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200億資金該往何處去?抓住台商回流資金,找到產業創新破口

200億資金該往何處去?抓住台商回流資金,找到產業創新破口
Kyle Chen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前(4日)日,長期關注台灣新創發展的立法委員余宛如與台灣電子商務暨創業聯誼會TeSA協辦產業論壇,針對未來超過200億台商資金回流、如何導入電商與網路等議題,攜與會者共同商議。出席來賓除了相關局處長官,亦包括新創加速器代表:AAMA台北搖籃計劃執行長林蓓茹、AppWorks投資經理曾意晴、StarFab營運長徐瑞伯以及iFit愛瘦身創辦人謝銘元。

國發會提出「歡迎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後,200億資金該往何處去?

今年(2019)一月,國發會提出「歡迎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後,其中200億利息補助額度瞬間被申請完畢,同時,政府亦提出三大優惠方案,鼓勵受中美貿易戰衝擊、並具有智慧產線的台商回流。

立法委員余宛如於本次會議一開始便提及,由於境外資金回流後,約70%到75%資金被要求需投入實體經濟活動,而剩下25%將用於理財或者金融商品,因此,該如何吸引前述70%到75%的資金投入新興電子商務、數位產業成了當務之急,能直接促使企業提高產業創新、轉型的可能性,也為台灣創業者尋求更多垂直資源。

立法院重大政策會議
左起:AAMA台北搖籃計劃執行長林蓓茹、StarFab營運長徐瑞伯、立法委員余宛如、AppWorks投資經理曾意晴、iFit愛瘦身創辦人謝銘元。 Kyle Chen

過去五到十年,台灣電子商務產業蓬勃發展,依附平台的小型賣家、自行網路開店的品牌電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台灣市場近乎飽和的狀態下,許多創業者欲往人口及流量紅利快速翻漲的東南亞地區尋求出路;然而,在中小型電商爭先恐後地想南向發展之際,大都忽略了值得深掘的日本市場。

AAMA台北搖籃計劃執行長林蓓茹:赴日發展示範部隊做得好,會有更多共伴效應!

余宛如 X TeSA
左起:AAMA台北搖籃計劃執行長林蓓茹、StarFab營運長徐瑞伯 Kyle Chen

針對赴日發展,今年9月方從日本考察回來的AAMA台北搖籃計劃執行長林蓓茹分享,AAMA在過去8年內輔導過的174家成長型新創當中,為數不少皆有日本拓展經驗,顯示日本被視為台灣新創國際化佈局的重要市場,林執行長提到:「在電商、生活服務品牌方面,我可以列舉至少10個知名台灣品牌早已進入日本市場,包括Pinkoi綠藤生機、綣尾家、印花樂富錦樹台菜香檳鹿角巷等。」

新創進入日本市場,除了在生活應用、品牌電商有機會和潛力外,注重開發人才的數位科技產業也具有相對優勢。由於台籍工程師人才實力顯著,因此只要掌握關鍵技術,進入日本市場也將指日可待,如:近幾年適逢日本民營化電力公司全力推行分散式電網及智慧能源架構,聯齊科技帶著高度的研發能力,從雲端架設到APP開發,皆能符合當地客戶需求,直至目前,共有八間日本電力公司採用其技術與服務。

「想要嘗試突破語言障礙的境外市場,日本是最好的實驗場域。」林蓓茹說,日本政府十分積極的想促成海外創新企業、高科技人才進入市場,過去三年來,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也積極協助海外團隊落地日本,提供稅法、公司登記服務與短期辦公室等資源;此外,日本創投也加強關注台灣新創發展,今年九月隨同AAMA台北搖籃計畫至日本參訪的18組新創當中,便有一半獲得日本投資人、投資機構注資,其中包括近期呼聲頗高的準獨角獸 Appier。

延伸閱讀:成功切入12國14個據點!新創Appier完成24億元D輪融資,總募資額近50億元

在生活零售方面,繼誠品生活日本橋店開張之後,台灣風格品牌便更有機會透過線下零售落地日本,而Pinkoi作為線上平台的先行者,也為台灣文創設計產品出海建築通路,在日本本土募資平台也積極對台招手的情況下,線上與線下平台已然備妥。

pinkoi.jpg
Pinkoi作為線上平台的先行者,也為台灣文創設計產品出海建築通路,在日本本土募資平台也積極對台招手的情況下,線上與線下平台已然備妥。 pinkoi

「接下來,就是想好落地模式,是合資、尋找代理、短期策展還是線上銷售?」林執行長提醒,想跨境至日本市場,除了本身產品服務備妥之外,也須想盡辦法尋求當地資源、融入社群、善用長期駐日的台籍人士,最好能與同樣落地的台灣新創形成互助團體、相互支援。

而更重要的是,為了適應日方嚴謹的處事原則,必須做好蹲點2至3年的心理準備,在日本管銷成本遠高於台灣(約2.5倍)的情況下,長期金援與造血能力也是必備的。

StarFab營運長徐瑞伯:回到產業面,協助產業創新,打造台灣下一個機會

「大家可能有發現,台灣的科技產業雖多元,但目前正遭遇一個瓶頸:過了20年大家還在說台積電,幾乎沒有明日之星。」StarFab營運長徐瑞伯開宗明義地提出台灣企業成長遲緩的關鍵,對於企業而言,自發性創新是困難的,許多中型企業面臨轉型階段,他們的茫然與不知從何做起對於新創來說反而是切入的機會。

2016年甫成立,致力協助成長型新創團隊與企業對接的加速器單位StarFab透過與企業合作、專注為新創對接訂單及客戶,其關注的四大領域分別為雲端運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及物聯網。基於為台灣優勢產業找到創新機會的宗旨,很多企業願意投入。

「我們不止促成接觸與媒合,我們要求企業要實際付費給新創公司。」徐瑞伯說,新創團隊的產品、技術與服務都走得比較前緣,沒有人可以準確預估三到五年內的市場價值,但他們卻極需獲取真實產業場景的回饋。

透過互相激盪的過程,大型企業與新創公司之間得以截長補短,企業主提供完善的供應鏈、市場通路、資金與公信力;而新創則能掌握扁平式管理的彈性優勢,配合企業執行特定技術的研發、產品或服務的帶入。

除了協助訂單成立、加速新創產品進入產業應用場景外,促成策略性投資亦是另外一項重要的指標。從2019年度各大重要投資報告皆可發現,企業資金對於投資早期新創愈來愈有興趣,而亞洲企業投資新創的比率也逐年攀升,拉近與歐美企業投資金額的距離,徐瑞伯認為,在此時間點推出獎勵台商回台投資的減稅方案十分關鍵。

鼓勵企業別再拆分小金雞,策略性投資反能協助轉型

過去企業投資約有70~75%的資金直接投資原產業,包括擴建廠房、儀器設備、增加產能產線、市場拓展,或是設立更多小公司來做資產的分拆,這對於新創而言並無好處。若企業能夠花更多心力於間接投資,如成立企業創投計畫、透過VC或是私募股權基金來做風險投資,那麼新創便有更多機會尋獲垂直企業的策略性投資。

就目前狀況來看,當大企業回流資金有以上兩種選擇,對於企業主而言,在完成稅金比例相同的情況下,與其搞懂間接投資、不如傾向本就明確且較無風險的直接投資。因此,企業面對新創發展的不理解,政府無相關稅務優惠方案,也會成為企業投資新創時的阻礙,此時便更需仰賴各加速器的資源對接、政府單位在財稅、新創相關法案的實施,甚至提供不同程度的優惠措施,鼓勵回流資金更樂於投資新創。

investment
當大企業回流資金有以上兩種選擇,對於企業主而言,在完成稅金比例相同的情況下,與其搞懂間接投資、不如傾向本就明確且較無風險的直接投資。 401(K) 2012 via Flickr

與會者問答

Q:比較針對中大型企業,台灣中小型企業回流資金運用在中小型電商,可以有什麼樣的合作機會,幫助中小型電商未來發展?

AAMA台北搖籃計劃執行長林蓓茹

事實上,台灣出發的平台大概機會很少,當地的平台已經打成一片血海。但如果你們是產品,最重要的便是於當地慎選電商,如果你希望在日本被看見,可以選擇多多參與在地連結較深的社群活動。

另一方面,可以於日本當地找到門當戶對的單位配合,TA雷同的可形成Marketing互惠、會員互通。如媽咪愛在台北已經做得很成功、業績逐年成長,他到日本想要尋求合作,即是找尋彼此會員可互相牽引的平台合作。

AppWorks投資經理曾意晴

台灣企業出海,就像你從台北搬到台中,即便只是國內兩個縣市的距離,你都要找到熟識的關係、網絡,這也是為何AppWorks如此積極的招募境外新創。我們於東南亞找了很多創業團隊加入AppWork網絡,讓台灣創業團隊一落地就有可以依靠的對象。

找到帶你進入當地的地頭蛇、讓你的產品適應當地的人是重要的,唯有融入,你才可能找到符合當地環境、也讓自身產品可以得利的地方。有時,台灣有點像是時光機,你在這邊看到的現象很有可能將來會在別的市場再發生。

余宛如 X TeSA
左起:立法委員余宛如、AppWorks投資經理曾意晴、iFit愛瘦身創辦人謝銘元。 Kyle Chen

Q:如果講得更具體,期待日方資金可以投資到台灣中小型電商,該如何展現價值去吸引投資人?

AAMA台北搖籃計劃執行長林蓓茹

五年之前大概是日本對台灣最感興趣的時間點,原因是日本企業將台灣視為前進中國的跳板,目前即便溫度還在,但焦點已經不一樣了。瞭解日本市場跟我們合作的原因,才有辦法切中對方需求。如果是數位科技創業是技術需求,如果你是做產品、通路、平台的話,確實可以補足日本某部分的市場佔有,但前提是產品特色必須足夠符合該市場需求。

Q:策略性投資不足的問題如何解決?

StarFab營運長徐瑞伯

亞洲CVC(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創業投資)投資在市場的比例是逐年提升,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中國市場興起,包括百度、阿里巴巴都投資了非常龐大的金額,可見中國企業在投資新創的速度和力道是很大的。

台灣這幾年想做這件事但是速度相對慢,2000年台灣創投產業非常蓬勃發展,一般我們會看創投基金與整體產業GDP連動,以VC的資金除以GDP來算,2003年為0.3,那時候的美國也只有0.5而已,這就是為何會帶動產業20年的榮景。為了刺激投資,當時的政府也提供許多抵減政策。

一個國家投資越是積極,可以促進整個產業脈動。為什麼我們會從企業加速器著手,主要是因為當投資環境沒那麼友善時,可能會把資金放在別的地方,所以我們會先從合作開始,讓中大企業從認識進一步走向投資。當然,如果政府環境可以提供企業更多誘因的話,我相信會有更多機會。

AAMA台北搖籃計劃執行長林蓓茹

台灣企業投資和中國大陸的投資目的不一樣,他們投資目的是圈地,代表我也擁有了這一個產業領域、讓我們公司擁有這樣的服務或產品;而台灣企業對新創投資是為了實踐創新,但有鑒於最終的獲利不可預期,投資意願並不那麼高。

我相信台灣大部分的企業皆「有意」投資新創取得創新,因此問題不在於重要性和意識,我認為:如何做、如何解決投資後碰到的管理問題,才是最需要解決的。畢竟結婚是一件事、生活是另外一件事,大企業跟新創合作的後續才是需要打通的。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盧奕昕 創業小聚企劃編輯 盧奕昕

遊走於設計與生活、商業與科技的交界,相信美好生活的細節,總是藏有商業裡的魔鬼,創造價值是無可奈何的唯一真諦。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