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盒筆記法由德國社會學家Niklas Luhmann所發明,更幫助他在短短40年的研究生涯中出版了超過70本著作、400篇的學術論文,而且主題橫跨了社會學、生物學、數學、電腦科學等多個領域。
究竟讓Niklas Luhmann這麼多產的卡片盒筆記法有什麼特別之處?又該怎麼運用?
卡片盒筆記系統操作方法
卡片盒這個系統的核心部分,是怎麼運作的呢?
可分為兩種卡片盒:一個是書目用卡片盒,裡面包含參考資料,還有對於文獻內容的簡單記載;另一個主要卡片盒是用來收集想法跟產生想法,主要是回應讀過的內容。筆記是寫在索引卡片上,存放在木製盒子中。每當讀到某些值得記載的東西,第一步便會把書目資訊寫在卡片的一面,在另一面寫下裡面內容的簡短筆記。這些筆記會放進書目的卡片盒裡。
第二步,在短時間後回頭查看這些筆記,思考它們對於自己的想法和寫作有什麼樣的關聯性。然後就由主要卡片盒登場:將自己的想法、評論與看法,寫在新的卡片上,每張卡片上只寫一個想法,而且只能寫在一面上,這樣日後查閱時比較方便,不必特別從卡片盒裡拿出來。通常會儘量寫得精簡,不超過一張卡片的範圍,但有時會在後方加上另一張卡片,將想法延伸。
常常,某一張新的卡片筆記會直接連接到另一張卡片筆記後面,然後一張接一張,構成一長串的筆記鏈。然後在卡片盒某處的另一張筆記上,加註和新的卡片筆記相關的參照資料,而這裡的另一張筆記,有時和前一張卡片很接近,有時卻出現在完全不同的領域跟上下文脈絡裡面;有些是直接相關,讀起來像是評論,有些卻看不出有什麼關聯性。盒子裡幾乎沒有一條筆記是單獨存在的。
要注意的是不是單單把想法或引文從閱讀到的內容照抄下來就算完工了,而是能夠把同一條筆記從一處脈絡轉入到另一處脈絡。
顛覆主題式筆記的模式,反而方便釐清筆記的脈絡
這種筆記並不是按主題整理筆記,而是用非常抽象的方式將它們編號。這些編號沒有什麼特別意義,只是方便可以長期辨識。如果某一個新的筆記跟另一個已經存在的筆記相關,或是直接指涉到那個已經存在的筆記,那麼把新的筆記直接放在前一個(已經存在的那個)筆記後面。舉例來說如果已有的筆記編號是22,新的筆記會編號23。
每當要新增一個筆記時,先查閱卡片盒,看看裡面是否有相關的筆記,若有的話就把兩者結合起來。結合的方式之一是把新的筆記直接加在現有的筆記後面,另一個方式則是在新舊兩個筆記之間加上個連結,因為兩者的位置可能差很遠。第二種方式有點像是我們在網路上使用超連結的做法。
由於不同的筆記之間都有連結,才能把同一個筆記連接到不同的上下文脈絡。一般人的筆記系統都是先設定好主題順序,但是從下往上發展主題,不斷在卡片盒裡加上新的筆記,這樣只要整理卡片盒內相關筆記之間的連結,就可以找出新的主題。
群聚效應的關鍵在於注重筆記的品質與應用的方式
相較於由上而下、用主題來分類的儲存系統,卡片盒最大的優勢是,當裡頭的東西愈多,它就會變得愈來愈有價值。如果是用主題來分類,便會面臨到一個困境:要嘛關於某一個主題的筆記愈來愈多,結果愈來愈難找,要嘛是增加愈來愈多的主題跟子題,但這樣只會把混亂轉移到另一個層面。
主題分類系統是用來讓你做刻意的搜尋,把所有的責任都由頭腦來承擔。卡片盒系統則是用來將你已經忘記的想法呈現在你眼前,讓頭腦專注在思考上面,而不是記憶。
卡片盒是一種由下而上的系統,雖然不會面臨太多或太少主題的難題,但如果是恣意亂增加筆記,也會減損其價值。只有把目標放在「群聚效應」的最佳關鍵點,此時仰賴的不僅是筆記的數量,還有筆記的品質與應用的方式,卡片盒才能發揮真正的力量。
要達到群聚效應的最佳關鍵點,最重要的是要清楚區分以下三種筆記:
靈感筆記
這些筆記只是一種提醒,用什麼方式寫都可以,而且過一兩天就會扔掉。永久筆記
這些筆記內有必要的訊息,不論經過多久時間都還是可以理解,因此永永遠遠都不會被捨棄。專案筆記
這些筆記只跟某個特定的專案計劃有關。它們是保存在特定專案項目的檔案裡,在專案結束後會被捨棄或存檔。
只有將這三種類型的筆記分開保存,才有可能讓卡片盒裡累積的想法達到群聚效應。若苦無東西可寫,無法發表著作,其中一個主因就是把這三種類型的筆記混淆了。
卡片盒筆記的4大必備工具
要完成卡片盒筆記我們需要以下四種工具:
- 書寫的工具,以及承載我們文字的載體(筆跟紙即可)
書寫的工具可以是筆記本、紙巾、手機或平板電腦的app。不論使用什麼工具,使用時都不應該還要先經思考、費神或需要好幾個步驟才能記下來, 此時記下的筆記不會永久儲存,很快就會刪除或扔掉。它們只是一種提醒,提醒你有過這個想法,而非要記載這個想法本身,因為記載想法這件事需要時間,用正確的語句表達出來,還得要確認事實。
。 參考書目管理系統(Zotero, Citavi 或依個人習慣)
目的在於收集參考資料及閱讀時做的筆記。推薦使用像是Zotero的免費軟體(書目管理軟體),它可以讓你透過瀏覽器外掛程式建立新的條目,也可以直接輸入ISBN或DOI碼(digitalobject identifier,數位物件辨識碼)來建立。Zotero 可以整合到Word、LibreOffice等編輯器裡使用,因此你可以直接插入引文,而不需要另外打字輸入。這樣不但更省事,而且以後增加、校訂或刪除多餘參考書目時,減少出錯的風險。它的格式還可以輕易變更,以便符合你的教授或你想投稿的期刊的要求。你也可以在每個條目裡面增加筆記,不過要是在這個階段你喜歡動手寫,那麼用手寫筆記,然後連接到參考書目,這也沒問題。如果是這種情況,只要在筆記上加上制式化的標題,例如「作者名+年份」,然後按照字母順序排列,存放在同一個地方。可以上zotero.org (Windows, Macand Linux)免費下載Zotero。你也可以在takesmartnotes.com找到所有推薦的軟體連結。卡片盒(可用實體的卡片與盒子,也可用軟體)
你所需要的只有明信片大小的紙張,然後用一個盒子裝起來。儘管手寫有手寫的優點,但是以便利性來說,還是建議使用數位版本,比如說Obsidian 或Roamresearch 這類支援反向連結(backlinking)的筆記軟體、或是專門替這種筆記軟體設計的工具(例如Zettlr 或ZKN3)。編輯器
如果是使用Zotero,建議使用可以跟Microsoft Word、OpenOffice、LibreOffice、NeoOffice相容的編輯器,免得每條參考書目都要打字輸入。
如果你手邊已經有紙筆、編輯器、卡片盒、參考書目系統,接下來就可以開始書寫了。
本文摘自:《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
作者:申克·艾倫斯
出版日期:20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