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不是9條海纜斷!數發部長林宜敬澄清台灣網路韌性,也點出台灣AI產業關鍵病灶

不是9條海纜斷!數發部長林宜敬澄清台灣網路韌性,也點出台灣AI產業關鍵病灶
曾令懷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新任數發部長林宜敬於3日首次舉辦記者會,未來將繼續以AI、資安韌性、打詐和數位發展作為施政重點,同時強調了新創和軟體產業生態系的重要性,希望推動台灣軟體產業從承接「專案」(Project)導向,轉型為具備規模化能力的「產品」(Product)導向,並為台灣軟體產業打造一個健康的生態系,讓業者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也能獲得豐厚的利潤。

新部長上任,數位發展在AI基礎上更強調軟體產業發展

推動AI、資安韌性、打詐和數位發展等4大核心政策,基本上和前任數發部長黃彥男的目標一致,不過林宜敬強調,在他的任期將更著重於政策的實踐與執行,尤其是推動台灣軟體產業的發展。

「科技產業,特別是軟體產業的創新與突破,通常源自於民間企業的自由競爭。數發部最重要的職責,正是要創造一個適合台灣AI、資安、資訊服務等產業成長茁壯的環境。」林宜敬表示,台灣的硬體產業在全球表現強勁,但軟體產業相對而言仍有很多成長空間,其主要原因在於尚未形成一個健康的產業生態系。

數發部長林宜敬.jpeg
數發部長林宜敬強調軟體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曾令懷攝影

目前台灣軟體業約八成的收入來自於系統整合與專案委辦,而平台化或模組化的產品佔比不高,這種「專案導向」的模式,使得台灣軟體公司難以規模化發展,更不易走向國際,但是趨勢科技、玩美移動、Appier、TXOne等代表性軟體企業,全都是靠可以規模化的產品才得以成功。

林宜敬也坦言,這需要供應方和需求方共同做出改變。在台灣,許多政府機構和大型客戶仍習慣於要求軟體廠商進行「外包專屬客製」,這是既有的文化與生態問題,因此數發部也會繼續透過5大方針推動改變,並建立台灣AI轉型發展:

  1. 算力(Computing Power): 考量到新創團隊在初期資源有限,數發部將提供免費的GPU算力,協助台灣AI新創團隊驗證創新想法,踏出創業的第一步。
  2. 資料(Data): 為確保AI模型能具備「台灣觀點」,數發部計劃修改相關法令,鼓勵公務員釋放不涉及機敏及個資的政府數據,同時籌設台灣主權AI訓練語料庫,提供新創團隊充足的訓練資料。
  3. 人才(Talent): 將制定台灣AI產業人才認定指引,建立人才需求方、訓練單位與認證單位共同遵循的架構,建構一個生機蓬勃的AI人才訓練生態系。
  4. 行銷(Marketing): 數發部將針對醫療、長照、製造等重點產業類別,舉辦各種AI產業媒合會,旨在協助新創團隊迅速找到穩定且大量的訂單。
  5. 資金(Funding): 已向國家發展委員會匡列新台幣100億元的資金,也已經找到搭配投資人,專門投資那些具備產品與行銷能力的AI公司,助其快速擴張,打入國際市場,並完成公司上市的最後一哩路。

林宜敬也表示,AI的影響實在過於深遠且廣泛,與行政院內各個部會都有關係。因此,不設立主責機關的原因並非不重視,而是因為它「非常非常重要」,希望藉此促使行政院本身及所屬各部會都能動起來,共同推動AI發展並進行風險監管。

台灣海底電纜實情如何?數發部一次澄清

數位發展也伴隨風險,針對外界關注的網路連線韌性與海底電纜斷裂爭議,數發部韌性管理司長牛信仁也於茶敘中澄清,外界盛傳「九條海纜斷裂」實為錯誤訊息。

數發部韌性管理司長牛信仁.jpeg
數發部韌性管理司長牛信仁澄清海底電纜與誤會。 曾令懷攝影

截至目前為止,國內海纜共有3次障礙事件,分別是台馬、台澎海纜被船舶勾斷,以及台馬三號因老舊受損,目前均已修復或正在處理中;而國際海纜24海浬內僅有一次事故,也已完成修復。至於24海浬以外的國際段,今年累計有8次斷裂,多發生在靠近香港、日本等區域。針對人為破壞海纜的事件,肇事者均依《電信管理法》移送法辦,已有中國籍船長因此被判刑三年。

特別是近期發生的EAC2海纜斷裂事件,是發生在菲律賓至新加坡之間的路段,而非台灣至菲律賓的連線,因此對台灣用戶的實際影響有限,主要體現在部分跨境雲端服務(如Amazon)連線速度上可能出現毫秒級的延遲,但一般使用者難以察覺。

根據國安局提供的資料,全球海纜每年平均發生超過150次斷纜事件,而台灣周邊近三年平均每年就有約7至8次。

牛信仁進一步說明,EAC2、EAC1與C2C海纜本為一體化環狀網路架構,具備備援能力,即使部分路徑中斷,仍能透過其他路徑維持基本連線功能。為提升海纜韌性,數發部將強化預警機制、縮短修復時間,並建立多元備援機制。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曾令懷 創業小聚資深內容採編 曾令懷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