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全球經濟衰退,正是台灣崛起機會!簡立峰:大膽思考併購對手、進軍海外市場

簡立峰
簡立峰 2022-07-06
全球經濟衰退,正是台灣崛起機會!簡立峰:大膽思考併購對手、進軍海外市場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以目前的修正來看,獨角獸(未上市,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新創公司)愈多的國家,受到的衝擊會愈嚴重。像是印度在今年5月達到了100隻獨角獸,但在其中只有18家公司盈利,57家公司還在虧損中(其餘25家未公布相關數字),就會有比較明顯的修正。

中國因為政策關係,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股價都很早反應趨勢,矽谷也接連開始出現裁員潮。另外一個觀察指標是,許多獨角獸上市後,就算表現得再好,市值都少掉了6成左右。

台灣比較沒有高估值、燒大錢拚成長的新創,擁有的國際資金比例也偏低,反倒成為度過寒冬的優勢。

延伸閱讀:當YC、紅杉等知名創投紛紛示警後,台灣新創、加速器與企業該如何相互扶持?

台灣新創前進海外市場的時機

從台灣新創與投資人2個不同的面向來看,我認為都有把「危機變成轉機」的可能性。

如果新創公司在這段期間已經找到錢了,現在你手中就握有壯大的籌碼。Google之所以崛起,就是在2000年網路泡沫前,拿到最大筆的錢(註:Google在1999年~2000年獲得3,500萬美元的募資)。一路從100多人,到2001年成長到大概300人規模,中間多出來的200多名員工,就是趁著網路泡沫裁員潮,從矽谷新創圈裡挖到的最好人才。

去年對台灣新創來說,影響最大的反倒不是表現,表現大多很不錯,而是人員的流動很大。不管是外資的研發中心、海外的遠距工作職位,都讓新創公司失去了很多好人才,在員工規模普遍不大的狀況下,衝擊是很嚴重的。 所以如果剛好募到一筆錢,現在就是你最好尋覓人才的時機。

而在這個時間點,台灣比較領先的幾家新創,如果手上資金充裕,應該大膽一點,思考海外併購的可能性。特別是併購東南亞國家的新創,在價格上應該會好談許多。據我所知,目前也有台灣的新創正在嘗試併購原先是競爭對手、規模大上4倍的東南亞公司,併購也是台灣新創進軍海外市場的一種方式。或者是台灣新創圈本身,也可以把握機會進行整併。

pexels-olia-danilevich-8145330_職場合作團隊打氣加油.jpeg
全球經濟衰退對台灣新創來說,反而是尋覓人才以及海外併購的好機會。 Pexels

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雖然純財務導向的創投在台灣數量不多、規模也不大,重要的是不要「在雨天收傘」(註:指有錢人可以拿到更多錢,沒錢的人想拿卻拿不到)。

台灣新創7~8成都是以內需市場為主,根據世界銀行「全球經濟展望」分析預測,全球2022年經濟成長預計趨緩至2.9%,大幅低於2021年的5.7%。美國預估會只剩2.6%,東亞反而相對穩健,還可以保持4.4%的成長。也就是說,台灣在度過疫情最嚴峻的幾個月後,內需市場回溫的話,新創公司的表現也有望回穩。

另外,在CVC(企業創投)的部分,資金一直是充裕的,他們本來就是在尋找數位轉型、策略投資、產業互補的新創來投資,這個時候也是大膽進取的時機,市場上的新創估值可能沒有以前那麼高,能夠找到價格適宜的優秀標的。

疫情+經濟衰退,恐將有5年壞時光

至於還沒有拿募資的新創公司,接下來向投資人拿錢也許會相對困難、條件也比較嚴苛,估值勢必要經過一番調整,可能會修成為原來的5分之1~4分之1。

從2000年的網路泡沫來觀察,儘管大環境狀況不同,但相同的是,創業家在最困難的時刻,要做明快地決定與資本控制,就算要降低一些估值,能拿到錢就想辦法拿,並精算每一分、每一毫的支出成本 。必須把burn rate(資金消耗速度)拉得更長,並且有1.5年以上看不到榮景的心理準備 。台灣軟體新創處於獲利階段的數量不多,調整一下方向,要活下來並不困難。

延伸閱讀:經濟寒冬、疫情打擊、通膨升息,國發基金與經濟部推補助政策力挺新創!

我非常不建議各位創業家在商業模式不明、尚未獲利的情況下繼續苦撐。2~3年的疫情影響,再加上1.5年的經濟衰退,加起來就是5年甚至更久的艱難時間,多少有種「天不助你」的感覺。真的不得已,也該是時候好好面對問題,考慮把公司交由其他創業家來整併。

國外談的新創寒冬,說的是Party is over(派對結束),雖然台灣新創始終不處於派對的中心,但過去1~2年也難得享受到一些派對的熱鬧氛圍,在派對即將結束的時刻,或許正好是一波最難得的機會點。

本文為授權轉載,作者為簡立峰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簡立峰 簡立峰

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現為Appier獨立董事與iKala董事。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