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第一次Demo被醫生臭罵!」承鋆生醫靠微創手術3D技術,獲1.2億元A輪募資

「第一次Demo被醫生臭罵!」承鋆生醫靠微創手術3D技術,獲1.2億元A輪募資
侯俊偉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微創手術是現代醫療的一大飛躍,傷口小、恢復快等特點深受民眾青睞。然而,若深究微創手術的背後,隱藏著一道難解的技術門檻:醫生如何在無法看見全貌的情況下,精準對複雜的器官結構下刀?

「微創就是很小的洞,但你看不到裡面所有的器官狀況。」承鋆生醫副總汪彥佑一語道破微創手術的核心痛點。在傳統開放式手術中,醫生能輕鬆掌握空間關係,但在微創手術裡,醫生必須透過單鏡頭內視鏡操作,面臨景深不足與空間感缺失的挑戰。

承鋆生醫正是在這一痛點中看到了創新的機會,憑藉其核心產品「DARWIN 3D系統」,實現了從2D到3D的突破,這一進展不僅解決了視覺瓶頸,還有機會讓微創手術操作變得更加直觀和安全。

DARWIN 3D:從2D到3D的視覺轉換

現在的微創手術只能單靠一個鏡頭、一個螢幕,以2D影像進行,非常考驗醫生的空間感與醫術。

醫療界曾試圖引入3D內視鏡技術,但傳統3D內視鏡使用2個鏡頭製造立體影像,當鏡頭距離過近時,影像容易失準甚至引發頭暈。此外,影像旋轉時無法穩定合成3D畫面,而單鏡頭內視鏡則在多角度視野上不完善,難以讓醫生全面掌握手術區域的結構,進一步影響操作效率與精準度。

承鋆生醫的DARWIN 3D系統突破了傳統設計,結合光學原理與機器學習,透過計算和影像處理技術,用單一鏡頭即可生成3D影像,並可靈活調整景深,適應小空間的需求,這是其最大的技術突破。不僅提高了畫面的穩定性,也解決了傳統方法的限制,醫生僅需佩戴3D眼鏡即可在顯示器上獲取景深清晰的立體影像。

承鋆生醫3D Darwin手術系統
承鋆生醫的DARWIN 3D系統突破傳統設計,採用簡單的光學原理,結合機器學習與光學成像技術,實現從2D到3D的視覺轉換。 承鋆生醫提供

DARWIN 3D系統的技術亮點包含3個:

  1. 即時3D影像轉換:將原本平面的2D影像轉換為立體影像,讓醫生能夠精準判讀病變組織的深度與位置,優化視覺空間掌握。
  2. 多內視鏡兼容性:無論是適合腔體手術的硬鏡,還是適合腸道手術的軟鏡都可以適用,確保即時、高解析的影像輸出。
  3. 視差調整功能:使用者可根據個人立體接受度調整,確保舒適體驗。

不同手術情境下,醫生的觀看距離各不相同,比如胃鏡和大腸鏡等軟鏡的操作距離約為1米,而硬鏡在耳鼻喉或其他手術中的觀看距離約為1.5米。DARWIN系統會根據使用情境計算適合的深度,並將影像重新處理成適合左右眼觀看的3D效果,以確保觀看者在不同距離下都能清晰、舒適地觀察影像,提升手術效率與準確度。

汪彥佑指出,這項技術不僅提升了手術操作的準確性,還可以降低手術風險,「醫生可以更清楚地掌握深度和角度,大幅減少對健康組織的損傷。」DARWIN系統已成功應用於腹腔鏡與消化道檢查,並作為醫生訓練的重要工具,幫助發現早期癌症等病徵,提升治療效率。此外,承鋆生醫推出的4K/3D醫療錄影機Lascaux,也進一步完善醫療影像數據的存檔與分析功能,為醫療技術帶來重要突破。

值得關注的是,台灣製造(MIT)成為團隊的護城河。「跟你講,就算他們(競爭對手)想要學我們的技術,也一定不會成功。」在行銷副總劉浩丞擔心技術被模仿的時候,汪彥佑卻非常有自信,指出這項技術涉及資料處理與深度計算的複雜設計,需要結合台灣的GPU技術和電腦硬體,並非輕易能夠模仿。

延伸閱讀:提升外科醫生實戰力!慧術科技AI輔助系統與VR平台,助力醫學生實戰訓練

在台灣被否決?那就去印度再試一次!

汪彥佑畢業於中原大學醫學工程學系,隨後他進一步進修光學,專注於3D空間影像。與他攜手共進的行銷副總劉浩丞則來自截然不同的背景:「我不一樣,是高職二專五專全都念過的街頭小孩。」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的行銷管理出身,劉浩丞回憶起自己加入承鋆生醫時的情景,38,000元月薪、長時間的工作,這些刻苦的條件反而讓他更堅信要和汪彥佑闖出一片天:「那時候就是告訴自己說,這個新創我一定要讓它成功。」

承鋆生醫團隊
承鋆生醫研發副總汪彥佑(左)和行銷副總劉浩丞(右) 侯俊偉攝影

承鋆生醫原先是秀傳醫療體系的研發小組,與法國IRCAD(國際微創手術學中心)長期合作。他強調承鋆生醫的不同:「我們以醫師需求為出發點,不是從技術單純延伸。」加入秀傳體系後,便開始在醫療與工程領域邊打拼邊學習。這段經歷讓他了解台灣微創手術的迫切需求,透過不斷與醫師和教授的互動,收集回饋從而細化與驗證技術概念,讓承鋆生醫能夠專注於切實的問題解決。

2015年,承鋆生醫於中部科學園區成立,隔年推出首款2D到3D視覺化系統「MonoStereo」。但初期產品面臨延遲問題,醫師的苛責令團隊深受打擊。「我永遠記得第一次在北部某醫院的Demo現場,醫生用過設備後對我們非常不滿,甚至說『這種設備能賣得出去,我明天就倒立洗碗!』」劉浩丞說。

為了突破困境,2人決定帶著在台灣市場遭拒的設備前往印度尋找機會。「印度對醫療創新有強烈需求,但卻缺乏真正優秀的解決方案。我們認為這個設備在印度會有機會,」他回憶道。帶著這樣的信念,2人在印度展開臨床試驗。「針筒隨地亂丟,我們要躡手躡腳地走進開刀房。」即使當地環境艱困,他們依然迎難而上,最終成功打開當地市場,為設備找到立足之地。

承鋆生醫
2022年,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彭正明主任,使用Darwin 3D系統完成Single Port單孔微創手術。 承鋆生醫官網

「第一代的延遲問題部分受限於當時的硬體技術,並不是可以立刻解決的事情。」2018年,團隊針對第一代產品的技術限制展開改進,避免大型手術中延遲的問題,同時獲得台灣TFDA認證。2021年,承鋆生醫推出升級版DARWIN系統,已應用於台大醫院、秀傳醫院等台灣頂尖醫院。目前,公司已取得28國醫療器材認證,並積極開發歐洲、東南亞等國際市場,順利進軍日本與香港等地,持續以技術創新改變全球醫療局面。

國際市場起飛!從台灣走向世界

為進一步走往國際,各國的醫療器材認證成為關鍵,汪彥佑提到:「當時取得了CE認證(歐洲合格認證),使得我們不僅能進入歐洲市場,也順利拓展至東南亞。」承鋆生醫投入了大約2年的時間準備資料與技術驗證,直至今(2024年)年10月,公司才終於成功獲得FDA的認可,為進一步打入美國市場鋪平道路,同時加速東南亞等地產品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承鋆生醫成功取得FDA認證後,他們在全球的銷售數字有了顯著成長。劉浩丞指出,近年來,承鋆生醫營收的近半數來自於海外市場,這也展現了該公司對國際市場的強大吸引力。

承鋆生醫剛完成新台幣1.2億元的A輪募資,包含比翼生醫(智康基金)、仁寶電腦、益鼎創投與國發基金,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陳彥諭表示:「接下來就是透過這輪資金協助他們進一步把海外市場擴展」。此外,承鋆生醫將開發新產品「Lascaux VideoMesh」智能手術影像整合系統,這是一個專為手術室設計的數位影像管理系統,進一步提升手術室效率和準確性,預計明年推出。

承鋆生醫
承鋆生醫預計明年推出新產品「Lascaux VideoMesh」智能手術影像整合系統,這是一個專為手術室設計的數位影像管理系統,用以整合和管理影像資訊。 承鋆生醫官網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A:我們的3D影像技術,能夠為大腸鏡提供立體3D影像,協助醫師找到更多困難被發現的腺型瘜肉,有助於大腸癌防治,這個特別的技術,市場上罕見但具有潛力。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更多的世界內視鏡或手術器材大廠之鏈結與人脈。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解決部份醫師的問題,不代表解決所有醫師的問題,因此如何將創新技術讓所有醫師認同與運用在臨床上,需要有很大的耐心與抗壓力。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研發願意與醫師與市場對話;法規策略靈活符合市場需要;國際市場通路開發順利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承鋆生醫股份有限公司(MedicalTek Co.,Ltd)
成立時間:2016年
產品名稱:DARWIN 3D內視鏡系統、Lascaux 4K/3D醫療錄影機
官網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游昊晴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游昊晴

MBTI變了3次但鐵打的I人、咖啡重度患者。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