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為什麼賈伯斯不讓孩子碰iPad?專注力喪失的年代:「谷歌效應」是這樣影響你的記憶能力!

為什麼賈伯斯不讓孩子碰iPad?專注力喪失的年代:「谷歌效應」是這樣影響你的記憶能力!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為什麼比爾蓋茲不給小孩用手機、賈伯斯不讓孩子碰iPad?《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一書透過說明數位科技是如何影響你我的大腦,來幫助人們找回學習的專注力。

谷歌效應—資訊無法成為記憶

所謂的谷歌效應(Google Effect)或數位失憶(Digital Amnesia),就是指資訊被保存在其他地方的時候,腦部便不會主動想要去記住的現象。而且比起資訊本身,腦部會優先記憶資訊留存的「位置」。然而,不光只是想不起這些資訊而已。某項實驗讓受試者參觀美術館,要他們從中挑幾幅畫作拍照,其他則看過就好。隔天,再讓他們看一些畫作的照片,其中也參雜了幾張美術館內沒有的作品。題目就是要他們回想一下,這些照片與美術館內的畫作是否一致。

後來發現到,他們沒有拍攝下來的畫作都記得很清楚,有拍攝的則不太記得。如同不會想要記住存檔在筆電內的文章一樣,已經拍攝下來的東西也就不打算留存為記憶了。我們的腦袋會走捷徑,「因為照片上就看得到,不用存在記憶裡也無所謂吧?」

那麼,我們為何需要具備一些知識在腦子裡?明明手機上就有谷歌和維基百科可以查不是嗎?的確,如果是電話號碼之類不會有問題,可是要用谷歌來代替一切應具備的知識,當然行不通。人類必須具備知識,藉此才能與社會有所連結、提出批判性的問題並辨別詳查資訊的正確性。要將資訊從工作記憶轉為長期記憶的固化過程,不是只有將腦部RAM(隨機存取記憶體)中的「原資訊」移到硬碟中而已。資訊需要先融合個人自身的體驗,再構築成我們所謂的「知識」。

Google Search.jpg
人類無法用谷歌來代替一切應具備的知識,才能與社會有所連結、提出批判性的問題並辨別詳查資訊的正確性。 Google

所謂人類的知識,並不是將記憶下來的東西像連珠炮似地背誦出來就好。你所認識的人當中最聰明的那一個,不見得一定可以在「棋盤問答」(Trivial Pursuit,譯注:考驗一般常識的益智問答型桌遊)這個遊戲中獲勝。它真正的涵義是為了深入學習某項事物,需要同時具備專注與深思熟慮的能力。在充斥著快速「點擊」的世界裡,這件事被遺忘淡去的危險性很高,因為一頁頁瀏覽網頁的人,並沒有給腦部消化那些資訊的時間。

史蒂夫.賈伯斯說電腦就像是一台「心智的腳踏車」,也就是加快思考的工具,說不定稱它為代替我們思考的「心智的計程車司機」更加正確。有了電腦確實是輕鬆愉快,只不過你想要將學習新事物這件事交給誰呢?

建構長期記憶需要專注力

學些什麼東西,也就是建構新記憶的時候,腦部細胞之間的連繫會起變化。要製造短期記憶—短暫停留的記憶,只需要強化腦部既有的細胞之間的連繫即可。但是要建構幾個月、幾年或是一生留存的長期記憶,過程就複雜許多。因為必須在腦細胞之間架起新的連結。要讓記憶長久維持保存,非得合成新的蛋白質不可。

不過,光是新的蛋白質還不夠。記憶要長期保存,必須反覆放出訊息讓它通過那些新建構的細胞間的連繫,並藉此加以強化。這對腦部而言是個大工程,也需要能量。建構新的長期記憶,以專業用語來說稱為記憶固化(memory consolidation),是腦部最耗費能量的一項工作,這也是我們在睡眠之間進行的處理過程,之後還會為各位說明,是人類需要睡眠的一個重要原因。

固化是如何進行的?我們進一步來看看。首先我們要專注在「某件事情」上,藉此告知腦部「這是重要的事」,而且是值得投注能量、值得建構長期記憶的。換句話說,如果不是積極地關注「某件事」,這個處理過程就不會運作。想不出昨天下班回來後把鑰匙放在哪裡了,就是因為你當時不專注,腦袋想著別的事。腦部沒有收到「這很重要」的訊號,所以不會記下放鑰匙的地方。於是隔天一早,你要在家裡四處翻找。

shutterstock_1118042471_reading_thinking.jpg
建構長期記憶時,我們需要積極地專注在某件事情上,藉此告知腦部「這是重要的事」。 Dusan Petkovic via shutterstock

這同樣可以用來說明在吵鬧的房間裡準備考試。由於無法專注,腦部也收不到「這很重要」的訊息,你所讀的內容也就記不住。換句話說,記憶下來的資訊也必須要可以想得起來才行。如同前面所說,記憶非得要專注不可。接著下一個步驟是將資訊納入工作記憶中,然後腦部才能開始固化並建構長期記憶。然而當我們從Instagram、Line、推特、電子郵件、新聞快報再到臉書一個個接著滑下去,不斷給腦部輸入一些印象時,將會妨礙資訊轉換為記憶的過程,因為有各式各樣的干擾會進入。

連續不斷湧進新資訊的話,腦部除了沒有時間專注在特定資訊上之外,有限的工作記憶也會被塞滿。開著電視一邊讀書,再加上滑一下手機,腦部要花力氣處理所有資訊,也就沒辦法建構新的長期記憶,所以便無法記住讀過的內容。

當你在這種數位化的娛樂之間來來去去時,很容易誤以為自己吸收資訊的效率很高。這一切不過是表象,資訊並不是真正進入了腦袋裡。儘管如此我們還持續做著同樣事情的「原動力」,就是因為喜歡這麼做。沒錯,是因為分泌了多巴胺。

長期記憶的建構能力究竟遭這些數位化的(不良)習慣脅迫到什麼樣的程度?某項實驗中,讓學生依自己的步調讀完一本書中的一個章節,然後再針對內容向他們提問。經過安排,受試者中有一部分會在讀到一半的時候接到手機的訊息通知,而且是非得要回覆才行。由於回訊息需要時間,這些人花了比較多時間才讀完文章。之後雖然發現所有人記得的內容都差不多,但是那些回覆訊息的學生在閱讀上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即使扣除了他們從讀取訊息到回覆完畢的時間之後,同樣閱讀一個章節還是用掉較多的時間。

總之,要將專注力完全拉回到原本讀了一半的地方,需要切換的時間。讀書過程中回覆郵件或訊息的話,要記下所讀的內容就更耗時,即使扣除用在手機上的時間也一樣。工作或準備考試時打算進行多工作業的人,換個說法來解釋,就是欺騙自己兩次,除了理解力變差之外,還更費時。如果要確認訊息或郵件,例如先決定好一個小時花幾分鐘而不要頻繁地拿起手機來看,或許會是個好方法。

立體書封_拯救手機腦
《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 究竟出版社

本文摘自《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
作者:安德斯・韓森(Anders Hansen)
出版日期:2022/01/01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