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花數10萬參展,最終成果是「一疊無效名片」?Namecard.ai讓平均開信率飆到75%的秘訣

花數10萬參展,最終成果是「一疊無效名片」?Namecard.ai讓平均開信率飆到75%的秘訣
創業午餐會 侯俊偉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跨越半個地球出差、投入數10萬元的參展費用,結果卻是抱著一疊無效名片?

傳統的商業開發方式,從廣發郵件、盲目打電話,到高成本的展會人脈戰,無數資源被虛擲在無法精準鎖定需求的目標上。

「我就是花了數10萬元參展,結果連個潛在客戶的影子都沒抓到。」Namecard.ai創辦人暨執行長何建幟,至今仍清晰記得那份挫敗感。幾年前,在以色列一場上千人的科技盛會上,面對滿場商機,他卻不知從何開口,幾天下來的成果就只是一疊名片。

在「做得出產品,卻賣不出去」的痛點面前,何建幟深知這是一個巨大的未被滿足的需求。這個幾乎是所有中小企業主都經歷過的惡夢,讓團隊繼2022年以區塊鏈防詐項目Chainsight入選Y Combinator後,催生了Namecard.ai的誕生。

如今,由他領軍的Namecard.ai交出了一張初期的成績單:將傳統開發信平均20%的開啟率,硬生生拉升至75%。他們是如何做到的?這個由區塊鏈資安專家打造的AI代理,真能終結大海撈針式的商業開發嗎?

平均開信率飆破75%!Namecard.ai,如何從「模糊需求」中挖掘精準商機?

找客戶或許是商業世界中最核心,卻也最容易陷入泥沼的需求。

即便企業累積了海量的潛在客戶資料,也加入了擁有數10萬會員的專業協會,真正的難題往往不是有沒有名單,而是「我如何從這張巨大的名單裡,有效且精準地找到我真正要連結的人?」何建幟指出,這也正是Namecard.ai希望重新定義商業連結的起點:將模糊的商業意圖,轉化為一套可執行的精準媒合策略。

Namecard.ai是一個結合AI代理人的商業配對平台,讓企業能更快速、準確地找到潛在付費客戶或合作對象,使用者只需填寫需求與基本資訊,系統便能推薦合適人選,並協助安排會議。

首先,它會將模糊需求轉化為精準目標。對於那些需求明確的使用者,例如一位SaaS新創的業務可以簡單地告訴AI:「我想找在台北,擁有5家以上連鎖店、資本額超過200萬元的日式餐飲業主,來推銷我的POS系統。」Namecard.ai隨即會展開偵探式的搜索工作,迅速列出潛在名單。

Namecard.ai
那些需求模糊、甚至不知從何下手的用戶,AI則會化身為一位資深顧問。它會根據使用者的公司檔案分析,推薦適合人選。 Namecard.ai

但對於那些需求模糊、甚至不知從何下手的用戶,AI則會根據使用者的公司檔案分析:「這次找人,是比較注重經驗,還是特定技能?」而後,AI能協助用戶一步步釐清自己的真實標準。

「現在的AI能幫你『發想』需求,再幫你『聚焦』。」何建幟補充道,「用戶可能只需從AI推薦的五個潛在客戶畫像中挑出第三個,系統就能理解,而不再是死板的關鍵字匹配。」

因此,一旦潛在客戶名單精準生成,系統便提供主動與被動兼具的開發模式,使用者可在主動模式下隨時搜尋;也能啟用被動模式,讓AI代理按設定頻率,自動匯報發現的新商機。

然而,商業媒合平台不算新題目,而Namecard.ai真正的護城河,在於其結合AI辨識與情感溝通的策略,團隊推出的AI代理不僅能模擬語氣,更能草擬出高度客製化的開發信件,甚至能自動協助預約會議,將陌生開發信的平均開信率從20%拉高至75%,

「我們每一封透過Namecard.ai發出的邀請信,都會附上一句『Why this match?』,讓AI能像人類業務一樣,深入研究雙方背景,寫出真正有人味的推薦理由。」Namecard.ai財務暨營運負責人宋曉崴指出,為了保證內容品質,團隊內部甚至建立了多個擁有不同人格的AI代理,能夠進行交叉審核與A/B測試,不斷學習改進,以確保訊息最能打動人心。

創業午餐會
圖左至右:Namecard.ai創辦人何建幟、財務暨營運負責人宋曉崴 侯俊偉攝影

如今,Namecard.ai的服務已觸及來自不同國家的用戶。針對大型組織如展會平台或協會,Namecard.ai提供API整合的SaaS服務,按基本費與媒合使用量收費,針對個人或中小企業,則推出訂閱制平台。

AI創業新瓶頸:Namecard.ai如何在「人人創業」時代找到新藍海?

一次成功轉向(Pivot),並非推倒重來,而是站在過去經驗上看得更高。Namecard.ai的誕生,正是何建幟從上一個入選Y Combinator的項目Chainsight中,提煉出的深刻體悟。

Chainsight是一家專注於區塊鏈資安的B2B公司,團隊的日常就是和「刻意隱藏身份」的網路對手打交道。「防詐數據非常難收集,因為對方就是想躲你。」何建幟坦言,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團隊鍛造出兩大核心能力:極其完整的數據收集管道,以及高精準度的AI辨識模型。

Chainsight創辦人何建幟
蔡仁譯攝

這份從艱困環境中磨練出的技術底蘊,成為了Namecard.ai最堅實的護城河。「我不能說這是殺雞用牛刀,」何建幟笑著說,「但我們在收集公開商業資訊時,無論是品質或規模,都因為過去處理防詐數據的經驗而更有優勢。」

然而,技術再強大,最終仍需回歸到人的連結,尤其是找客戶這個最古老也最艱困的商業難題。創業的火種往往源於創辦人自身最深切的痛點。何建幟的日常就是拖著行李箱,穿梭於全球各大科技展會。「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有一種方式,能讓我在踏入會場前就知道哪些人是我必須見的,我們該聊些什麼,那該有多好?」這個簡單的念頭,如同種子般在他心中萌芽。

正好2023年,恰逢AI技術浪潮席捲全球,曾深耕AI機器人領域的何建幟察覺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時機已經到來。「當打造產品變得很容易了,但是產品要去賣給客戶,中間這一段怎麼辦?」他指出了當前AI創業時代最核心的典範轉移。隨著AI工具普及,「人人皆可創業」的背後是「人人都要找客戶」的巨大挑戰。因此,AI的新戰場已從單純的資訊挖掘轉向更困難的意圖理解。

「就像是找客戶是目的,去展會或加入協會只是手段。」Namecard.ai的終極目標,就是直接為創業者解決那個最根本的目的。於是,在與投資人及團隊深入溝通後,他們決定轉向將Chainsight積累的強大能力,注入這個全新的戰場。

隨著產品效益得到驗證,在經歷了上半年的產品「閉關」打磨期後,何建幟認為時機已經成熟。Namecard.ai計劃在2025年7、8月間正式啟動募資,這筆資金將用於擴大團隊、強化AI研發,並將市場從台灣拓展至美國及更廣闊的海外市場,特別是連接台灣與全球商機的橋樑。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賴冠伶 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賴冠伶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