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為何科技越發達,人們越健忘?專家解析:沒經歷這3階段,記憶無法長存

為何科技越發達,人們越健忘?專家解析:沒經歷這3階段,記憶無法長存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開會時,如果沒有把會議內容記錄下來,下次的會議上,可能就會發生類似狀況:A同事說:「我記得我們上次討論的內容是⋯⋯」另一位同事B會說:「但是我記得不是這樣,而是⋯⋯」甚至也可能不記得上次開會的內容。如果公司裡的決策依靠「我記得⋯⋯」、「我曾經⋯⋯」,可能會依據錯誤的事實,錯誤地決定某項事情或做出行動。

為了證明人的記憶有多不可靠,剛發生的事都有可能記錯,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鄭仕坤教授在採訪中做了一項簡單的測試:「我現在唸一串數字,請你複誦:7819012。」

「7819012。」記者複誦之後,他又接著說:「這個其實是我大學的學號。等到我去中正大學唸研究所後,我的學號變成 68231502,記得起來嗎?」當記者又唸了一次第二串數字後,鄭仕坤問:「好,那我現在再問你,記得我大學的學號是幾號嗎?」「是6819012嗎?」不到2分鐘的時間內,對第一串數字的記憶馬上就出錯。

鄭仕坤說明,人的記憶可分成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大部分的外來訊息會經由感官進入短期記憶,例如你看到或聽到什麼,感官記憶會先傳到腦部的視覺及聽覺訊息處理區域,暫存一小段時間後,進入短期記憶。接著會因為當下的狀態、情境,對短期記憶做不同處理。

shutterstock_178355147_THINK.jpg
人的記憶時常不可靠,即便是剛發生的事也可能記錯。記憶又分為短期與長期記憶,訊息在進入短期記憶後,大腦會因應當下的狀況做出不同的處置。 shutterstock

短期記憶像電腦暫存記憶體,不主動維持,很快就不見

短期記憶就像大腦的工作台,舉凡人類所有正在處理的事情或工作,都會放到這裡運作。舉例來說,「我們在對話的時候,要隨時記得我們在講什麼,以便我可以快速提取這些資訊。」工作台上也有很多工具,比方說注意力、執行力、認知能力,和這些功能共同合作,來形成工作記憶。

「如果沒有主動維持短期記憶,訊息很快就會不見,」他將人的短期記憶比喻為電腦的隨機存取記憶體(RAM,random access memory)。RAM的存在,是為了讓電腦暫存和立即存取資料,「你問我問題的時候,我就要把你說的話儲存在工作記憶裡,分析它的意義是什麼,再針對這些訊息提取我的長期記憶。」比如說「法國的首都是巴黎」,便是從人腦的硬碟——長期記憶——裡提取出來的知識,就像電腦「如果沒有RAM就無法工作,因為硬碟本身的東西並不會自己跑到螢幕前運作,所以需要透過額外處理,提取(retrieve)到RAM上。」

延伸閱讀:工作、社交場合總是健忘?哈佛神經學家:其實記憶方式有4種,靈活運用2招讓你不再健忘

記憶分3階段,形成、固化、提取

鄭仕坤指出,人腦沒有一個專責區域負責掌管並處理記憶,而是由不同腦部區域,根據不同環境的內外在刺激,做不同層次的處理。當人們接收到的資訊逐漸形成長期記憶,就像將電腦資料寫入硬碟裡,但記憶並非單純寫入。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夏克特(Daniel Schacter)曾整理出記憶的7缺點,分別是易忘、難記、空白、錯記、易受引導、偏頗及難忘。記憶會出現扭曲,有相當多種原因(如壓力、睡眠,或沒有認真記憶),但大致上可在3種記憶階段,分別是記憶形成、記憶固化(memory consolidation)、記憶提取來探討。

很多人會覺得自己很健忘,尤其是在工作或學習上,希望能增強記憶力、記得更多事,或至少能減少記憶出錯。鄭仕坤表示, 記性不好,有可能是一開始就沒有好好處理訊息,比方說一開始複誦學號,如果有針對這件事進行「精緻化策略」,連結特定意義(如78年次入學),就能加深大腦對這件事的記憶能力。

記憶固化指的是短期記憶形成長期記憶的過程,而這通常與睡眠是否充足有關。鄭仕坤提到,許多實驗會透過剝奪受試者睡眠來測試記憶提取能力,發現受試者的學習效果會變差,「如果睡眠品質不好,有可能在記憶上就有些困難。」而根據每個人的不同差異,則會有其他不同影響記憶固化的因素。

在形成長期記憶後,大腦已經對儲存的資訊有一番解釋,因此「給大腦的線索就很重要,」例如當初記住的是簡報畫面,但卻要透過錄音檔比對,就可能記錯簡報內容。

除此之外,大腦也很容易「腦補」。美國心理學家伊莉莎白.洛夫圖斯(Elizabeth Loftus)讓一群學生看車禍影片,分別用撞擊力道小的「hit」和大的「crash」來詢問是否在地上看到碎玻璃,結果指出,題目中有「crash」的受試者表示有看到,但事實上地板上並沒有碎玻璃。

鄭仕坤指出,人們無法避免記憶受到扭曲,如果我們能意識到自己的記憶會出現誤差,而非堅稱自己的印象完全正確,才能避免僅憑印象而做出錯誤決定的後果。

no.224名師_鄭仕坤教授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鄭仕坤指出,人腦沒有一個專責區域負責掌管並處理記憶,而是由不同腦部區域,根據不同環境的內外在刺激,做不同層次的處理。 鄭仕坤提供

拍照、做筆記之後,資訊需「編碼」才能加深印象

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以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聞名,他透過無意義的英文單字組合的實驗,測試人們遺忘的速度,結果令人驚訝:20分鐘就有將近一半的內容被遺忘,一天後,7成以上的記憶被淡忘。

也因為人類忘記事情的速度很快,甚至容易短時間內就想不起細節,所以才會利用筆記協助找回記憶。

不過,現在愈來愈多人使用數位工具軟體,或是利用手機拍照記錄內容,「紙本或數位工具只是介面不一樣,對記憶的效果其實沒有太大差別。」鄭仕坤指出,真正對記憶有影響的,是單純使用數位技術,而沒有為這項資訊設下未來可提供大腦搜尋的線索。

舉例來說,著名的 谷歌效應(Google effect),指的就是人們會很容易遺忘在網路上學習到的內容。這是因為搜尋資訊時,只會記得資訊存放在某一個網站,大腦不會主動去記憶內容,很快就會遺忘資訊本身。用手機拍照、截圖,也可能會取代部分的感官記憶,沒辦法較深入地記得事物。

延伸閱讀:為什麼賈伯斯不讓孩子碰iPad?專注力喪失的年代:「谷歌效應」是這樣影響你的記憶能力!

美國費爾菲爾德大學心理學家琳達.韓珂(Linda Henkel)在2013年的研究指出,不使用手機而全程欣賞美術館作品的人,比起使用手機拍下部分細節的人,能記起更多細節。「數位工具使得人們對周遭環境的編碼(encoding)反而沒有那麼豐富。」

這裡的編碼,指的就是將資訊寫入長期記憶,例如觀察畫作本身的構圖或顏色,或是人們對這幅畫的反應等,就是深入編碼的過程,如果只是經過拍照,沒有自己觀察,對畫作的記憶就會很模糊。同理,即使是紙本筆記,如果是參考他人的記錄抄寫,沒有整理,就無法對內容進行深層記憶。自己親身體驗、寫下記錄,才是增進記憶的不二法門。

數位工具的出現,是為了協助人們進行日常作業或執行任務,並且能夠降低長期記憶的負擔(loading),比方說翻譯,需要長時間培養雙語能力,但生成式AI的出現讓更準確的翻譯成為可能後,可能會讓人減少學習語言的動機。鄭仕坤認為,一旦把既有的認知功能外包(outsourcing),就可能會損失原本可以增強(enhancement)記憶的機會。

143-25種學習,提升大腦記憶力
經理人

鄭仕坤 profile

1971年生,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現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中央大學人類記憶實驗室主持人,也是台灣認知神經科學學會理事長。專長為人類記憶與學習、記憶與情緒、腦電波、腦磁波。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作者:莊彙翌,原文標題:為何沒寫會議記錄,就會忘記上次開會的結論?認知神經科學專家解析背後原理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邀請您加入「《創業小聚》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經理人》莊彙翌 採訪.撰文 《經理人》莊彙翌

經理人最實用的管理知識交流和學習平台,提供主管和上班族專業的工作心法及職涯提點,陪伴領導者管理組織、帶領團隊、提升績效。(追蹤:FBwebsite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