分享
  • 已有舉辦全公司規模的培訓或分享會
  • 已建立系統化的培訓資源或獎勵機制

這一題是我在蒐集身邊資訊時,最缺乏正確答案的題目。

團隊多數處在邊嘗試、邊摸索的狀態。

Q6. 公司目前導入AI的痛點?

這一題的重點在於自我審視「團隊需要什麼」

  • 內部缺乏專業人才
  • 領導階層對於AI認知不足
  • 不知道如何建立AI Driven的組織文化(例如:獎勵制度)
  • 成效難以衡量
  • 公司資料整理困難
  • AI工具與現有公司系統不易整合
  • 風險難以評估(例如:個資、財務資料等)
  • 不知道找誰諮詢或協助導入
  • 不知道哪些問題適合用AI解決

許多老闆與主管們常常因為破碎的AI資訊產生焦慮,一方面想像AI可以解決任何問題、另一方面又不確定為什麼要用AI。

結果導致AI用了但沒有幫忙到,反而讓成員白忙了一場,反而降低對AI的信心與興趣。

不妨先選一兩個小題目解決,熟悉AI的能力極限(capacity),再來想像還可以做到多大規模的流程改善。

Portaly又是怎麼做的?

最後,以Portaly的團隊為例,我們應用AI的學習脈絡如下:

從最早2023年上旬Chat GPT推出,大約用了半年左右(Lv.1);同一年夏季打造了Portaly第一款AI「ㄧ鍵生成網站」的產品,也在美國平台Product Hunt推出、並獲得了Product of the Day殊榮

到2024年初開始大量使用Notebook LM/Gamma等工具輔助生產(Lv.2);也於2024年底開始vibe coding的嘗試。

如今(2025年中),工程團隊工作習慣大量使用AI coding輔助(Cursor/Copilot為主),開發團隊則會用Lovable/Firebase AI建立產品。

舉例而言,我們的客服機器人 100%由PM透過AI生成製作,沒有撰寫任何一行程式碼。

此外,我們的email系統也嘗試透過Notion Mail+Notion AI連結我們在Notion設定好的FAQ知識庫(knowledge base),讓任何公司成員都可以輕鬆回覆80%以上的客服信件。

完整檢核表

這是一份動態的檢核表,表單是我與30多間新創團隊對話過後的整理,包含身為創辦人的學習經驗,以及小範圍的田野調查。

特別感謝同台分享者Jocelin Ho (過去在Meta擔任軟體工程師、也曾創業過AI軟體公司)的參與討論。

就跟所有AI產品快速的變革一樣,AI-driven文化的建立與檢核,也會隨著時間、經驗快速更新。

TAGS: # AI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林啟維 林啟維

台大電機與 UCLA 畢業,創業超過 10 年。曾打造獲得國際大獎的桌遊品牌、現為創作者工具 Portaly 的執行長。

喜歡學習並實踐新創的成長方法,並導入自己的創業團隊中,包含 data-driven、AI-driven 與 growth hacking。

關於更多林啟維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