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簡立峰:台灣新創要有國安意識!新總統誕生之際,接下來會有哪些挑戰?

簡立峰
簡立峰 2023-08-02
簡立峰:台灣新創要有國安意識!新總統誕生之際,接下來會有哪些挑戰?
攝影/侯俊偉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要談新創政策,現在跟8年前蔡英文總統上任時,最大的不同是外部環境。美中貿易戰、科技戰或是新冷戰,對於台灣傳統產業來說影響很大,新創則處於溫水煮青蛙的階段。

「台灣是有可能發生戰爭的地方」,這個國際印象是未來政府必須想辦法穩定的國安問題,也必須在國際上更強化傳遞安定感。不要覺得這件事情離新創很遠,所有外商、外企、外資、外籍生、外國科技人才,任何一個加了「外」字的單位都會注意國安風險,而每一隻要成為獨角獸的台灣新創,都需要國際資金或人才。

更根本的事情就會變成,政府應該要讓台灣更國際化,創新來自多元、多元才能容納創新。「出海」是海島國家獨有的名詞,歐洲沒有出海、沒有國際化問題,因為馬路上走的都是全世界的人。先有外國人、才有外國錢。就業金卡是吸引國際人才的一種方式,但要追蹤的不只是發卡量,而是持有就業金卡的人能帶來多少效益,不該是參與一場活動或是座談會後,雙方的關係就此停滯。

台灣國際人才的問題跟日本有點像,五缺(缺地、缺水、缺電、缺才、缺工)最缺的是人,所以日本放寬了移民的政策,希望藉此補充不足的人才。或許台灣有一天也會走到這個階段,能不能更早開始準備,就看政府想得多遠。

最好的開始點,可以從在台灣的外籍生著手。 外籍生可以帶來不同國家的經驗,他們的思考空間超出台灣之外,也是新創前進其他市場可以仰賴的重要人才。 就算他們最終回到自己的國家也很好,還是可以跟台灣有所連結。這考驗政府頭能不能帶頭,把「國際招生」上升到整體國家形象與策略發展的格局,而不是讓大學只能單打獨鬥。

COLLEGE
shutterstock

AI大戰落後,賦予新創算力不能等

要另一個不同,就是新創的目標領域。過去花了很多時間討論數位經濟,現在最重要的議題是生成式AI。

延伸閱讀:「巧借AI東風」將成台灣發展關鍵!簡立峰分享:10個台灣新創不能忽略的趨勢

生成式AI需要新的鏟子(硬體),所以台灣的半導體、伺服器產業都立刻受益,下一個接棒的人不應該再做鏟子,要跟國際趨勢一起挖金礦。不過,生成式AI的熱潮已經過去了大半年的時間,各行各業都有人在討論、媒體關注度很高,甚至是白領都有感,卻在台灣有些創業動能不足的現象。

在生成式AI領域的落後,是一個警訊。在全世界最創新的城市裡,所有人都已經動起來,資金到位、人才到位、環境到位。台灣有心人很多,卻大多選擇串接API、在巨人的肩膀上尋找改變,追求比較淺層且能夠變現的商業模式。

除了深度技術型的創業不多之外,也因為台灣在核心演算法的參與度嚴重偏低。大學裡面有一些教授在做,但新創圈沒有辦法,一來沒有數據、二來沒有算力。

這需要政府來幫新創多想幾步。以算力來說,傳統企業(半導體、資通訊產業)有資源,不用政府補助也能自己來。如果不給新創算力,連「開始」都沒有機會,當人才沒有歷練之處,未來3到5年的落差只會更大。

skyscraper  天空  高樓大廈  企業 新創
pixabay

年輕教授少,學子難以擴展新機會

還有一部分的問題來自產業與學界的鴻溝。歐美教授與學生跟著最前沿的題目走、去創業,我們在頂尖大學的年輕教授不夠多,能掌握的新議題自然就少,出去創業或是新創能挖的人也不多。李宏毅、陳縕儂(前者為台大電機副教授、後者為資工系副教授)這樣的年輕教授應該要是現在的10倍。

先前蔡英文政府強調的5+2產業(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循環經濟),除了亞洲・矽谷之外,其實大部分都跟新創圈無關。政策跟新創也許不到完全脫鉤,至少整合不夠。在更久之前,石化、紡織、塑膠、電子、半導體等產業,企業家都是跟著政府的重大投資走向成功,這也會是新上任領袖的難題:你的國家重大政策,跟新創發展走在同樣的方向上了嗎?

《創業小聚》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mee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創業小聚》的立場。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並獲得專欄作者簡立峰博士同意刊登,原文標題:【觀點】給台灣未來領導者:你的新創政策準備好了嗎?責任編輯:蘇柔瑋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簡立峰 簡立峰

台灣Google第一位員工,專研中文資訊檢索,被譽為中文搜尋第一人。加入Google之前,曾任職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資訊管理系,並曾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技術顧問。2020年從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一職退休,並受Appier與iKala邀請擔任獨立董事。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