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起點可能始於一個使命,但路途中卻充滿誘惑和挫折,那為什麼仍要繼續堅持?
在2025 AAMA社群年會上,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以「改變的起點」為題,從自己在美國運通、亞都飯店到均一教育平台的經歷出發,為下一代——尤其是AI時代——的創業家提出建議:如何讓自己擁有燒不盡的動力,以及成為AI也無法取代的存在。
就算只是信差,也能從小工作看見目的、熱情與願景
嚴長壽坦言,自己未曾讀大學,卻在1971年進入美國運通擔任信差時找到了全新的學習起點。
儘管工作看似微不足道,但卻從中看見了「目的」。他發現,美國運通作為全球最大的旅遊與信用卡組織,每天跑郵局四趟,不只是遞送文件,更是為全球旅客提供服務的關鍵一環。
「如果我為客戶做對了什麼,就是為公司做對了什麼,也是為國家做對了什麼。」嚴長壽說,他將個人任務與更大意義連結的視角,讓他即便身為信差,也能找到生命的「熱情」。
嚴長壽舉了自己生職涯的另一個例子。1973年,轉任業務代表的嚴長壽,接獲公司指派招募台灣機械業者參與德國漢諾威國際機械工具展。當時台灣業者普遍認為前往日本學習就足夠了,對國際展會興趣缺缺。然而,嚴長壽心中卻萌生一個疑問:「為什麼台灣人只跑日本去學機械,為什麼不跑到更大的國際舞台?」
最後嚴長壽提出參展結合旅歐的妙招,成功招募到參展商,哪怕自己也未曾踏足歐洲,卻因此開啟了台灣產業國際化的旅程,「我當時想的就是國際化,只要你有遠見,他就會是一個事業。」
不過嚴長壽也提醒,遠見未必會按照計畫實踐,必須學會做出調整。
在擔任亞都飯店總經理期間,嚴長壽認為管理者不能僅憑一年預算,而是需「每個月都做修正預算」,因為世界變化快速,不能只看眼前工作,「你必須學會時刻調整,而不是等待事情到來的。」
不要挑戰體制,而是創造體制
找到源源不絕的「熱情」看到「願景」,然後不斷「調整」並實踐,這應該是創業家的「天性」,但是嚴長壽認為創業家還需要帶一點對社會的觀察,以及改革的精神。
「如果要改變現狀,永遠不要挑戰現有體制,而是創造一個新的模式,並且讓現有模式變得無關緊要。」嚴長壽解釋,挑戰既得利益者或既有制度,往往難以成功,建立一套嶄新的模式才是有效途徑。
這份理念在他退休後的行動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
過去17年,嚴長壽在台東深耕教育,創辦學校、江賢藝術園區,並輔導在地產業發展,「我覺得這才是我一聲中真正最大的成就。」他觀察到花東地區教育資源匱乏,因此創辦的學校提供宿舍,讓原住民與低收入學童免費就學,並培養孩子們音樂、舞蹈、戲劇、文學、體育、國際餐飲等多方面的能力,更透過爬山、划船等活動,訓練他們面對壓力的韌性,更因此推動了華語版「均一教育平台」,讓學習資源更普及。
AI時代下,文化與關懷是創造差異的關鍵核心
「這些工作也許看起來平凡,但絕對不平庸。」嚴長壽說,在偏鄉地區缺乏音樂老師和美術老師的現狀下,有些人即使不計報酬也會投身其中,付出時間影響台灣,這就是放大自身影響力的最好證明。
同時,嚴長壽認為這也展現了AI不可能取代人類的地方。
科技快速發展,許多工作可能漸漸趨於平凡,但是懂得生活、懂得文化、懂得藝術,是「一輩子不能被」科技取代的終身能力。在資訊爆炸、科技日益使人依賴的時代,培養這些能力能幫助年輕人獨立思考,不讓大腦成為「不設防的城市」,並具備判斷是非、關懷社會的能力。
嚴長壽總結,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懂得生活、面對壓力、具備自療能力,比一切都重要。他引用馬丁路德金恩的話:「即使我知道地球很悲慘,我仍然希望今天種下一顆蘋果樹。」鼓勵人們即便環境艱難,仍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播下希望的種子,讓熱情持續燃燒。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