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衣料的千年養蠶業,與生物科技產生了連結。在日本福岡,一家名為Kaico的新創公司,正將蠶寶寶和生物科技,變成撼動全球動保,甚至人類醫藥的潛力股。KAICO的核心技術,是利用蠶寶寶作為「微型工廠」,生產出可食用的口服疫苗蛋白。
這項技術得以落地,源於創辦人暨社長大和建太(Kenta Yamato)一段不尋常的職涯轉折。在三菱重工工作了15年後,他毅然辭職,重返校園進入九州大學商學院攻讀MBA。正是在那裡,他遇見了改變其人生軌跡的關鍵,農學部的教授日下部宜宏 (Takahiro Kusakabe) ,以及九州大學沉睡了數10年,多達450種的蠶種研究。
「教授認為蠶的基因與蛋白有巨大的商業潛力。」大和建太回憶道,一個是深耕研究的科學家、一個是尋找機會的商人,KAICO的故事就此展開。
然而,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道路遠比想像中崎嶇。這家在2025年4月甫完成5.4億日圓(約為新台幣1.18億元)B輪募資的公司,如何從最初乏人問津,到如今吸引海內外藥廠爭相合作?他們又是如何在追求前沿科技的同時,意外肩負起復甦日本瀕危養蠶產業、活化地方經濟的社會責任?
「明明只是蠶絲,卻能當藥用」:KAICO十年磨一劍的市場教育之路
KAICO的核心技術,奠基於九州大學超過百年的雄厚研究資源,橫跨約450種獨有的家蠶品系。他們所運用的,是一套名為「蠶-桿狀病毒表現系統」(silkworm-baculovirus expression system)的生物科技。
簡單來說,這套系統的運作方式是:科學家利用一種對蠶無害的桿狀病毒作為微型載體;接著,將目標蛋白質(例如特定疫苗所需的抗原)的基因序列植入這個病毒載體中;最後,讓經過挑選的優良蠶種感染這種帶有指令的病毒。
一旦感染,蠶的身體就會變成一座生物反應器,精準地按照基因指令,大量生產出高品質的重組蛋白質,其蛋白質的表達效率可達普通家蠶的3至10倍,最快約2個月就能生產出全新的目標蛋白。這不僅讓KAICO具備了小批量、多品種的快速研發能力,更讓他們能夠挑戰許多傳統表達系統難以製造的複雜蛋白質。
回首創業當時,九州大學的原始技術,僅止於將蠶絲轉化為蛋白質,距離成為真正的藥物,還有一段漫長的距離。大和回憶,當時創業初期由於概念太新,幾乎沒有醫藥公司願意合作。
「一開始大家都不願意相信,一般人對蠶的了解,只是一種吐絲用來做衣服的昆蟲。」大和建太說道,「所以連醫藥公司,也沒有人會願意來支援我們。」他坦言,「最困難的是,如何讓普通人理解,為什麼蠶絲,居然可以變成一種醫藥品?」這個觀念的鴻溝,讓KAICO的早期發展異常艱辛。
在缺乏外部資源的情況下,KAICO決定從門檻相對較低的動物疫苗切入,作為證實其技術可行性的第一步。他們選擇了豬隻口服疫苗作為首個產品,瞄準的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豬環狀病毒第二型(PCV2)。這種病毒在全球豬場的感染率幾乎是100%,每年在歐盟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6億歐元。
當時,市面上所有疫苗均為注射型,不僅帶來高昂的人力與耗材成本,更有針頭殘留於肉品的食安風險。KAICO的產品「KAICO Powder for Pig」,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其常溫儲存與口服投餵的便利性。
這不僅為公司帶來了營收,更成為一個示範案例。隨著動物疫苗的成功,醫藥公司們的態度開始轉變,逐漸相信KAICO的技術潛力,並開始洽談合作。如今,他們不僅與日本國內藥廠合作,更有許多海外醫藥公司慕名而來,洽談技術授權。
目前,該產品已正式獲得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部的飼料添加劑註冊,至於為何選擇越南作為海外首站?大和建太解釋,當初在日本與越南的市場推廣是同時進行。「越南是屬於上升型的經濟體,而日本的養豬數字反而在下降。」大和建太指出,面對一個正在成長的龐大市場,與一個逐漸萎縮的市場,優先選擇越南是必然的結果,這也讓越南成為能最快驗證產品、搶佔市場的灘頭堡。
此外,KAICO的佈局不僅考慮銷售端,更顧及了生產端的原料來源。「另一個選擇越南的理由是,越南的養蠶農戶數量很大,比日本多很多。」大和建太解釋,「我們將來必須考慮到蠶繭的數量夠不夠用,這是原材料的問題。」選擇越南,等於同時確保了未來產能擴張所需的穩定原料供應,這套結合了市場潛力、法規效率與供應鏈安全的策略,讓KAICO的國際化之路,從一開始就走得務實而穩健。
這不僅為公司帶來了營收,更成為一個示範案例。隨著動物疫苗的成功,醫藥公司們的態度開始轉變,逐漸相信KAICO的技術潛力,並開始洽談合作。如今,他們不僅與日本國內藥廠合作,更有許多海外醫藥公司慕名而來,洽談技術授權。
不只是新創,更是地方活化推手:Kaico如何讓傳統養蠶業重生?
不過,當KAICO的疫苗技術逐漸成熟,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悄然浮現:如果未來藥廠的訂單大幅增加,原料(蠶繭)的供應量能跟上嗎?事實上,復甦瀕危的養蠶業,正是九州大學最初進行研究的動機之一,「為什麼養蠶行業會越來越少?因為工業化進程,農家養了那麼多蠶,也沒有辦法高價賣出去。」
KAICO的商業模式,恰好為這個古老的行業帶來了新生機。他們以高於傳統絲綢市場兩倍的價格,向農家收購用於生產疫苗的蠶繭。這個誘因,成功地吸引了許多原本已放棄的農家重返崗位。「我們的目標,是確保在3年後,蠶繭的年產量可以達到最少1,000萬顆。」大和建太說。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對地方經濟的活化。為了解決高齡化、少子化導致的偏鄉人口流失問題,KAICO積極與地方政府及區域委員會合作,將養蠶業作為吸引年輕人回流的地方創生專案。「日本有些偏遠地方,甚至連學校都已經被廢除了。」大和建太說道,「要讓年輕人回流,必須要有產業。」
KAICO透過與鄉村委員會合作,在閒置的土地上重新種植桑樹,並鼓勵當地居民投入養蠶。KAICO則承諾全部收購,為農家提供穩定的收入保障。「我們從九州大學開始的研究,就是希望能跟各個地方的活性化連結在一起。這是一個很新型的商業模式,也對社會很有幫助。」大和建太說,透過科學技術,他們更克服了傳統養蠶僅限於春夏的季節限制,實現了全年穩定生產,確保了供應鏈的穩定性。
海外首站為何是越南?減少90%工時的口服疫苗,直擊畜牧業痛點
隨著動物疫苗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以及憑藉4月所募得的B輪資金,KAICO將加速擴建生產設施,拓展更廣闊的市場與更多元的產品應用。
在產品研發方面,KAICO也正積極朝魚類與寵物兩大潛力市場延伸。「養殖漁業的疫苗,之前也需要一條條撈上來注射,但現在只需要直接投餵進去,節省人力成本那就有商業價值。」他也透露,除了魚類,近期關於貓咪的研究結果也有好消息。「我們會將這個成果授權給醫藥公司,在通過醫藥審批之後,就可以進入到市場上。」
2026年,KAICO期待已久的人體口服疫苗,也將迎來首次臨床試驗。回顧這段歷程,大和建太感慨地說:「要讓大家意識到這是一種醫藥產品是很困難的事。我們需要團結更多人,吸收更多的商業夥伴一起來推廣。」大和建太透露,目前已經跟台灣的某些企業在合作,針對動物的口服疫苗進行共同研究。
隨著明年首次人體試驗的展開,將人用口服疫苗推向市場,將是KAICO下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從動物到人類,從亞洲走向世界,這隻小小的蠶寶寶,正準備掀起一場醫藥革命。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