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打開的樹洞,長出地方新產業!阿改玩生活,將文化熱情轉化為一門永續的生意經

簡永昌
簡永昌 2025-11-18
打開的樹洞,長出地方新產業!阿改玩生活,將文化熱情轉化為一門永續的生意經
Meet創業小聚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走進花蓮萬榮鄉支亞干部落,溪谷在此處豁然開闊。太魯閣族人稱這裡為Rangal Qhuni,意思是「打開的樹洞」。阿改玩生活負責人程廷說,這個名字很像他的創業歷程,在看似幽窄的路徑中,一點一點打開可能。畢業於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程廷在2015年返鄉。起初他加入西林社區發展協會辦理政府社造計畫,做過文史調查、市集與音樂會。「那時候大家都覺得只要有計畫就能推動地方,」他說,「但沒有產業支撐,這些努力其實難以長久。」於是他開始務農、打獵、編織,試著用身體重新理解部落,也在那段時間裡,種下了日後創業的種子。

用體驗讓文化活起來:從溯溪到故事餐桌

DSCF5560_0.jpg
2021年,程廷和支亞干部落的青年共同創立「阿改玩生活」,團隊成員包括文字工作者、織布工藝師、傳統弓箭手、廚師、英文翻譯與影音製片等。 阿改玩生活提供

經過幾年摸索,程廷逐漸意識到如果想讓文化永續,光靠協會不夠。「社區發展協會是非營利組織,四年要改選一次理事長,新任不一定會延續前人的想法,很多事情就斷掉了。」他說,而創業的初衷,其實是想建立一個更穩定的平台,讓青年能在部落找到工作、留下來。

就在2021年,他和支亞干部落的青年共同創立「阿改玩生活」,團隊成員包括文字工作者、織布工藝師、傳統弓箭手、廚師、英文翻譯與影音製片等。「阿改玩」取自太魯閣族語中常用的驚嘆詞,意為驚喜、讚嘆;而「玩生活」不是隨意玩樂,而是以有趣的方式學習生活。「希望來到部落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我們的熱情,也看到文化背後的生命力。」程廷笑著說。

阿改玩生活的核心活動是溯溪。程廷坦言一開始選這條路,壓力不小。「花蓮有很多打著『秘境』口號的旅行社,但缺乏安全訓練,常發生意外。我們希望做得不一樣。」因此,他要求所有帶隊青年都必須考取證照、配備齊全,「讓大家玩得開心,也玩得安心。」除了溯溪,程廷也規劃了一系列融合文化、飲食與手作的主題體驗。

_A931970_0.jpg
團隊希望遊客不只是來看風景,而是能真正參與部落的生活。像是從儀式開始、走讀到共作共食的「生火餐桌」,旅人能親手製作香蕉飯,感受部落飲食的溫度。又或是白天採集月桃、山蘇,夜晚在月光下聽故事用餐的「故事餐桌」。 阿改玩生活提供

程廷表示,團隊希望遊客不只是來看風景,而是能真正參與部落的生活。像是從儀式開始、走讀到共作共食的「生火餐桌」,旅人能親手製作香蕉飯,感受部落飲食的溫度;又或是白天採集月桃、山蘇,夜晚在月光下聽故事用餐的「故事餐桌」;還有「編織樹洞」,讓參與者體驗苧麻染料、植物染與編織文化,從手作中理解部落智慧。「很多遊客回饋說,這裡的行程讓他們第一次真正認識部落。」程廷說。近年外國客也逐漸增加,「我們會請翻譯一起帶隊,去年接待了一百多位歐美旅客。」

把文化做成產業,也讓青年回流看見未來

阿改玩生活成立四年來,逐漸穩定成長。即使歷經疫情與地震,業績仍較前一年微幅提升。「我們的行程跟主流觀光不同,黏著度比較高所以影響反而小。」程廷說。如今,越來越多青年受到啟發回鄉創業。「有人接手長輩的事業,也有人開早餐店、做加工品,」他笑著說,「我們彼此聊天、交流,其實就是在刺激彼此成長。」但創業過程並非一路順利。程廷回憶到,最大的挑戰是角色轉換。「我以前是協會理事,很喜歡討論,可當老闆後很多事不能一直討論,大家都在等你的決定。」他笑說,現在學會在討論與決策之間取得平衡,「情感很重要,但營運更需要效率。」

除了體驗活動,阿改玩生活也與學校合作推動民族教育課程,讓孩子從生活中學文化。近期更著手開發文化禮盒與餐桌劇場,讓旅人能年年回訪。「我希望未來能成立地方旅行社,串聯萬榮鄉不同部落,形成一個平台,讓更多人能進入、也讓在地的產業被看見。」這樣的理想,正是他在返鄉十年後最想實踐的事,讓文化與經濟並行,讓部落的故事被聽見。「阿改玩生活是支亞干青年設立的部落體驗公司,目標就是讓文化與經濟同步發展。」程廷語氣平靜卻堅定。

DSC02437-已增強-雜訊減少-370_0.jpg
除了體驗活動,阿改玩生活也與學校合作推動民族教育課程,讓孩子從生活中學文化。 阿改玩生活提供

在程廷眼中,創業就像溯溪,得逆流而上,但每一步都能看到新的風景。正如支亞干部落名字的意涵,「打開的樹洞」不只是地名,也是他為部落、為文化打開的那道門。「希望能認識更多人,也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在做什麼。」程廷堅信的說著。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簡永昌 簡永昌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