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到B2B SaaS銷售時,挑戰依然存在,與傳統B2B銷售不同,SaaS產品需要具備高度的可擴展性、清晰的價值主張以及順暢的使用體驗。B2B SaaS銷售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除了要面對更長的決策週期和多元的利害關係人,還需要在有限的資源下持續推進。
這篇文章整理5個我們常看到的新創銷售誤區,希望幫助團隊在打造sales engine時少走冤枉路。
誤區1:搞定窗口≠搞定訂單,別把B2B SaaS銷售當單點戰
B2B SaaS銷售的難點,在於決策角色眾多,一個案子能否成交,關鍵不是你和窗口聊得多順,而是你是否掌握三種核心角色的關注重點:
- 使用者(User):在意功能好不好用、能否解決工作痛點。
- 決策者(Decision Maker):關心導入效益(ROI)、風險、團隊接受度與轉換成本。
- 付款者(Payer):看的是預算合理性與財務安排,重視「這筆錢值不值得花」。
許多新創只顧對接一人,結果是使用者很愛、決策者猶豫、財務沒聽說,案子自然難推。
調整做法:主動識別三種角色,設計對應的銷售素材與說服邏輯,例如:給使用者的操作影片、免費試用;給決策者的效益報告、案例;給付款者的ROI模型、預算拆解。也可進一步協助窗口準備企業內部使用的簡報(internal pitch deck),幫他在內部「賣」你,才真正有機會推動成交。
誤區2:憑直覺推進銷售流程,沒有明確流程
很多團隊的銷售進程是靠「感覺」走,沒有明確的流程(pipeline)、階段定義或評估指標。結果就是銷售電話一通接一通,但卻不清楚哪些潛在客戶是合格的、哪些機會應該推進或放棄。
調整做法:建立基本的SaaS銷售流程結構,定義每一階段的標準(如展示完是否回填需求、是否有預算單位參與),並用數據追蹤各階段轉換率,讓銷售變成可管理、可預測的過程。
誤區3:一開始就把價格壓得太低
許多新創為了快速成交,常以「超便宜」作為切入點,但長期卻發現難以轉正、用戶也不重視產品,反而造成價值感受與商業模式的惡性循環。
調整做法:別急著當「最低價供應商」,而是思考產品價值與客戶真實的痛點,訂出合理定價,早期也可以用試用機制、或設定功能等級來測試願付價格。
誤區4:沒用內容資源強化銷售動能
很多新創在做B2B銷售時,過度依賴「人」的推進(如打電話、約會議),卻忽略了內容資源(Content)在B2B購買決策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在B2B銷售中,潛在客戶不會因為業務很熱情就立刻買單,沒有足夠的輔助內容,銷售就像沒帶彈藥的士兵。
調整做法:建立一套基本的內容資源庫——產品簡介、FAQ、成功案例、ROI模型、客戶見證等,讓這些成為銷售的延伸,幫助潛在客戶更快理解價值,也協助他們內部提案。
誤區5:一味客製化,忽略SaaS產品聚焦與可複製性
在早期B2B銷售中,客戶常提出各種想要的「小改版」或「專屬功能」,新創為了贏下訂單,常會選擇客製化來迎合。但如果缺乏清楚的判斷標準,客製化很容易變成資源黑洞,反而拖慢SaaS產品節奏與團隊效率。
其實,客製化本身不是壞事,但關鍵在於:「這項需求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成為未來SaaS產品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否能應用在多數客戶身上?」
調整做法:建立客製化的評估機制與原則。例如,只針對有潛力轉化為標準產品的需求進行開發;清楚標示哪些屬於產品發展計劃中的項目,哪些屬於付費客製化服務;設立可維護且具版本控制的插件或模組化架構。掌握好客製化的邊界,不僅能提升團隊資源的使用效率,也能逐步建立「具有彈性但不失焦點」的產品定位。
SaaS新創在早期銷售時,難免會犯錯、碰壁,但只要能持續迭代、找到符合自己商業模式的銷售策略,就能逐步建立起可預測、可複製的成長引擎。
希望這5個提醒,能幫助你少踩坑、早成交,讓銷售成為新創成長的飛輪,而不是心中的痛。
B2B SaaS銷售從來就不只是靠運氣或人脈,它是一套需要被設計、被優化、被累積的系統工程,對新創來說,早期資源有限、品牌尚未建立,更需要靠精準的策略與清晰的流程,來拉近每一次成交的距離。
本文列出的5大誤區,並非要給團隊貼上「做錯了」的標籤,而是幫助你少繞彎路、早一點建立屬於自己產品的銷售指南。
本文授權轉載自《VENTURE+》,原文標題:[V+ 觀點] 別再靠運氣成交:破解 SaaS 的 B2B 銷售的 5 大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