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還在POC就想募資?AI時代新創必須先理解這5個關鍵的「客戶進程」驗證階段

林啟維
林啟維 2025-11-26
還在POC就想募資?AI時代新創必須先理解這5個關鍵的「客戶進程」驗證階段
bluedog studio via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今年在Meet Taipei展場,跟一個做「AI語音客服」的學生團隊聊。

「你們的語音服務,跟其他的產品有什麼不同?」
「現在語音客服都是停留在選擇答案,還要跟鍵盤互動,我們可以做到全語音的對話。」
「可是我現在用的所有的銀行服務,都是直接用語音問答。」
「我們用了OOO模型,是自己訓練、有XXX的專業知識,而且可以推理,還可以進一步推銷其他的產品。」
「但是這有幫助到客服嗎?作為被客服的人,我一定是出問題才打電話過去,聽語音就很火大,只想要有真人趕快來處理。」

學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我接著問:「你們目前客戶嗎?」
他很有自信地說:「我們現在有一個企業客戶在美國,是做汽車銷售,目前我們正在POC(概念驗證)。」

從切入的賽道、團隊介紹產品的切角,再到我詢問客戶,這幾個問題並不是隨幾問的,而是跟我對AI時代產品的想法有關。

以下整理我對AI時代產品的想法,不限於這個主題,也不限於2B/2C產品。

1. 擁有客戶才是王道

作為AI時代的產品,feature做了哪些、技術多深厚都不是重點——擁有客戶才是王道。

以語音客服為例,2023年LLM剛普及的時候,YC一年下來有數十個語音、文字客服相關主題的團隊。

這代表,全球想著作「語音客服」的團隊起碼上千家。

精準分析、精準推薦、多國語言、聽得懂弦外之音⋯⋯各種功能千奇百怪。

當年我不懂為什麼有些人可以進YC、被投資,明明規格沒什麼特別。後來懂了:這些人深耕特定領域、產業,並且已經有明確的客戶。

功能、技術一點都不重要,只有traction(用戶、業績)才是王道。

仔細看:有人的語音客服切入金融業、有人專攻語音銷售,很多人能切入都是他們過去的「本業」。

2. 矽谷神話也要「趕進度」

講到客戶,不論是B2B/B2C的早期新創,客戶階段分成幾個階段:

  1. 有產品構想,正在想辦法開發初期用戶:這是非常初期的市場探測,甚至還不知道自己要幹嘛
  2. 有客戶人脈(leads),並且正在洽談或訪談中:這是有機會知道產業痛點,但未必能服務對方
  3. 已經簽MOU、開始做POC:有機會服務對方,但不知道這有沒有商業價值
  4. 已經有MVP、並且開始初步收費:產生初步的商業價值,但那是剛好,還是真的有市場?
  5. 已經有用戶訂閱、並且有第二、第三家企業(2C可能是有1,000個用戶、100個訂閱):確定有價值、滿足需求,但是否有足夠的市場可以成長?

2022年以前的矽谷神話故事,都會說在階段1拿著簡報就可以募資50-500萬。

在2023以後,AI讓prototyping門檻變成no-code的時代,這個進程加速了:

-2B產品至少要走到階段2-3才有機會募資(天使輪);
-2C產品則是最好要到階段3-4才能脫穎而出。

新創募資加速進程.jpg
Gemini 3

使用者、使用者、使用者

現在所有的AI產品開發,務必把90%以上的心思投入在使用者上。

投入使用者or客戶是一個循環的概念:

  • 了解客戶需求
  • 試圖解決客戶問題
  • 終於解決了客戶的問題
  • 客戶願意出錢
  • 客戶提出更大的需求或問題
  • 回到「了解客戶需求」,重新了解需求,並設法解決。

另外,服務客戶的過程,只要成功走到「客戶願意出錢」的付款階段,就有機會產生「客戶開發永動機」:

-這位客戶的問題被解決,就代表別人的問題可能被解決
-願意付錢的客戶,有可能介紹其他的客戶
-用這位客戶的成功模式,複製找尋其他的客戶
-用這位客戶的成果,說服其他客戶加入

務必把90%以上的心思投入在使用者上,好處說不盡。

產品化 vs 客製化

看起來只要有一成功案例就無敵,但事情並不會這麼順利,會碰到的問題是什麼?

通常會發生的問題,就是解決問題的方式當成「客製化服務」:

-服務內容沒辦法複製(無法產品化)
-用人力去解決問題,而沒辦法模組化(無法產品化)
-需求太狹隘,全心投入一兩個客戶,見樹不見林(需求無法規模化)

試圖產品化的過程中,就沒有人要買單,因為大家想要被服務,不是買產品。所以最完整的產品新創教科書,是包含這些條件:

-足夠多的訪談,產生有統計價值的數據資料
-如先前提到,90%資源投入在客戶,不是只有服務單一客戶,而是努力開發新客戶
-一旦發現產品走向客製化,有意識地趕快模組化,如果無法就早點切換
-大型2B生意,確保早期唯一的客戶夠有代表性,可以拿來說服其他企業
-超大型2B生意,確定終生只服務一個客戶也可以吃飽飽(例如台積電)

為什麼某些人可以做到?

跟學生團隊討論的過程,也讓我反思很多。兩三年前,我看題目與產品,總是想著:

這樣的技術很常見,有什麼特別嗎?

現在,我看到新產品或創業推出,一定先去查:

-他怎麼描述要解決的問題?
-他的客戶是誰?
-他怎麼取得這些客戶?

反倒技術、功能、使用者介面、怎麼募資⋯⋯這些都不是我關心的事情,問對問題,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為什麼」。

「為什麼某些人可以做到?」

答案很有可能完全出乎意料,所以學習這些團隊的業務開發方式、並且保持對於用戶成長的投入,這是AI時代產品創業的唯一途徑。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林啟維 林啟維

台大電機與 UCLA 畢業,創業超過 10 年。曾打造獲得國際大獎的桌遊品牌、現為創作者工具 Portaly 的執行長。

喜歡學習並實踐新創的成長方法,並導入自己的創業團隊中,包含 data-driven、AI-driven 與 growth hacking。

關於更多林啟維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