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成軍不到3年,年營收衝破1億!CreatorDB分享「不靠募資」的3個獲利心法

成軍不到3年,年營收衝破1億!CreatorDB分享「不靠募資」的3個獲利心法
CreatorDB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CreatorDB成軍2.5年來, 突破年營收一億台幣(其實是1.25億,但一億總是比較好記)。在決定投入這間公司時,我們就完全靠自己營運,沒有向投資人募款;也正是我們沒有向外界募資,我發現外人無從衡量我們發展至今的成長幅度。在創業的漫漫途中,選擇在這般平凡無奇的日子分享此篇文章,也想和大家分享「募資」對我們而言的意義。

前陣子我跟一位專家討論到台灣的招募議題。他對CreatorDB的表現感到非常訝異。他說以一個外人的角度看CreatorDB,單就網路上的資訊,絕對無法預料營收已經可以交出如此亮眼的成績。業界對於CreatorDB的認可大多來自客戶端而非投資方。通常外界會藉由新創宣告募資輪,來評估一間新創公司,然而新創公司卻極少揭露內部業績。但想了想後我發現,這可能是我的公關失誤,我應該像CreatorDB團隊一樣,以共創的佳績為榮,應該透明化的對外分享我們的佳績,讓外界有機會更深入了解我們。

以一位在台經營新創公司且尚未進行募資的外國人來說,想和大家分享我們這間B2B新創公司成功的3大要點。

在切入正題前,先帶你快速認識CreatorDB。我們是一間專精於社群網紅的行銷數據分析公司。我們利用大數據(你知道的,是真的「大」數據),無論是在行銷活動、聯繫產品業配網紅或是透過API提供創作者經濟(Creator economy)到客戶的平台,來幫助各間公司瞄準效益最高的網紅。過程中,發現我們內部的代理商服務團隊在處理網紅行銷活動中,透過強化投資報酬率(ROI)的策略,帶來極大的成功。你在看YouTube時,有沒有注意到Surfshark(編按:Surshark是荷蘭的虛擬私人網路服務提供商,提供個資外洩風險檢測等服務)常常出沒?沒錯,那就是我們!

Surfshark
Surfshark Surfshark
延伸閱讀:外國人在台灣做「網紅生意」,網紅資料庫CreatorDB特別在哪?

來吧,回歸正傳!

從第一天起放眼望全球

在台灣沒有任何一隻獨角獸(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新創公司)只受到國內關注。台灣是一個研發初始產品的絕佳環境,但礙於市場大小,在國內不易看見顯著的成長。有些在台灣軟體公司像沛星互動科技(Appier),他們的成功就是因為在日本尋得投資資本並找到客群。以廣泛建議來說,應該先試著將你正在解決的問題放眼全球,並將台灣作為你事業價值的測試市場。

在初步研發產品時,你應該把全球市場納入產品藍圖,作為產品發展的北極星。但也要當心,若不時時留意產品藍圖,我們容易因小確幸而滿足,忽略更大、長遠的市場計畫。

舉例來說,我們假設一個在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階段的產品叫「產品X」。這個商品滿足了一群目前只需初始階段軟體功能的使用者需求。透過小額資金研發產品核心需求,足以證明該軟體在未來能夠滿足解決更大範圍的問題。由此應證,必須永遠將消費者的需求謹記在心,消費者會因產品帶來的價值買單,而非取決於產品的複雜性。我強烈建議,如果產品X想要在台灣取得成功,應試著將產品推向全球、採集各方迴響,而非單純著重研發專屬台灣市場的產品功能。

雖然著重單一市場看似誘人且能帶入更高營收,但如果只著重在研發單一市場,也對產品設立了天花板。對一間特別重視高成長率而非穩定性的新創公司來說,擁有可觀的目標市場至關重要。對許多小企業來說,潛在市場規模(Total Addressable Markrt, TAM)若達到新台幣10億元,可能是相當可觀的數目;但在新創的世界裡,應將潛在市場規模設立在新台幣百億元以上。若想達成此目標,勢必得將觸角伸往國外尋找如此龐大的潛在市場規模。

在CreatorDB的發展過程中,朝國際發展漸漸成為我們的核心業務,並佔總營收的80%。無論是想進軍東亞的歐洲客戶,亦或是想打入台灣市場的日籍公司,我們都能幫他們計畫網紅策略。從我們擁有數百萬網紅的資料數據中,並發現語言上佔的極大優勢,進而在台北招募以英語、中文、韓文、日文、西班牙文、德文還有塔加路語等,7種語言的母語人士。

有時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會是獨立的一項產品

從最初的想法中得到的另一個啟發,我們心目中的明星產品往往非市場所需。我們最初的產品的構想和現在帶來最大營收的產品完全不同。我想大部分想快速驗證想法、達到收支平衡或是避免籌集股權融資的公司也是如此。

舉例來說,假設團隊對於產品X的想法,需要2年的軟體開發時間才能開發完成,但MVP版本僅花數個月開發,只保留精簡版或是關鍵功能。MVP版的產品X不俱備產品規劃中的所有功能,但在理想的情況下,已具有足夠的產品開發參考價值。雖然幾乎所有新創公司都了解嘗試讓使用者註冊的重要性,但如果他們還在打造軟體平台,MVP版本是否該收取費用也會是一個困擾的問題。

SaaS logo.jpeg
Photo by Webstacks on Unsplash

在草創階段的新創公司,常將線上的MVP當成一項拓展潛在客戶的有利工具,並且透過技術支援提供更完整的產品。整體而言,在可用人力、非複雜的系統提供完整產品計畫價值情況下,MVP可視為為新創公司的能力和區分要素

我知道這非典型建議,尤其在創投業界裏常把產品研發的重要性擺第一,但若遵循這個建議,你會發現很多優點。其中不乏創造早期的收入來源,減輕新創的金錢壓力、創造和新創公司一併成長的獨立服務性產品,漸漸往產品X的方向成熟、可能更重要的層面會是得到市場對產品發展藍圖的即時反饋,進而決定是否繼續加注心力開發。

CreatorDB首先以軟體即服務(SaaS)產品的MVP進入市場探水溫,在與使用者訪談與銷售的過程中發現,這些對象覺得我們探索網紅的方法,相較於其他只專注於挖掘網紅的工具更勝一籌。從那時起,我們內部更專注於使用我們的數據和工具,來幫客戶公司解決網紅行銷的相關問題。這樣一來我們也有足夠的金費開發數據庫、工具,讓客戶的公司成長更快速。

創投並非籌措資本的唯一途徑

創投們對成長中的新創公司躑入大筆資金,成為他們的幕後推手,這似乎是大多數新創公司共有的故事腳本。故事通常敘説著創投們投入大把銀子和精力,將新創推上頂流。縱使一切看似皆步上軌道,選擇將現金再進行投資增長,也是許多創業家走過的路。除了資金之外,許多創投也表示他們能為新創公司帶來其他附加價值。但這僅成立在優質的創投之間,絕非所有創投都能帶來同樣的效益。雖説創投的資金對於創業家們的新創世界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精髓骨幹,但實際上這非唯一獲得資本的方法

新創公司的創辦人選擇不從創投籌措資本的原因百百種,向創投進行募資,本來就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放遠目光,若新創公司沒有參雜創投的資金,那麼在客戶預付款、早期產品、政府獎勵補助還有債務融資上,便具有較大的彈性。

客戶預付款主要可分成兩大類,第一種較簡單且更廣泛的應用,顧客使用你的產品時,要求他們先提前支付一筆較長期或是規模較大的費用。相較於訂單採預訂機制的消費性民生用品(Consumer Packaged Goods,CPG)公司,軟體即服務(SaaS)的公司往往透過按年或月訂閱制來處理訂單。但在新創公司裏,提供服務或是非標準化的產品並不常見。在這種情況下,新創公司還是有可能說服客戶支付預付款,這或許有點像對投資者的銷售術語,因為你必須說服客戶,產品在未來會帶來更大的價值。

雖然已經提及過「早期產品」,但我還是想強調這個理念。這裡討論的目標著重在除了當前研發的全方位產品,我們應該要從正在建構的產品中拉出一小部分可花較少時間完成的產品,或開發服務導向的產品,在產品開發上創造早期獲利。 新創公司的市場通常都位於各大創投所在城市之外(例如:舊金山灣區、紐約、深圳、倫敦、新加坡等),新創的早期產品,也有助於吸引這些地區的創投們目光。

在創投的非重點城市,當地政府為了鼓勵更多的創業家,通常會提供政府獎勵補助。一般來說,遵循要求提供相關的文書資料,通常可拿到數十萬美金的補助金當成資本額。有些獎勵金會以競賽或是申請的方式發放現金,更常見的會像是政府訂定激勵計畫,政府將支付營業事業中某些特定支出的百分之五十費用(例如:租金)。多數的計畫規定新創公司需要投入些本金,但藉由投入的這些本金,我們可以取得更多可運用的資金。

shutterstock_230520292_money.jpg
ImageFlow via shutterstock

債權融資是美國近10年來激盪出的融資類別,我相信許多其他市場也有所跟進。但!不只是台灣,很多商業發展還較為傳統的國家連車尾燈都跟不上。針對這點,我只能分享自己在美國的經驗。很多專注於啟動債務融資的新創公司已經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其中包括LendioFunding CircleFundrea或是LendingTree。這些服務可以提供或幫助債權融資經紀人,並且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提供一筆顯著的資金,特別是當你有辦法提供穩定營收資料為佐證時。

藉由以上方法,不僅讓新創維持公司運作且有所獲利。在很多情況裏,創投的資金比這些方法來得更有意義,但也有一些創始人只知道這條路。既使有辦法成功地從創投募得資金,也不該輕忽任何獲取額外資金的方法,因為相較於有創投資金的支持,這些方可能來得更容易些。

我們的思維還有上述的要點,都會隨著CreatorDB茁壯。當然!這也要歸功於我們團隊齊心協力,公司才能一步步走到現在。聽起來有點陳腔濫調,但我確信大部分的創辦人還有創投們都會同意:一間新創公司的成功與否,除了領導力之外,更關鍵在於團隊的整體能力。我自始至終都非常感謝我的共同創辦人、公司元老們還有陸續加入的團隊成員,在接下來的每一年,我們將會以4-5倍的規模成長。

5e247445-bc17-4ad1-b5d3-7fb1580d2ba8
CreatorDB團隊成員,左起創辦人暨產品服務長Noah Hynam、創辦人暨執行長Clayton Jacobs、技術長Andy Chou CreatorDB

一直以來,我們不僅以一間台北新創公司為榮,更以在創立2.5年時交出這張成績單為傲,我們覺得現階段的CreatorDB還算是創立初期。另外,我們也非常期待另一項將於今年問世的產品「CreatorLabs」。我們同時也做好準備能夠在上市後,接收使用者反饋並進行修改校正,讓產品更符合市場需求。

最後,無論您是有興趣了解更多關於CreatorDB,或是我們的軟體工程師、行銷專員、網紅客戶專員、其他議題,都歡迎直接與我們聯繫,我們非常樂意也期待和您討論。

本文授權轉載自CreatorDB執行長Clayton Jacobs LinkedIn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Clayton Jacobs Clayton Jacobs

Clayton Jacobs is the CEO and Co-founder of CreatorDB. He started his career as a PM at Microsoft in the US when he was 18. Following that job he moved to Shenzhen to work at a startup accelerator and then a venture capital firm before landing in Taipei almost 5 years ago. He started CreatorDB with his co-founder Noah Hynam 2.5 years ago with the idea of bringing sophisticated data analytics to the influencer marketing world in a way that benefits brands and creators alike. He loves startups, Dungeons & Dragons, and collecting vinyls.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