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收購這件事情是需要運氣的,小公司不可能逼大企業買你嘛,」Allotrope Medical創辦人黃詠祥(首圖)淺淺一笑,「但是,還是有些事情是你可以掌握的。」
黃詠祥透露,自己一直以來的出場目標就是被收購,參與創辦的Allotrope Medical在2023年4月宣布,被電子設備研發公司Northgate Technologies的收購案,可以說是經過設計的一場佈局。
在與《創業小聚》的專訪中,黃詠祥揭示了自己實踐收購計畫的心法,以及為何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以收購的方式出場。
資本寒冬下募資困難,被收購成為新創企業快速成長的選項
儘管IPO上市對新創說是個風光的出場方式,但是考量到成長速度、募資成效,「併購或收購」(M&A)的方式對新創來說或許更具效率,尤其是在募資困難的現在,企業能給予的資源或許會是場「甘霖」。
Covid-19對醫療新創帶來了更多市場與機會,甚至創造了2021年的投資狂熱,然而隨著疫情散去、市場冷卻,2022年成為檢視新創們有沒有穿褲子的時刻——根據Crunchbase的統計,2023年第一季的募資狀況,對比2022年同期下降了53%,這樣的寒冬恐怕還要持續。
換句話說,在難以募資的情況下,被收購是新創另一條獲得資源的謀生方向。
也就是在這個時間點,黃詠祥決心要啟動被收購的計畫,「過去2年我覺得Allotrope Medical成長放慢了,越來越難以掌握銷售的速度。」
Allotrope Medical的產品StimSite,是一款盆腔微創手術專用的硬體設備,透過微量電波刺激盆腔附近的平滑肌,讓輸尿管變得容易辨識,以減少盆腔微創手術誤切輸尿管的機率。不過,硬體設備的販售並不像軟體得以快速複製,必須一間一間醫院登門拜訪,這對Allotrope Medical來說是個規模化的挑戰。
黃詠祥表示,被大企業收購最大的好處莫過於加速團隊的成長,包含管理制度的建立、行銷與地推的資源、擴大市佔規模等等,當時所有有興趣的大企業中,Northgate Technologies的文化與Allotrope Medical最相近,因此黃詠祥才會選擇加入。
「我們之前只有3個業務、賣到20個醫院,他們則有15個業務,才被收購2週的時間就已經讓上百個醫院洽談合作機會,這是我們以前想不到的。」黃詠祥表示,這樣的擴張能力,就是當初Allotrope Medical想要被收購的原因。
無論是被收購還是進入美國市場,「人脈」是最重要的籌碼
Allotrope Medical被收購並不是「剛好被Northgate Technologies相中,所以坐下來討論、馬上簽約」般水到渠成,中間也經歷過無人聞問、被質疑等挑戰,但黃詠祥認為新創仍有辦法創造吸引大企業目光的機會。
創業第一天就要建造引水的渠道:
「我在2016年創業時就在做這件事情了,就是累積人脈。」黃詠祥說,儘管自己的醫學背景讓他認識了許多醫療院所的人,但是創業不只需要產品與技術方面的人脈,還需要商業上的人脈,所以新創必須積極參展、出席議會等活動,藉此認識潛在的合作對象。Allotrope Medical與Northgate Technologies的相遇就是在一個外科手術會議上,由於都處於微創手術領域,所以很快就搭上了線,Allotrope Medical的產品受到對方賞識,因此被邀請到他們位於芝加哥的辦公室參訪。
定時向泉水們招手
認識人脈不只是加個LinkedIn、拿到對方信箱就好了,還要定期跟對方更新近況,包含是否完成上一次自己預設的目標,目前正在著手的計劃、未來預計完成的目標等等,以此建立信任感、創造聲量,甚至是讓大企業覺得收購你的風險已經逐步降低。黃詠祥與Northgate Technologies定期透過email更新近況,也在不同的醫療論壇上見面,這是維持關係的一大關鍵「只要你不斷更新,這些大企業總有一天會按耐不住出手的。」黃詠祥說,當2022年Allotrope Medical開始尋找投資銀行集團的財務合作時,收購相關的討論開始被各大企業注意,由於Northgate Technologies在已經與Allotrope Medical聊過產品的近況,因此成為出手的企業。
人脈的累積只是個敲門磚,產品本身的進展仍然是決勝點,黃詠祥建議台灣新創一定要理解美國醫療市場的遊戲規則、建立永續的商業模式,這當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醫生」,「醫院是付錢的人,醫師則是使用的人,所以你要讓兩邊都開心,換句話說,說服了醫生你就可以說服醫院,這是一大關鍵。」
另一方面,許多數位醫療產品都會搭配監測硬體,黃詠祥認為不要將收費基礎建立在這些醫院可以使用十年、一次性販售的設備上,而是採取類似SaaS根據使用量的收費方式,例如預付儲值或是購買授權碼等等方式,較能創造出現金流,Allotrope Medical正是採取這樣的策略。
被收購後的下一步?成為回饋創業家的導師
回想到討論收購的那幾個月,黃詠祥當初的那股焦再度湧上:「當時真的很孤單,只有你知道那個期待與如果失敗的落差有多大,枕邊人也無法理解,朋友們則不當回事,甚至拍了一張我在哭的照片。」
黃詠祥表示,自己從小就喜歡動手打造東西,也會兜售球員卡牌等小物品賺賺快錢,可以說從小就有一股創業魂,醫療生物科學則結合了黃詠祥手作與幫助人們的興趣,才讓他走上了創業之路。
一路上的篳路藍縷和風風雨雨,是黃詠祥過去在學校、業界都沒有學習過的,甚至學校也不可能教人們如何創業,因此自己接下來的志業就是成為一名創業導師,幫助所有創業家度過難關,這當然也包含想進入美國市場的台灣創業家。
「但是我老婆不准我去當天使投資人,他說他看過我創業時有多瘋狂,所以不准我去這樣鼓吹別人,」黃詠祥笑著說,「但當然,這只是玩笑話啦。」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