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型語言模型(LLM)迅速改變產業生態,招募與團隊構築的規則也在悄然演進。在Bayaxme Global Taiwan主辦的AI Online Happy Hour中,矽谷暨台灣的技術創業者們共聚一堂,揭示這場變局中最直接的觀察與實踐經驗。
GitRoll與Tobiko Data兩家新創公司勾勒出一條清晰的趨勢線:在遠端協作成為常態、AI滲透每一環節的年代,真正的競爭力源自更核心的專業能力與文化適應力,而不只是履歷上的光鮮亮點。
招聘新挑戰:當履歷被AI美化,該看什麼?
GitRoll是一個AI驅動的平台,致力於透過評估開發者在GitHub上的真實程式,幫助公司尋找和招募人才,而非僅依賴履歷。他們的目標是發掘全球被低估的開源開發者。
「現在每個人在履歷上看起來都很完美。」GitRoll共同創辦人Charles直言。隨著AI面試輔助工具普及,求職者能快速給出標準答案,企業愈發難以辨別誰是真正有實力、適合長期深耕的開發者。
面對此困境,GitRoll選擇回歸本質,直接讀程式碼。共同創辦人Ray指出,他們透過分析GitHub上的真實開源作品篩選人才。現任技術長Louie即是一例:儘管履歷毫不起眼,這位自13歲起活躍於開源社群的年輕人,其程式碼乾淨易讀,即使非工程背景的人也能輕易理解。
Ray回憶,「我讀了他的程式,立刻感受到他的熱情與實力。這種直覺,是履歷無法傳達的。」
透過這套機制,GitRoll挖掘了許多被低估的全球開源人才。來自奈及利亞的Hikma,其前端實力可與矽谷年薪14萬美元(約新台幣455萬元)的工程師比肩,卻只需每月500美元(約新台幣1萬6千元);台灣後端工程師Jacob雖非名校畢業,但靠開源貢獻名列台灣前20,也因而被看見。
Charles強調,「他們熱愛開源、熱愛寫程式,也樂在其中。」
AI與開源如何重塑遠端團隊文化?
遠端工作已成矽谷新創的常態,但當面對面交流缺失,如何維繫高效且富責任感的團隊?Tobiko Data執行長Tyson分享了他們的實戰方案。
Tobiko Data是一家28人的全遠端新創,專注於開源資料轉換平台SQLMesh。Tyson認為,新創的生存關鍵在於快速累積「階段性成果」(step-function events),以降低商業風險並持續吸引投資。為此,他們招募了一群優秀且高度負責任的成員。
招募策略上,Tobiko Data優先雇用過去共事的夥伴,這些人多來自Script、Netflix、Airbnb、Google等人脈圈,確保能力與可靠度。同時,他們也從開源貢獻中挖掘新血,讓作品成為最有力的證明。
在團隊文化方面,Tobiko Data強調責任落實:成員要主動求助,準確傳達緊急程度,並坦然接受直接回饋。Tyson直白地說:「我雇用你,是希望你告訴我該怎麼做,而不是反過來。」
為促進溝通透明,Tobiko Data設有2種會議制度:僅限核心成員的封閉會議僅限核心成員,與Slack公開頻道自由旁聽的開放會議,鼓勵即時回饋與參與。
給台灣開發者的建議
對於希望進入矽谷AI公司工作的台灣工程師,Tyson建議首先要想辦法取得面試機會:經營人脈網絡、主動在開源社群和技術活動中露面,都比盲目投遞履歷更有效。同時,他提醒,通過面試本身同樣不可輕忽,需累積實戰經驗、練習面試題型,並經營出色的GitHub專案,讓作品說話。
GitRoll的Charles分享,一位朋友在人事凍結期主動聯繫Google部門主管,展示專案與部門需求高度契合並表達強烈熱情,最終打破篩選流程,直接拿到offer。Ray則認為,在AI資料中心等崗位的招聘中,與其花時間看履歷,不如多讀程式,因為它更能呈現技術深度與思考邏輯。
未來人才趨勢:從AI HR到價值導向
根據GitRoll與上百位人資專家的對話,他們預測未來HR科技將由AI代理人接手重複作業,HR平台將轉型為服務AI代理人的平台。人才評估也將由傳統學經歷轉向強調價值、卓越、智慧的綜合指標。
Ray提醒,科技日新月異,尋找優秀工程師的關鍵是找對那些對學習充滿熱情、能快速適應的人;Charles則補充,「不要陷入錯失恐懼症(FOMO),保持好奇與熱情就能迎接挑戰。」
Bayaxme Global Taiwan透過此場活動,再次凸顯連結全球科技生態系的重要性。在AI與遠端協作時代,招聘與團隊構築不再只是資源競賽,更是對組織文化與人才識別能力的深度考驗。

真相是時間的女兒。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