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首席AI科學家、圖靈獎得主楊立昆(Yann LeCun),近日傳出正與同事及投資人洽談,計畫離開他服務超過十年的Meta,創辦新公司專注於他所主張的「世界模型」(world models)研究,這背後不僅是Meta在AI人事布局上的動盪,更是代表著AI發展路的技術路線分歧。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楊立昆已向同事透露,他計畫在未來幾個月內離開Meta,並創辦一間自己的公司,目前也已和投資者進行初步聯繫。
楊立昆在2013年加入Meta,多年來領導著基礎AI研究(FAIR)團隊,是Meta在AI領域的主要領導者。但近幾個月來,隨著Meta將重心轉移到新成立的AI團隊,追求超越人類智慧的超級智慧,FAIR也被認為受到冷落,甚至在先前的裁員中規模有所縮減。
這場變革的導火線,可追溯到今年推出的Llama 4模型表現不如預期,外界反應平平。為了追求突破,Meta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以140億美元收購資料標註公司Scale AI 49%股權,並直接邀請該公司28歲的創辦人汪滔(Alexandr Wang)空降,負責主導Meta的AI發展方向。
同時,Meta 大舉招募逾 50 名頂尖工程師和研究人員,成立了新的AI部門TBD實驗室以實現祖克柏所追求的超級智慧願景。
FAIR團隊遭邊緣化,圖靈獎得主要向28歲小夥匯報工作
作為長期領導Meta在AI領域方向的負責人,65歲的楊立昆在組織調整後,這位圖靈獎得主現在必須向年僅28歲的汪滔匯報工作。
這種變化代表著Meta在AI研究重心的轉移。FAIR專注於5到10年後的基礎AI技術突破,而新成立的TBD實驗室則將資源集中在快速迭代、追求短期突破的超級智慧目標上。這種戰略的轉變,讓FAIR的資源和關注度遭到大幅壓縮。近期Meta宣佈在AI部門裁員600人,FAIR團隊的規模便受到縮減。
楊立昆領導的FAIR曾於2023年開發了Meta首個開源模型Llama。然而,後續的Llama版本已轉由公司另一個團隊負責開發與訓練。更令人唏噓的是,最初Llama研究論文上的14位研究人員,如今只剩下一人仍在公司服務。
這一系列變動,都讓這位AI大咖的長期付出蒙上陰影,他對AI發展方向的聲音也逐漸在公司的戰略佈局中被邊緣化。
大型語言模型比貓還笨!楊立昆與Meta AI發展方向出現分歧
楊立昆的離職意圖,除了內部組織的變化外,更深層的原因在於他與 Meta 在技術路線上的根本分歧。他一直以來都是當前主流技術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強烈懷疑者。他曾在公開場合毫不留情地批評,目前的大型語言模型「比貓還笨」,並斷言這種技術永遠不可能實現通用人工智慧。
楊立昆認為,大型語言模型對「物理世界怎麼運作」的理解很弱;要像人或貓那樣能預判現實、制定行動計畫,AI必須從視訊及空間資料學出內在因果與可預測的部分,形成「能想像未來狀態」的模型,他稱之為世界模型。
「我在矽谷的各個角落──包括在Meta──都沒有交到朋友。」他曾於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場座談會上坦言,「因為我說在三到五年內,世界模型將成為AI架構的主導模型,沒有人會在頭腦清醒的情況下使用我們今天擁有的大型語言模型。」
楊立昆的公開質疑,顯然與祖克柏將大型語言模型視為實現超級智慧核心路徑的策略背道而馳。再加上現在投資者對Meta的AI投資有著越來越大的質疑與壓力,這勢必促使祖克柏更傾向於追求快速見效的大型語言模型路線,進一步加深了兩者在技術路線上的分歧。
資料來源: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TechCrunch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陳建鈞,原文標題:65歲被28歲管,Mata首席科學家不幹了!一場人事動盪,揭社群巨頭技術路線大分歧
《數位時代》陳建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