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去日本創業更難了?創業簽證、IPO門檻變化揭示日本在創新與秩序的兩難

去日本創業更難了?創業簽證、IPO門檻變化揭示日本在創新與秩序的兩難
《Taisa的對策》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今天才看到新聞提到,日本政府打算在外國人來日創業所需的「經營・管理」簽證中,新增一條「日文能力門檻」的要求。這讓我有些感觸,有感而發,想和大家聊聊我怎麼看待這背後的政策走向,以及它對外國人創業與日本經濟的意義。

外國人創業簽證:從雙贏演變成移民漏洞

在過去20年,日本對於「外國人創業」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00 年時,拿到「投資・經營」(現在叫「經營・管理」)簽證的外國人,大概只有5,000多人;到2021年,已經突破27,000人,增加了超過4倍。當初日本政府設立這個簽證,是希望能吸引海外的人才和資金,讓地方經濟活起來,也補足少子高齡化帶來的人口與勞動力不足。

在日外國經營者人數.jpg
在日外國經營者人數變化。 《Taisa的對策》

這聽起來像是雙贏,但實際上卻出現了很多問題。有些人只是成立「紙上公司」來拿簽證,並沒有真的經營事業;有些留學生畢業後,為了繼續留在日本而形式性地創業;還有人直接在鄉下買地蓋旅館,卻因為不懂法規、不會跟地方政府溝通,最後和居民衝突不斷。結果,本來希望透過外國人創業來「活化地方」,慢慢被批評成「移民漏洞」。

外國人經營者的真實樣貌

實際上,根據日本政策金融公庫在2021年發表的研究《正在增加的外國經營者樣貌調查》,我們能更清楚看見外國人經營者在日本的具體樣貌。

  • 行業別:將近四成(39.3%)的外國人經營者集中在「批發業」,其次是「情報通信業」(13.7%)、「製造業」(10.7%)與「飲食店」(4.8%)。這代表許多外國人其實扮演著貿易與供應鏈節點的角色,而不僅僅是餐飲或旅遊業。
  • 出身地:高達84.7%來自亞洲,其中以中國(含香港除外)佔44.7%、韓國・北朝鮮佔19.7%,台灣也佔了6.9%。歐洲則佔8.1%,北美3.9%。這顯示日本的外國人經營者明顯以亞洲鄰近國家為主。
  • 語言能力:在受訪者中,僅有9.4%自評為「日語母語級」,但仍有53.6%表示「能夠日常交流」,另有21.6%認為自己可達「日常會話+商務程度」。這數字說明,雖然並非人人日語流利,但大部分外國經營者其實都能夠用日語完成基本甚至進階的業務溝通。
  • 不利因素:當被問及「因為海外出身而感到不利的地方」,最常見的答案是「無法完全理解日本語的細微差異」(31.6%)、「新規取引先的開拓困難」(28.8%)以及「難以獲得金融機關貸款」(25.2%)。換句話說,挑戰確實存在,但與其說是「文化隔閡」,更像是制度面和信用取得上的困難。

日本的新創五年計畫:從期待到現實

與外國人創業簽證對應的,還有一個日本政府在國內推動的「新創五年計畫」。

日本新創五年計劃.jpg
日本新創五年計劃藍圖。 《Taisa的對策》

2022年,日本政府宣布這個計畫時,目標非常大:五年內把創業投資規模擴大10倍,培養100家以上的獨角獸公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新創),希望日本能成為全球前三大的新創強國。背景很簡單:日本的內需市場在萎縮,少子高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如果沒有新的成長引擎,經濟就很難維持活力。

然而,五年走下來,成果並沒有如想像中亮眼。雖然募資金額確實增加,但和美國、中國相比,差距仍然巨大。舉例來說,2021年日本新創募資總額約7,800億日圓,但美國同期超過14兆日圓,日本僅佔2%左右。日本的新創數量確實變多了,但少有企業能真正長大到支撐產業。換句話說,日本的新創土壤雖然發芽了,但還不足以長成參天大樹。

上市不是起點而是終點

新創的困境,在資本市場上看得最清楚。

東京證券交易所的Growth市場,本來是專門給高成長新創的舞台。但近幾年,這個市場的IPO(首次公開募股)大多是規模很小的「小型IPO」。平均市值只有大約60億日圓,募資金額也就5億日圓左右。這樣的金額,對需要投入大量研發和市場拓展的新創來說,遠遠不夠。

更糟的是,上市後的表現普遍不好。只有大約5%的公司市值能在之後成長10倍以上,將近一半的公司反而比上市時更小。這讓很多投資人覺得:在日本,新創IPO不是「起飛的開始」,而是「結束的終點」。

日本IPO現況.jpg
日本多數的IPO都是小型上市,許多企業成為沒有成長性與流動性的公司。 《Taisa的對策》

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三個主要原因:

1. 資金不足,導致過早上市

在美國或中國,新創常常能在上市前就拿到好幾輪巨額投資,但日本的投資金額少,尤其是後期投資不足。結果很多公司「被迫」提早IPO。

2. 投資來源太單一

日本缺少像美國那樣的退休基金、大型共同基金等長期資金來源,投資結構偏窄,讓新創的資金選擇不多。

在美國,創投(VC)的背後有很強大的「長期資金」支持。

像是退休基金和大學基金,佔了VC出資來源的大約四成。這些資金規模龐大,而且投資週期長,因此能給新創公司比較穩定、充裕的資金環境。

相較之下,日本的VC則幾乎完全依賴金融機關出資,退休基金和大學基金的參與比例只有 1% 左右。這意味著,日本缺乏那種能長期耐心陪伴企業成長的「耐心資本」,VC的規模也因此小得多,投資金額有限。

簡單來說,美國新創後面有一個大水庫持續供水,而日本新創則只能靠小水管慢慢流,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新創常常出現「資金不足、過早IPO」的困境。

3. 上市後支援不足

這點最容易被忽略。新創上市之後,本來應該還需要持續的幫助,例如:怎麼做品牌曝光、怎麼和投資人溝通、怎麼設計增資或併購計畫。但在日本,這類「後續支援」不夠,導致公司拿到一點錢就卡在那裡,缺乏進一步擴張的動能。

簡單來說,日本的IPO很像「學生還沒準備好就被逼上考場」,結果考完一場試,卻沒有老師繼續指導,後面的表現自然不佳。

政策收緊:秩序優先

當我們把「外國人經營簽證」的新規,和「新創IPO的困境」放在一起看,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體兩面。

外國人經營簽證變化.jpg
外國人經營簽證變得更加困難。 《Taisa的對策》

外國人創業,日本政府現在採取「先篩選再引進」:資本金門檻從500萬日圓拉高到3,000萬日圓,申請人或常勤員工還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日語能力。對政府來說,這樣做能避免制度被濫用,也能確保真正來日本的人有能力溝通、理解規則。

新創IPO也是相同的邏輯。東京證交所現在強調:「上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求企業必須具備持續成長的戰略,才能進入市場。這是對過去「小規模IPO、上了市就算達標」文化的一種修正。

看似兩個不相關的政策——外國人簽證與資本市場改革,背後其實是同樣的態度:日本在「開放」與「秩序」之間,越來越傾向選擇後者。

排外情緒的實體

觀察這些政策轉向的同時,其實也能感受到日本社會氛圍的變化。網路輿論上的留言,往往沒有細分「外國人」這個群體,而是將所有在日外國人統一打包成一個對立面。

但現實中,外國人的樣貌非常多元:有像本文討論的創業者,也有白領的專業人士、技能實習的藍領勞工、正在學習的留學生,還有因婚姻或家庭關係而來的依親居民。不同類型的外國人,對日本社會的影響與需求都完全不同。

然而輿論經常簡化,甚至帶有誤導性。比方說,新聞曾報導「外國人在失業後也能領取生活救濟補助」,這本來是極少數人符合資格、且需要知道如何申請才可能得到的制度,但被輿論渲染成「所有外國人都能領錢,而日本人卻要繳稅養他們」。這種說法忽略了另一個事實: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高級打工仔」,同樣承擔著沉重的稅賦,甚至比本地同齡人還高。這些聲音卻很少在媒體中被看見。

這種氛圍也會影響政策走向。當「外國人」被視為單一的群體,政策自然就更容易走向限制而不是開放。換句話說,經濟風險控制只是表面,社會氛圍才是推動政策收緊的更深層力量。

日本的未來:安全還是成長?

長期來看,日本的矛盾非常清楚。

如果選擇秩序:市場會更安全、更封閉,可以避免濫用和失敗,但同時也會失去外部人才與資金的流入。

如果選擇開放:就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混亂與風險,但才有機會孕育出真正能在國際舞台競爭的企業。
對外國人來說,日本創業的門檻越來越高;對本土新創來說,IPO後的成長困境仍未解決。這兩者加總起來,讓日本的創業環境同時「更嚴格」所以也需要「更扎實」。

參考資料:
- 日本政策金融公庫総合研究所 2021《増加する外国人経営者とその全体像》
- 株式会社野村総合研究所 2022《スタートアップによるレイター期・IPOファイナンス等の見直しに係る調査報告書》
- 大和總研 金融調査部 2025《上場後の高い成長を見据えたIPOの推進に 求められるものとは》
- 経済産業省 2022年第4回 産業構造審議会 経済産業政策新機軸部会
- 経済産業省 2022年第4回 産業構造審議会 経済産業政策新機軸部会

本文授權轉載自《Taisa的對策》,原文標題:外國人來日本創業更難了?日文門檻與政策收緊的背後|

TAGS: # 日本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Taisa的對策》 《Taisa的對策》

大家好,我是Taisa,熱愛收集資訊的日本產業資訊搬運工,目前任職於一間日商顧問科技公司擔任事業開發。對於日本市場的變化與發展有濃厚的興趣,2022年10月開始以「#Taisa的對策」為標題在個人FB上連載日本企業的介紹文章,整理日本市場各產業、企業的最新資訊與案例分析。 透過搬運、彙總及加工一些個人的觀察與洞見,期望可以透過這些資訊,給對於日本市場有興趣的朋友們提供一個更全面的了解。歡迎您追蹤「#Taisa的對策」,一同探討日本市場的最新脈動。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