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創業是一種癮,也是一種痛:當成功經驗開始滾動,怎麼繼續再有下一個出場?

創業是一種癮,也是一種痛:當成功經驗開始滾動,怎麼繼續再有下一個出場?
侯俊偉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由《數位時代》與創業小聚主辦的2025 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於11月20日至22日,在台北花博爭艷館盛大登場。今年將有來自日本、加拿大、美國等19個國家,共413家新創團隊齊聚,《數位時代》與創業小聚將帶來第一手的現場觀察。

近年Appier、91APP、Gogolook等新創紛紛上市,也看到iCHEF的併購出場、PressPlay和科科科技的整合等,這些案例的關鍵意義是:投資人獲得回報、創業家獲得成功經驗。

這些經驗的滾動,恰恰是矽谷新創壯大的核心原因。

也就是說,台灣新創發展來到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該如何讓這些「成功」持續發生?Meet Taipei「創創不息:新創雨林的永續發展」活動中,新創生態系的創業家、創投、企業創投(CVC)和社群組織們從4個不同角度分享自己的觀察與建議。

創業是一種「癮」,但是要搞清楚原動力才不會走歪

在新創社群中,創業家永遠是主角。

與談的慧康生活科技(智抗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鄧居義、Gogolook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郭建甫和拍拍圈科技共同創辦人郭家齊,分別走過上市、成為投資人和併購出場後連續創業的經驗,他們已經在實踐「經驗傳承」這件事,但是是否是成功經驗,卻語帶保留。

「創業是一種『成癮』。」鄧居義笑著說,要創業家閒下來是很難的,創業家總會想辦法找到各種事情來做,但這也是危險的地方,因為必須要判斷原動力是什麼。

無論是競賽獲獎、募資成功、獲得指標客戶還是到上市,鄧居義和郭建甫都認為這只是實踐目標的「工具」和「必經之路」,不能依此定義成功,「在每天工作中創造產品、解決困難難題、看到團隊和產品成長所獲得的成就感,那才是我真正的動力。」郭建甫解釋,這也是為什麼自己會開始投資其他新創,並不是為了符合某種對創業家的「英雄主義」的期待,只是單純以另一種創業精神來打造產品。

但是,難道創業家們每天起床的動力都這麼正向嗎?

郭家齊則表示,如果切碎到每一天的細節工作的話,創業是一個很不舒服的過程,充滿了對現金流、客戶和未知的恐懼,這種不適感其實也是創業家的燃料,因為每一項都是一種學習。

「我以前剛創業時,在國外的會議門口等醫生出來,跟他們要入場識別證,只為了省下1,000美元的門票,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辛苦,也很瘋。」鄧居義舉例補充。

Meet Taipei創創不息.JPG
智抗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鄧居義、Gogolook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郭建甫和拍拍圈科技共同創辦人郭家齊(由左至右)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 侯俊偉攝影

郭建甫最後建議創業家們,想辦法花時間在你自己的強項和超能力上面,而不是花時間在補足你的弱點上;郭家齊則更直接:「如果你覺得自己也有病,就去面對他,趕快去創業。」

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創投真的這樣想嗎?

創業家如果成功,最開心的人可能就是創投了,因為投資終有回報。 「這個投資案的錢好像回來囉!好像我們可以再繼續往下做一些新的事情囉!」500 Global資總監朱軒逸,提到台灣區塊鏈數位資產保護新創CYBAVO被穩定幣巨頭之一的Circle收購時,難掩興奮之情,不過單純以獲利來評斷創投這個角色,似乎又有失公允。

延伸閱讀:美國Fintech獨角獸Circle宣布併購台灣新創CYBAVO,攜手優化Web3交易安全性

朱軒逸以這個投資案補充,其實這件事情最大的意義有2個:資金回流後創造的滾動,以及成功經驗帶來的信心。所以下一步就是找出下一個成功案例,但這並不容易。

Headline Asia合夥人創辦人暨合夥人田中章雄(Akio Tanaka)表示,17LIVE的上市被外界認定為一個成功案例,但其實過程曲折起伏,「我們在簽署意向書後,17LIVE就因為內容管控問題,一度被Apple App Store下架,後來還遇到兩位共同創辦人對於是否該變現而發聲爭執,都是相當困難的時刻。」

Meet Taipei創創不息.JPG
SparkLabs Taiwan創投基金暨新創加速器共同創辦人暨管理合夥人邱彥錡從台灣角度出發,和500 Global 投資總監朱軒逸、Headline Asia合夥人創辦人暨合夥人田中章雄(由左至右)討論AI時代下投資成功案例的公式。 侯俊偉攝影

田中章雄認為,在AI時代,新創的產品迭代週期必須比過去快得多,因此也要更快找到付費使用者,這是現在打造成功案例的必要元素。不過,這兩項「投資不變的真理」始終屹立不搖:頂級團隊,以及營運數字。

「我們不會只看財務報表,還會看營運數字,例如燒錢的速度、成長的速度等等,如果創辦人對這些數字不夠熟悉,那就像開車卻不知道自己開多快、剩下多少油一樣危險。」田中章雄說。

合作、抄襲,還是?曾經也是新創的企業這麼想

除了創投的錢之外,新創獲得資金的另一大來源就是企業,而這些大企業曾經也是從新創慢成長的,因此除了財務,還可能帶給新創經驗跟客戶,但事情真的那麼理想嗎?

「企業投資新創,就是要幫助母公司找到下一個可以成長10年、20年,甚至100年的新業務,所以CVC的定位不應只是『舊的業務部門』,而是投資未來的財務回報。」緯創資通企業投資辦公室總監秦北辰說,企業與新創的行進速度本就不同,因此企業要學會耐心。但同時,新創本身也該清楚自身的定位與需求,才不會在溝通中抱有錯誤期待。

Meet Taipei創創不息 緯創資通企業投資辦公室總監秦北辰.JPG
緯創資通企業投資辦公室總監秦北辰認為企業如果成立CVC,要懂的拿捏投資新創的平衡。 侯俊偉攝影

KPMG安侯企管董事暨執行副總劉彥伯則提醒,許多企業在評估新創時,傾向於看重短期獲利與業務綜效,卻忽略了最關鍵的「投後管理」和「新事業領導團隊」的能力,如果用過去的成功經驗去領導未來的事業,失敗機率極高。

Meet Taipei創創不息KPMG安侯企管董事暨執行副總劉彥伯.JPG
KPMG安侯企管董事暨執行副總劉彥伯提醒,投資不是只投錢,還要懂得評估管理風險。 侯俊偉攝影

社群的「軟實力」:孤單創業路上的避震器

創業家的自我懷疑、創投的嚴苛、企業的期待,還有市場的輿論,隨時都可能是壓垮新創的最後一根稻草,舞台前那些喝采幕後,需要的是創業社群不斷給予軟性支持。

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AAMA)執行長陳英姿表示,創業家最重要的能力是「會問問題」,因此AAMA提供教練式練習服務,讓創業家學習透過詢問去真實的面對自己內心的想法。時代基金會則是建立了強大的校友網絡,「在這裡,婚姻啦,婆媳做牢啦,欠錢不還啦,這些跟業務無關的私人問題全都可以暢所欲言,」時代基金會執行長趙如媛說,這種非功利性的深層支持,是創業者面對巨大壓力時重要的心理依託。

加速器AppWorks的校友社群網絡的著重在國際化以及經驗回饋上,例如AppWorks已在亞洲9個國家建立社群網絡,讓創業者在海外新環境中也不會感到無助,「另外像是Choco TV被LINE TV收購後,這位創業家又帶著自己的成功經驗來協助我們另一位校友,帶著他的經歷在做回饋。」AppWorks協理陳敬旻分享。

Meet Taipei創創不息.JPG
鮮乳坊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龔建嘉從創業家角度,和數位時代執行長陳素蘭、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執行長陳英姿財團法人時代基金會執行長趙如媛、AppWorks協理陳敬旻(由左至右)探討社群的關鍵意義。 侯俊偉攝影

最後,成立「Meet創業小聚」的數位時代則是站在公益和服務的角度出發,透過新創故事的傳播和社會對其的理解,創業小聚能夠協助將創業者所需的資源串聯在一起,「我們希望讓更多的人成功,而不只是一個公司、一個企業而已。」數位時代執行長陳素蘭總結。

TAGS: # Meet Taipei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曾令懷 創業小聚新創線召集人 曾令懷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