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支付巨頭Stripe的數據,AI公司達到500萬美元年化營收(ARR)平均只需24個月,而過去的SaaS公司則需要37個月。AI工具的運用,使新創公司平均只需20萬美元,甚至是10萬美元,就能達到100萬美元營收的成本。
如果新創公司能依靠自身力量實現營收增長、有效控制成本,並牢牢掌握發展主導權,那麼,在AI時代,新創公司還需要創投嗎?
告別募資馬拉松!AI催生「Seed-Strapping」,新創開始精打細算
過去,新創的成長軌跡似乎很單一:不斷追逐VC,進行一輪比一輪更大規模的募資,然後不計成本地追求快速擴張。
如今,「小團隊成功故事」(tiny team success)已成為矽谷的新常態,這也催生了一種名為「Seed-Strapping」的獨特路徑。
Seed-Strapping,是傳統純自力更生(Bootstrapping)和向VC募資之外的選項,創辦人在進行一輪或極少輪的早期募資,獲得啟動所需的第一桶金後,便專注於藉由自身營收來驅動公司增長。創辦人仍然可以在需要時進行募資,但關鍵是掌握主動權和話語權。
多年前,工作流程自動化公司Zapier,就已是Seed-Strapping的先行者。這家公司在2012年募集了130萬美元的種子輪資金後,便依靠產品自身產生的現金流發展,不僅早早盈利,年營收更突破1.4億美元,2021年估值已達50億美元。
「以前最貴的就是僱人,AI讓創辦人可能只需要一輪募資,就能實現盈利。」Zapier共同創辦人偉德・佛斯特(Wade Foster)向《CNBC》指出,AI讓公司能用更少的人力、更低的成本達到顯著的營運槓桿。
新一代AI新創,更是將這種精打細算發揮到極致。AI生產力工具Scribe的執行長珍妮佛・史密斯(Jennifer Smith),就曾苦惱於如何「盡可能少拿一點錢」,因為他們僅用100名員工就實現了高速增長和300萬用戶,投資人的熱情反而成了負擔。
同樣地,面對市場熱捧和唾手可得的更多資金,AI簡報軟體Gamma也道出了他們在A輪募資時的考量。「一年多前,我們處於生存模式,誰的錢都要。但現在AI帶來了增長爆發,我們現金流大多是正的,其實已經不再需要錢了。」Gamma共同創辦人喬恩(Jon Norohna)指出。
「錢不是真正讓你成功的因素,錢,最終是你成功的副產品。」喬恩強調,Gamma反而更珍視資源稀缺帶來的緊迫感。因此,他們的策略是把精簡和速度作為核心,只籌集足夠的資金讓團隊可以進攻新市場,避免陷入為了募資金額而盲目擴張、最終又不得不裁員的資源浪費。
這些案例共同標誌著創業者心態的顯著轉變,越來越多創辦人開始反思多輪募資的隱性成本。
「種子輪募資讓創辦人能獲得VC的好處,如早期驗證、資源網絡,卻避免了失去控制權等後遺症。」OpenSky Ventures的賈許・佩恩(Josh Payne)在接受《CNBC》專訪時精闢地形容。除了資金,創辦人或許更需要時間和空間去探索產品市場契合度。
VC巨人轉身難?大型創頭合夥人紛紛出走成立新基金
「如果未來的贏家只需要更少的錢,因為他們有更少的人,那VC該如何改變策略?」早期投資人泰倫斯・洛汗(Terrence Rohan)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的這個提問,成為整個創投行業需面對的核心問題。
「我們每天都會看到一些投資者,從這些價值數10億美元的基金中退出。」種子輪基金Equal Ventures聯合創始人、創投家瑞克・祖羅(Rick Zullo)表示,當基金規模變大後,公司的優先事項、內部流程、官僚程度都會跟著改變,大基金可能離早期、第一線的投資越來越遠。
因此,許多離開的創投想創辦規模更小、反應更快、更靈活的公司,目的是能花更多時間,陪伴和幫助那些處於非常早期、剛剛起步的新創公司。如Index Ventures前核心人物創辦了Hanabi Capital,以及由前a16z和Index成員創辦的早期創投基金Chemistry。
Chemistry將專注於早期新創投資,主要針對A輪募資階段,同時也參與種子輪,投資標的涵蓋金融科技、基礎設施、開發者工具及工作軟體等領域。「我們3位合夥人都將積極參與每項投資。我們既是投資組合服務團隊,也與創辦人並肩作戰。」該公司在其部落格中如此表示。
這些新基金似乎更適合回歸Benchmark式「小而美」的理念,與新創進行早期、深度的合作。Benchmark Capital堅持精簡的5人合夥人團隊,專注早期投資,深耕投後管理,基金數10年如一日地維持在數億美元規模。他們相信,最好的射手,而非最大的軍火庫能贏得戰爭。
在此背景下,Benchmark的理念,似乎意外地獲得了時代的回應。然而,新基金的崛起之路充滿挑戰,缺乏回報導致小型、新興創投難以籌資;相較之下,根據《紐約時報》報導,a16z、Iconiq Capital、General Catalyst卻資金充裕,2024年分別募得72億、57.5億和80億美元。
但與此同時,大型基金內部也壓力重重。當基金規模動輒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時,為了維持跑贏市場的高回報預期,他們必須找到能吸收巨額資金並實現指數級增長的公司,但是,越來越多的新創優先考慮持久的商業模式,而不是閃電式擴張。
告別「獨角獸」崇拜,VC行業將迎來結構性調整?
多年來,市場熱衷於追捧那些依靠大額VC、估值動輒數10億美元的獨角獸,然而現實卻是,許多獨角獸至今未能盈利,甚至因過度擴張而陷入困境。傳統那條從種子輪、A輪,一路奔向「獨角獸」夢想的康莊大道,已不再是唯一的選擇。
「創辦人被期望非常努力工作,但我認為這其中有一條微妙的界線。」Tin Men Capital的傑洛米・陳(Jeremy Tan)向《CNBC》表示,「如果到最後你發現自己孤身一人,那賺再多錢也沒有意義。」
過去幾10年追求資金規模越大越好的模式,正面臨來自AI和創業者心態變化的雙重挑戰。
「Seed-Strapping」也許不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公司,但對於越來越多具備新思維的創辦人而言,這正成為一種更自主的成長策略,而VC也必須重新思考自身的價值主張——當錢本身不再是核心競爭力時,無法被AI取代的「智慧」和「夥伴關係」將空前重要。
——
參考資料:《VC Coner》、《ACCEL》、《New York Times_1》、《New York Times_2》、《Cambridge Associate》、《Bloomberg》、《CNBC》、《Stripe》、《Tech Crunch》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