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應用發展雖然仍在起步階段,但由於在藥物探索、藥物研發加速、降低成本各方面都有突破性發展,使得生技製藥公司、新創和老牌科技巨擘都相繼投入資金,也使得合併或併購(M&A)越發火熱。
根據多項調查指出,新藥研發從概念發想到產品上市,通常需時12~15年,成本則從 10億美元(約新台幣330億元)起跳,可能高達60億美元(約新台幣1,983億元)。而AI應用的導入,已經證明能夠縮短時間降低成本,對於製藥廠而言是勢必選擇的發展方向。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產業發展處處長劉韋博觀察,AI藥物開發技術平台持續吸引資金投入,即使全球生醫域投資趨勢不斷變動,但只有AI藥物開發占比持續增加,已從2019年的12%成長到2022年的22%。
大型製藥廠與AI技術公司的合作數目同樣逐年增加,達10億美元(約新台幣330億元)以上的案件在2022年就有14件。2022年後,包括百靈佳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默克(Merck)、賽諾菲(Sanofi)、安進(Amgen)等都相斷投入。2023年至今,全球10家主要製藥公司都與AI新創公司合作,其中9家也在內部進行AI應用研發。
至於併購或合併案,根據BiopharmaTrend共同創辦人Andrii Buvailo的盤點, 2024年至少有4起,其中,最受關注的交易,就是美國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與英國Exscientia plc,兩家AI藥物開發公司於2024年8月宣布合併。事實上,Recursion在過去二年已有多起併購,例如2023年就併購2家加拿大AI公司,包括4,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3億元)併購數位化學公司Cyclica,以及4,750萬美元(約新台幣15億元)併購AI驅動藥物設計公司Valence Labs。
AI藥物開發企業併購已蔚為風潮?PwC Taiwan指出,觀察近10年AI輔助藥物探索領域併購交易觀察,大型製藥廠雖然積極尋求策略夥伴,卻未全力投入併購交易,儘管產業已著手AI能力建置及整合,但AI相關併購交易並未如其他生技製藥併購交易熱絡,仍在萌芽初期。
原因是對於國際大型製藥廠而言,併購交易原本即有其風險,PwC Taiwan指出,投入 AI在價值評估、規模化和併購整合人才等3方面仍有許多挑戰 ,使得生技製藥併購交易更為複雜,也讓製藥產業投入AI有所保留。
就評估價值來說,AI藥物探索是一個競爭激烈的領域,其中有各種新創、科技公司提供許多不同方案,很難確定未來發展潛力,AI是否真能加快藥品上市速度及提升成功率,驗證時間也需要數年。因此,同樣要持續累積多年經驗和實證,才有辦法評估何種AI模型可實現最好的長遠效益,並評估何種AI模型可實現最好的長遠效益。此外,PwC Taiwan指出,在他們的訪談中發現,製藥決策者通常對提供公司資料遲疑,除考量資安風險外,也想避免因此而幫助潛在競爭對手訓練AI模型。
其次,規模化也是挑戰。單一家製藥公司因新藥數量有限,無法完全使用AI公司的潛能。但如果AI公司同時又服務其他製藥公司,對資安及產品所有權恐構成多重風險。這當中又牽涉到訓練AI模型的數據質量問題,過度窄化的AI模型難以擴大應用,但想發展通用的模型則需要更大量訓練資料集。如何在數據與模型當中取得最佳應用,是許多企業仍在摸索的議題。
對於製藥產業來說,AI併購實際上是人才交易,主要希望能夠取得演算法,以及能夠寫出演算法訓練模型的人才。但AI新創公司和製藥公司的文化差異甚大,併購之後如何留住最關鍵的人才資產,是最大的挑戰,卻也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雖然AI在生物科技、製藥產業的發展潛力相當巨大,不過短期而言,由於各種難題未解,傳統製藥公司的商業模式還不至於全面改變。但為了降低研發成本、縮短產品上市時間及提高成功率,AI科技的導入與應用已是勢在必行。PwC Taiwan認為,找到適當切入點,藉由併購獲得的外部能力,促進整體組織內部成效提升,將會是生技製藥公司脫穎而出的關鍵。> 人工智慧的應用發展雖然仍在起步階段,但由於在藥物探索、藥物研發加速、降低成本各方面都有突破性發展,使得生技製藥公司、新創和老牌科技巨擘都相繼投入資金,也使得合併或併購(M&A)越發火熱。
根據多項調查指出,新藥研發從概念發想到產品上市,通常需時12~15年,成本則從 10億美元(約新台幣330億元)起跳,可能高達60億美元(約新台幣1,983億元)。而AI應用的導入,已經證明能夠縮短時間降低成本,對於製藥廠而言是勢必選擇的發展方向。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產業發展處處長劉韋博觀察,AI藥物開發技術平台持續吸引資金投入,即使全球生醫領域投資趨勢不斷變動,但只有AI藥物開發占比持續增加,已從2019年的12%成長到2022年的22%。
大型製藥廠與AI技術公司的合作數目同樣逐年增加,達10億美元(約新台幣330億元)以上的案件在2022年就有14件。2022年後,包括百靈佳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默克(Merck)、賽諾菲(Sanofi)、安進(Amgen)等都相斷投入。2023年至今,全球10家主要製藥公司都與AI新創公司合作,其中九家也在內部進行AI應用研發。
至於併購或合併案,根據BiopharmaTrend共同創辦人Andrii Buvailo的盤點, 2024年至少有4起,其中,最受關注的交易,就是美國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與英國Exscientia plc,兩家AI藥物開發公司於2024年8月宣布合併。事實上,Recursion在過去二年已有多起併購,例如2023年就併購2家加拿大AI公司,包括4,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3億元)併購數位化學公司Cyclica,以及4,750萬美元(約新台幣15億元)併購AI驅動藥物設計公司Valence Labs。
AI藥物開發企業併購已蔚為風潮?PwC Taiwan指出,觀察近10年AI輔助藥物探索領域併購交易觀察,大型製藥廠雖然積極尋求策略夥伴,卻未全力投入併購交易,儘管產業已著手AI能力建置及整合,但AI相關併購交易並未如其他生技製藥併購交易熱絡,仍在萌芽初期。
原因是對於國際大型製藥廠而言,併購交易原本即有其風險,PwC Taiwan指出,投入 AI在價值評估、規模化和併購整合人才等3方面仍有許多挑戰 ,使得生技製藥併購交易更為複雜,也讓製藥產業投入AI有所保留。
就評估價值來說,AI藥物探索是一個競爭激烈的領域,其中有各種新創、科技公司提供許多不同方案,很難確定未來發展潛力,AI是否真能加快藥品上市速度及提升成功率,驗證時間也需要數年。因此,同樣要持續累積多年經驗和實證,才有辦法評估何種AI模型可實現最好的長遠效益,並評估何種AI模型可實現最好的長遠效益。此外,PwC Taiwan指出,在他們的訪談中發現,製藥決策者通常對提供公司資料遲疑,除考量資安風險外,也想避免因此而幫助潛在競爭對手訓練AI模型。
其次,規模化也是挑戰。單一家製藥公司因新藥數量有限,無法完全使用AI公司的潛能。但如果AI公司同時又服務其他製藥公司,對資安及產品所有權恐構成多重風險。這當中又牽涉到訓練AI模型的數據質量問題,過度窄化的AI模型難以擴大應用,但想發展通用的模型則需要更大量訓練資料集。如何在數據與模型當中取得最佳應用,是許多企業仍在摸索的議題。
對於製藥產業來說,AI併購實際上是人才交易,主要希望能夠取得演算法,以及能夠寫出演算法訓練模型的人才。但AI新創公司和製藥公司的文化差異甚大,併購之後如何留住最關鍵的人才資產,是最大的挑戰,卻也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雖然AI在生物科技、製藥產業的發展潛力相當巨大,不過短期而言,由於各種難題未解,傳統製藥公司的商業模式還不至於全面改變。但為了降低研發成本、縮短產品上市時間及提高成功率,AI科技的導入與應用已是勢在必行。PwC Taiwan認為,找到適當切入點,藉由併購獲得的外部能力,促進整體組織內部成效提升,將會是生技製藥公司脫穎而出的關鍵。
本文授權轉載自《知勢》,作者:陳書璿,原文標題:生技製藥併購 AI 公司仍在萌芽 三大挑戰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