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ma,一款在2016年正式推出的設計協作平台,上線後很快就以黑馬之姿成為Airbnb、Google等巨頭企業的愛用工具。去(2021)年,外界看好它有機會取代軟體大亨Adobe的位置,而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Dylan Field在推特的回應是:「我的目標是成為Figma,而不是成為Adobe。」
這句話在今年似乎顯得有些諷刺。
Adobe於9月宣布,以前所未有的高價——200億美元(約為新台幣6,000億元)——收購Figma。如今,Figma真的變成Adobe的一部分了。
從堅定走自己的路到確定將公司出售給Adobe,Dylan Field的決定出自何種考量?整場交易又是怎麼促成的?
高價賣給Adobe消息曝光後,Figma創辦人首度暢談交易內幕
2012年成立的Figma是一款可以在瀏覽器設計軟體的平台,產品上線不久後就迅速加入獨角獸行列(估值超過10億美元)。去(2021)年Figma完成最新一輪募資時,估值翻倍達到100億美元,成為稀少的「十角獸」。
之所以能在Sketch、Adobe等眾多定位相同的工具中脫穎而出,除了因為Figma不用下載桌面應用程序、使用介面簡單之外,最大特色是它能夠多人協作。更便於以團隊為單位進行專案工作,也更切合遠距辦公的趨勢。
在轟轟烈烈的Adobe收購消息曝光後,Dylan Field接受《The Verge》的採訪,首度完整透露整起交易的背後過程。他表示,自己與Adobe的產品長Scott Belsky原本就是多年好友,以Scott為起點,他與Adobe開始有了接觸,在提供Figma亮眼的營運表現後,Adobe數位媒體業務總裁David Wadhwan積極推動了整場交易。
Dylan Field表示,雙方對話的過程中,他考量了無數個面向,包含公司運作上的轉變、目標客群的變化、用戶的需求等,而使他願意敞開心胸的一點是,他發現Figma和Adobe不管是文化、願景或人才特質都很相似,兩間公司的使命感也幾乎一樣,「如果把我們的價值觀寫成具體的文字放在一起,你真的會驚訝地『哇』一聲。」
圍繞這起收購案的最大討論焦點,還是對高價金額和財務狀況的猜測。對於這點,Dylan Field說,交易完成後,他與Figma的員工的確都能得到豐厚的報酬,但資金從來不是這場交易最主要考量的重點,即便不走上收購這條路,「Figma的營收額也年年都在翻倍成長。」他強調。
市研機構分析:從時機、價格看都是合理的結果
Dylan Field談論的收購目的大多圍繞在兩間公司的未來展望有多契合,但外界對於Figma與Adobe選擇走的這步棋,似乎有更深層的一些解讀。
Figma不怕被「收購了事」,掌握籌碼保持獨立營運、並保有人才優勢
根據《Forbes》報導,不少分析師都認為,Adobe進行這筆交易的理由其實很單純,就是為了走入更有潛力的雲端領域。但為了做到這點,主要以桌面應用程式為主的Adobe,基本上不會干涉Figma的原有狀態,而是更可能像微軟2016年收購LinkedIn的模式,至今為止都讓LinkedIn獨立運營。
也就是說,雖然表面上是清除了市場上的最大競爭者,實際狀況卻是,Adobe想打入線上協作這一塊,因此很需要Figma的人才和能力,再加上Adobe這幾年在設計師用戶的口碑下滑嚴重,他們得想盡辦法留住更有聲望的Dylan Field,甚至可能讓他繼續在Adobe內部往上升遷,「就算不是為了他的實力,Adobe也得留下Dylan帶來的資產價值。」產業研究機構Wolfe分析師Alex Zukin說。
儘管引起投資人反彈,Adobe的收購時機和價格卻可能是合理結果
在9月15日收購消息曝光後,Adobe的股價一度暴跌16.79%,顯示投資人似乎不太認同Adobe砸200億美元吃下競爭對手的決定。
股市研究機構The Motley Fool的文章指出,Adobe很可能的確做了一場划算的交易。分析師Billy Duberstein解釋,首先,Figma的增長率是令人瞠目結舌的100%,幾乎是在規模相符的公司中最優異的選手。另外,Figma的淨收入留存率為150%,也是整個SaaS領域中能找到的最好成績。
其中最關鍵的是,Figma的毛利率高達90%,這個數字進入本身已有全球銷售基礎的Adobe後,隨著時間一長,很有機會削減所有成本,這意味著Figma將在Adobe內部達到利潤最大化,產生顯著的併購後經營協同效應。
換句話說,如同當年臉書(現在的Meta)收購Instagram、Google母公司Alphabet收購YouTube一樣,Adobe也有機會在未來獲得巨大成功,尤其隨著經濟下行來臨,此刻或許就是完成收購的最佳時機。
收購後增2產品優勢:結合多元技術、提升生產效率
不過,不論這場收購背後的最大考量是基於兩間公司的未來願景,或者仍以經濟因素居多,Figma確定出售給Adobe後,確實能拓展產品發展的可能性。
針對收購後將帶來的優勢,Dylan Field分享,他認為未來的軟體開發,將不只是螢幕上的畫面長得如何,而是會有更多元的媒體種類被頻繁運用,比如更靈活的影音、甚至是3D素材,而開發這些內容的技術大多都已由Adobe掌握,這讓Figma得以將這些功能直接整合進線上平台,打造更加豐富完整、能更廣泛應用的設計工具。
另外,Dylan Field還指出,將生產力和創造力結合是軟體發展的另一項趨勢,比如Figma去(2021)年推出的協作白板FigJam,可以直接匯入Figma的圖檔,讓設計師更方便地與跨部門成員討論,就是希望除了協助設計師本身的工作之外,還能擴大包含設計師、非設計師的整個組織都提升運作效率。
同理,與Adobe合併後,Figma就能讓用戶一站享有繪圖、建模、修圖、設計等出色工具,比如需要修圖時,不用再另外打開Photoshop,在Figma點選圖檔,就能得到一樣的功能,讓整體創作效率更上層樓,「當所有工具都連結得很好,你就能更快地把腦海裡的靈感化為實體。」Dylan強調。
Figma預計保持獨立運作和原有方案,繼續打造理想產品
收購完成後,Figma會有任何改變嗎?
Dylan Field特地說明,雙方在其中一份溝通營運的文件中,談到了Figma自主權的概念,內容提到Figma仍會保持獨立經營狀態。目前,Figma也還維持原本的免費加值方案,而非加入Creative Cloud系列當中。
至於Figma產品的下一步規劃,Dylan Field分享,明年將針對協作白板FigJam推出更多功能,比如添加表格、音樂、投票、行動評論等,讓從設計師、工程師到整個團隊都能更順利地溝通協作。
最後,談到當年發布的那條「不會成為Adobe」的推文內容,Dylan Field表示,同為設計領域的推動者,讓Figma和Adobe擁有難以形容的默契和極為相似的願景,但即便如此,他依舊會致力保留Figma本身的功能和核心精神,繼續打造他理想中的Figma,「我會繼續堅守那條推文的意義,我不會收回它的。」
資料來源:The Verge、Business 2 Community、TechCrunch、Protocol、Forbes、The Motley Fool

摩羯座,喜歡看海、喜歡沒有雲的天空,偶爾烘焙、偶爾寫字。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