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VENTURE+團隊協助一間即將興櫃的portfolio公司,同步處理兩項對外溝通任務::一是IR(Investor Relations,投資人關係)──協助優化他們的公開說明書內容;二是PR(Public Relations,公共關係)──撰寫興櫃前最後一輪的募資新聞稿。
理論上,IR和PR各有明確的角色與溝通的對象,一個面向資本市場,一個面對大眾。當公司在面對這兩組觀眾時,即使講的是相同的內容,「商業模式、成長潛力、產品定位」,在實際操作上,仍需要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與語氣。這樣的切換經驗清楚顯示:IR與PR因為面對的受眾不同、目的不同,實際上形同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模式。
PR與IR是兩種語言,但詮釋同一個故事:CEO為什麼要懂得雙語切換
本質上,PR和IR說的通常是同一個商業模式、同一個產品、同一個價值主張。只是他們使用的語言與溝通方式完全不同,以新品發表為例:
- PR想的是:「怎麼寫出吸睛標題?怎麼讓大眾快速理解?」
- IR想的是:「這產品會怎麼影響下季營收?毛利結構是否改變?」
以下簡單整理 PR 與 IR 的差異:
問題 | IR | PR |
---|---|---|
我的TA是誰? | 投資人、財務分析師 | 消費者、媒體、人才 |
我要傳遞的重點是? | 營運效率、財務預期、商業價值、技術核心 | 願景、情感價值、品牌主張、使用者痛點 |
成功的衡量標準是? | 預期管理準確、股東信心提升 | 品牌聲量提升、被理解與記住 |
發聲頻率與節奏? | 每季一次為主、特定事件同步 | 定期釋出(官網、社群、媒體) |
常見錯誤? | 講不清楚價值、資訊過度技術 | 過度浮誇、承諾太多 |
CEO或溝通團隊的挑戰不是「創造兩種內容」,而是如何用兩種語言說同一個核心訊息。
創辦人在雙語溝通上的挑戰
語調差異:說真話還是說好話?
投資人要的是「現實感」與「預期管理」;媒體和社群喜歡的是「想像力」與「願景敘事」。
一個CEO必須能誠實地說「我們還在努力」的同時,又不讓市場覺得「公司沒有信心」。
解法:先講願景,再補邏輯。PR說方向,IR說路線圖。組織難協調:部門之間各說各話
IR可能由CFO或策略部門主導,PR由行銷團隊主導,但CEO是唯一串起全局的人。
如果CEO沒有主動協調與設定語調,一家公司很容易出現「報表很保守、社群卻很激進」、「發言口徑不一致」等問題。
解法:CEO要定義訊息架構、決定語言基調,並讓所有溝通部門同步。
適度曝光:曝光太多太少都會誤傷信任感
很多CEO在公司進入成長期後,會開始思考「該不該多做一點PR?」這是一個好問題,因為PR 並不是做越多越好,也不是做越少越安全。
- 曝光過多,容易讓外界產生「空有聲量、缺乏實力」的質疑,尤其當媒體聲量和實際業績成長不同步時,會損害公司在投資人心中的可信度。
- 曝光太少,則會錯失讓用戶、人才、市場理解公司價值的機會,可能導致品牌記憶度下降、錯失關鍵合作或商業牽引力。
懂得用不同語言,向不同對象說出一致的核心訊息,是CEO在雙軌溝通中的關鍵能力。
要讓一間公司真正建立市場信任,不在於說得多,而在於每一次發聲都說得準、說得對。
本文授權轉載自《VENTURE+》,原文標題:【V+觀點】CEO的必修課:IR&PR是兩種語言,卻不能各說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