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圈,「成長」幾乎成了唯一的KPI。日活、月活、營收增速⋯⋯這些漂亮的曲線往往讓團隊沉醉其中,甚至認為只要數字向上,成功就已指日可待。
但現實是,許多新創在看似高速前進的同時,正悄悄踩進一個又一個陷阱。成長的表象掩蓋了結構性的隱憂,一旦資金或市場風向改變,這些問題便會被無情放大。以下整理了新創最常見、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陷阱,並結合觀察到的實戰案例,探討如何避開它們。
陷阱1:沒有清晰定義目標客戶
對新創公司而言,最危險的不是沒有客戶,而是「誰都想服務」。許多團隊在早期會陷入一種機會恐懼症。看到任何有意願洽談的企業就立刻投入資源,不敢說不。這種策略在短期內可能會帶來一些收入和案例,但長期來看,卻很容易導致資源分散、產品定位模糊,甚至讓團隊背上不適合的客戶負擔。
理想的目標客戶,應該是可盈利、可擴展,且能長期契合公司業務發展的群體。以企業規模為例,不同規模的企業在需求特徵、決策時間、付費意願與能力上有明顯差異。如果產品與交付模式沒有因應這些差異進行優化,就很容易出現錯配。
常見誤區
把大客戶的測試預算當成真實需求:結果花大量資源做定制化開發,卻在驗證期結束後被對方關閉合作。
誤以為產品解決的是全行業通用問題:在不合適的客戶群體身上浪費產研與服務資源。
建議做法
主動選擇戰場,明確優先服務的客戶類型,並建立詳細的「客戶畫像」與「拒絕清單」。
在不同客戶層級間,設定不同的產品包與交付策略,避免一套打法通吃。
透過數據回溯分析CAC回收期與LTV(客戶生命週期價值),量化判斷客戶群體的真實價值,避免依賴直覺或單一案例。
陷阱2:專注於想像中的痛點
很多團隊在獲得第一批客戶後,就急於擴展功能清單、打磨產品細節,卻忽略了反覆驗證市場需求的重要性。最常見的情況是,產品設計圍繞著少數早期客戶的反饋或內部假設,而非基於大規模市場的真實痛點。為什麼會發生這種錯配?客戶的付費決策通常有明確依據:能直接帶來收入,或是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如果價值無法被量化成財務回報,就很難在決策層面爭取到預算。
建議做法
在產品開發之前,花足夠時間深入客戶場景,找到問題的根因,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現象。
優先交付客戶預算優先順序高、可量化的價值,讓客戶在最短時間內感知到成果。
透過定期的產品訪談與使用數據分析,驗證功能是否真正在解決核心問題。
陷阱3:價值創造與成本結構的平衡
有些新創公司站在「價值創造」的道德高地,為了滿足客戶需求不計成本,甚至投入大量人力做高度客製化服務。雖然這樣的投入短期能贏得好評,但長期來看卻容易讓公司陷入「價值有感,財務無感」的困境。
在可持續經營的邏輯下,價值創造必須與合理的成本結構匹配,不僅要讓企業自己能賺錢,也要確保渠道夥伴和生態合作方有足夠利潤空間。續費率應是檢驗價值創造的核心指標,如果留存不佳,就要反思是價值創造不足、客戶群體錯配,還是尚未找到PMF(產品市場契合度,Product Market Fit)。
常見風險
交付模式未能隨著客戶基數增長而優化,導致邊際成本無法下降。
過度依賴單一大客戶收入,一旦該客戶流失,對公司現金流造成致命打擊。
忽視合作夥伴的利益,導致渠道拓展受阻。
建議做法
定義清晰的「成本邊界」,在交付價值時避免無限制地增加投入。
設計可標準化、可複製的服務與交付流程,減少對高人力成本的依賴。
成長的真義:穩健勝於速度
成長從來不是目的,而是結果。對新創而言,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短期的曲線衝高,而是在正確的市場、用正確的產品,持續為客戶創造可量化、可複製的價值。
避免上述陷阱,並不意味著要放慢腳步,而是要確保每一步的基礎足夠穩固。當市場環境波動、資本變得謹慎時,只有那些客戶基礎扎實、價值交付高效且成本結構健康的公司,才能穿越週期,走得更長、更遠。
本文授權轉載自《VENTURE+》,原文標題:[V+ 觀點] 解密成功密碼:優秀創業者如何避開增長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