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共用辦公企業WeWork從「神壇」跌落,越來越多問題的出現,使得市場開始質疑一路為這只獨角獸保駕護航的軟銀集團與孫正義的眼光。
如今市場也正重新審視軟銀及其旗下的願景基金,有消息稱高盛正尋求對軟銀「抽貸」。
軟銀考慮追加至少10億美元投資
WeWork的上市大計屢屢受挫,最大股東不得不考慮進一步增加投資。
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軟銀正與WeWork進行談判,在此前已經同意的明年投資15億美元基礎上,軟銀考慮追加10億美元甚至更多投資,以尋求更改今年與Wework達成的權證協定條款。
這意味著來年軟銀對WeWork的新增投資,或將超過25億美元。報導同時指出,最大股東增加投資的同時,會壓低WeWork每股的價格,軟銀將以同等的資金獲得更多股權。
不過,軟銀的增資是否足以支撐WeWork繼續經營,也未可知。2010年成立以來,WeWork的虧損程度逐年擴大。2018年,WeWork淨虧損19億美元,2019年上半年的虧損超過9億美元。目前WeWork每收入1美元,就會虧損2美元。
軟銀已遭受部分「反噬」
自從2017年入股WeWork以來,軟銀一直在不斷加碼注資,迄今總投資逾百億美元,並持有WeWork近三成股權。
特別是今年年初軟銀再一次增資20億美元,將WeWork估值一舉推上470億美元,成為美國估值最高且尚未上市的新創公司。
然而就在WeWork遞交招股書之後,關於其商業模式、公司治理的質疑如潮水湧來,投資者的熱情也迅速消退。截至9月中旬,報導稱WeWork可能會尋求的IPO估值介於100-120億美元,不足今年年初的三成。目前WeWork的首席執行官已經被迫辭職,IPO也被推遲到至少10月及以後。
出於對WeWork上市前景的擔憂,9月中旬以來,該公司的債券價格已經顯著下跌。軟銀集團的五年期CDS飆升至9個月以來新高。對於WeWork風暴帶來的影響,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Scott Galloway甚至預言,願景基金將在12個月內關閉。
有機構指出,如果WeWork流血上市,軟銀等投資者實際上有「部分棘輪條款」作為保護,免其遭遇巨額損失。據估算現有股東將獲得價值2億美元至5億美元的額外股份作為補償。
不過儘管如此,這也難以彌補軟銀的全部損失。
高盛正尋求對軟銀「抽貸」
軟銀不僅可能遭受巨額損失,如今市場也正重新審視軟銀及其旗下的願景基金。
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稱,高盛正壓縮對日本軟銀集團旗下願景基金的貸款頭寸,尋求將其轉手,以此來降低風險。過去幾個月,高盛已經接觸了多家金融機構,並正以略低於面值的價格出售這些有擔保債券。為了提高吸引力,高盛還提出將貸款拆分成最小5000萬美元來出售。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高盛已經通過引入更多貸款機構減少了部分風險暴露,如今高盛的目光正尋求這些以外的機構:最初10家貸款機構中至少有一家對增加風險暴露不感興趣。
孫正義的偏執樂觀是關鍵
隨著越來越多問題的出現,市場開始質疑孫正義的眼光。
據騰訊科技援引媒體報導,消息人士稱,孫正義對WeWork願景的盲目樂觀,加上缺乏挑戰者,使軟銀在1月份對WeWork給出470億美元的過高估值。軟銀內部對WeWork持有不同看法的人士,包括Nikesh Arora和Alok Sama近年來已經離開了軟銀。
報導還稱,接近孫正義的人士表示,他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Wework將會取得巨大的財務成功,而且其他人也會以類似的眼光看待它。
這並非市場首次對孫正義的做法產生質疑。 今年年初,中國經濟週刊曾援引媒體報導指出,願景基金的兩個最大外部投資者沙烏地阿拉伯的公共投資基金(PIF)與阿布達比的穆巴達拉投資公司(Mubadala Investment Co.)均抱怨軟銀集團為科技公司開價過高以及孫正義個人對投資決策太過強勢,控制權太大。
本文轉載自創業邦,作者:華爾街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