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任職於麥肯錫日本分公司的作者,最常為內部的管理顧問及外部的企業客戶,提供邏輯架構方面的訓練服務。她發現,表達其實有所謂「基本形式」。然而,光知道理論,遠遠不夠;她發現,透過每天必須接觸的商務電子郵件,最能練習表達的基本形式。
所謂的「呈現」,指的是「寫得讓人一看就懂=視覺化」。用可以概觀訊息全貌的方式來呈現訊息,好讓閱讀者在開始仔細閱讀之前,只要匆匆一瞥,就能明白「這封郵件是依○○的順序,描述××的內容」「重點在這裡」等。
一打開郵件,不禁心想「要仔細讀這封信,恐怕是一件大工程,晚點再說吧」;或是為了「重點究竟寫在哪裡?」而傷透腦筋……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呢?
為了避免讓閱讀者有這樣的感受,讓他們在匆匆一瞥之後,當下就能明白「不必鉅細靡遺讀完整封信,也知道這裡和那裡有重要資訊」,這點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撰寫複雜的諮詢或委託請求郵件時,更是如此。
如此一來,閱讀者應該會萌生「現在馬上看一下」的心態?這個心態所帶來的結果,就是能引導他們迅速做出回應,進而加速推動信中提到的事情。
只要匆匆一瞥就能明白訊息的整體結構,還可以只選So What的重點跳著讀──這就是「視覺化呈現結構」的表達方式。
正文中,原則上要先寫出最重要的「結論」,並於下方填寫第二層的內容(理由、說明)。
比方說,假設有一封電子郵件的引言,提到「要報告今日與A公司會談的狀況,懇請確認」,已經呈現郵件的主題和期待的回應。於是,閱讀者就會心想:「會談結果怎麼樣?」「報告的重點是什麼?」
所以,在引言結束、正文開頭的部分,要放上「結論」,也就是「會談結果的重點是○○」。它就會和主題、以及閱讀者對主題所萌生的So What(結論)的位置相近,節奏緊湊明快。
在講求「迅速傳達」的情境下,不論是書面或口頭報告,都要設法讓結論靠近主題出現的位置。結論談完後,下方緊接著用「So What?」打頭陣,發展正文內容。
陳述結構方格的內容之際,當然也有把So What放在最後比較妥當的時候。比方在逐步導向結論時,希望聽的人也一邊思考的簡報;或是先講出結論就失去樂趣的文章等。諸如此類的情況下,把So What放在最後,效果更佳。
然而,如果是為了加速推動業務運作而發出的訊息,就要讓「So What?」打頭陣。舉凡上班族寫的電子郵件、絕大多數的商務書信,以及多數的口頭說明,都適合讓「So What?」打頭陣。
電子郵件基本上都是以簡明扼要的雙層結構方格所組成。比方像是「和A公司會談的結果如何?」「想商量什麼不確定因素?」這樣,該回答兩個提問時,就會統整成兩組結構方格。此時,兩組結構方格也都要分別以「So What?」打頭陣,發展其他內容。
就像這樣,把針對每個提問所寫的結論,分別寫在各類別的開頭,閱讀者比較方便跳著瀏覽,可先只讀結論1、結論2。包括引言部分在內,閱讀者只需要讀過整封郵件的一半,就能掌握當中的要點。
既可不犧牲收訊者的時間,又能迅速、確實的將我方意圖傳達到位,這樣的文章寫法是上班族都需要具備的重要技術。
本文摘自:麥肯錫邏輯說服術
作者:照屋華子
出版日期:2024/01/26

樂金文化,創立於2018年,我們秉持編輯專業和文化使命,探索世界重要的問題、思想與趨勢,透過引介、出版海內外的優質好書,期許為每位愛書人帶來一場場的心靈饗宴,讓好書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