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為設計師所設計的協作平台Figma日前推出全新視覺形象,這是Figma在去年(2023)年底與Adobe的併購案告吹後所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舉措。2023年12月,由於反壟斷監管機構的介入,兩家公司決定終止價值200億美元(約新台幣6,439億元)的合併計劃,並於聲明稿中表示:「沒有明確途徑能獲得歐盟委員會與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所需的監管批准。」
在合併告吹後,Figma一直不斷地再採取行動,試圖超越「只作為設計師協作工具」的單一創始理念,擴展到為多角色的創意團隊提供相對應的服務。歷經九個多月的努力,下一步便是讓「品牌」迎頭趕上,Figma需要一套全新的溝通語彙,與更多受眾交流,其中包括——設計師、開發人員、專案經理等團隊中的支援型成員。
相比於2019年的視覺改版,2024年的版本更加抽象了。對此,外媒指出:「它使用文案和視覺將產品與更廣泛的受眾聯繫起來,進而為公司帶來更大的成長機會。」
品牌重塑的起點:我們如何與潛在受眾溝通?
在2023年底與Adobe的合併案宣告破裂後,Figma一直在努力地扭轉局面。它優先考慮了開發模式的擴張,開始將「設計轉換為程式碼」的平台整合新一代AI工具,推出「Figma AI」服務。該服務的推出為Figma募得了全新一輪的資金,使其估值達到125億美元(約新台幣4,024億元)。
簡而言之,Figma企圖將自身的服務價值從「設計工具」擴展成「協作產品套組」,期待藉此接觸更多元的使用者。
過去,Adobe、Zoom、Slack、Notion、Canva、WordPress、Wix等平台也都採取過相同的策略,將原先僅限於單一功能的平台,透過功能的擴張讓使用者有更多機會使用平台及服務。在此策略下,Zoom增加了團隊聊天功能、Slack擴增了視訊功能,而Figma則把苗頭轉向建構一個「設計流程工具」,讓使用者在設計的不同階段都有機會使用其服務。
開創先河的品牌色概念
此次Figma進行品牌重塑的目的是為了「重新定位」,在確保現有用戶的同時,讓潛在用戶了解新的功能與定位。Figma創意總監Damien Correll指出:「設計仍然是我們的重心,我們同時也要確保,我們正在打造一個適合許多人的平台,讓很多人都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並且,他又補充道:「我們希望其他人使用者(非設計專業工作者)感覺到,他們能專業地參與設計過程。」
因此,比起設計師的協作工具,現在的Figma將其用戶群鎖定為以下3種——設計師、開發人員和其他支援設計團隊的角色。Correll認為,透過品牌的重新溝通「展示Figma作為視覺協作先驅非常重要」。而為了展示Figma作為視覺協作先驅,如何精準地呈現品牌的形象便成為當務之急。
無論是2019年的品牌重塑,抑或是2024年的調整,Figma無疑都非常在乎「顏色」的呈現。然而此次與以往不同處在於,他們選擇將品牌顏色以多種不同的方式搭配在一起。
「我們並不以單一顏色代表這個品牌」,Correll說:「在我看來,單一品牌色是品牌建立的舊思維。除非是像Nike或IBM這樣的傳統品牌,否則單一顏色是很難代表品牌的,對吧?因為他們是第一家,多年來他們已經在其中建立了標竿。因此,Figma對顏色的看法是嘗試有趣的搭配。」
以「設計語言」取代「設計系統」
除此之外,這個品牌在進行設計時,也考慮到了未來的成長和更廣泛的影響範圍。因此,Figma有意識地將視覺語言建構得更有開放性,讓未來在使用上得以更加靈活。
至於究竟Figma的視覺語言從何而來,設計團隊表示,該充滿童趣的形象取材於藝術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與仙田滿(Mitsuru Senda)的遊戲空間設計。這些遊樂場的形象足以象徵Figma所欲表達的——一群人聚再一起創造與實驗的地方。
為了同時保留遊樂場的形象與Figma對未來商業模式和願景的目標,設計團隊基於原先的圖形進行改良,試圖打造更加持久的視覺「語言」,而非視覺「系統」——「因為系統意味著有嚴格的規則和可預測性,反之,更為持久的視覺認同應該被稱之為『語言』。」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Figma的品牌工作室開發了一系列的「基本形狀」,包括斑點、圖示與線條,它們看似沒有意義,但卻都試圖透過圖像與色彩表達Figma的核心主張。對此,Figma品牌設計師Leandro Castelao也闡述道:「這些原始元素是故意變化的,它們的輕微不一致和開放性也意味著隨時可以添加更多內容」,以這些「基本圖示」作為基礎,才有了後續包括動態、互動設計在內的多種設計應用。
團隊圍繞著3個主題設計了新符號:構思、設計和構建,這表明設計不是過程中的一個步驟,而是一個整體的流程,在產品開發的所有環節都「關乎設計」。這非常符合Figma的品牌信念之一,而該信念也體現了Figma的全新策略:「設計是每個人的事。」根據Damien Correll 的說法,這意味著——「設計不是一種技能或部門,而是一種製作方式。」
資料來源:Figma、FASTCOMPANY、It's Nice That
本文授權轉載自《Shopping Design》,作者:盧奕昕,原文標題:超前部署的品牌識別!深受設計師喜愛的 Figma 為何強調「設計語言」而非「設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