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唯一以台灣之名加入YC!筆記軟體Heptabase分享創業心法:「要找到不做會死的題目」

feature picture
蔡仁譯攝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雖然不是台灣第一個加入美國知名加速器YC(Y Combinator)的團隊,但卻是目前為止唯一以台灣之名獲選的新創——筆記軟體Heptabase——且3位創辦人平均年齡不到25歲。

「筆記軟體只是Heptabase現在的樣子,只解決了我們想解決的4成問題,」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詹雨安(首圖中)豎起2隻手指,有條不紊地說道:「我們認為『知識傳遞』件事情有5個問題,我們目前只解決了其中2個。」

在筆記軟體多到讓人眼花撩亂的數位世界,這3位年輕人究竟憑什麼打動YC,又為什麼選擇了「知識傳遞」這個龐大的題目?

我們一直在找「不做會死」的事情

「其實我們一開始真的不知道要做什麼,只是因為考上大學了,變得很閒。」詹雨安和共同創辦人暨產品設計師吳雨川(首圖左)笑著自嘲。現在回想起來,當時還是高中生的2人就是有著一股衝勁,卻又無處發洩,因為2人什麼都不會——不會寫程式、不懂商業、不知道開公司是怎麼回事,結果為了學習技能、尋找創業題目,不知不覺地從創業團隊變成了讀書會,就這麼持續到2人都上了大學。

歷史、未來學、人機互動、寫程式、做APP⋯⋯各種五花八門的線上課程在交大宿舍飛舞,其中一門YC的創業課程成為轉捩點:

看到這個課程的當下,我們就知道我們還沒有辦法創業,因為缺乏明確成立公司的動機,創業是無法長遠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如果有什麼事情是你不做會死的話,那你可以創業了」,當時我們沒有這個東西,所以與其亂創業,不如去找到那件「不做就會死」的事情。

Y Combinator
Y Combinator的創業課程給了兩人極大啟發。 Paul Miller via Flickr

在尋找題目的過程中,詹雨安把所有學到的知識都記錄成為筆記,他發現自己在做筆記與整理筆記的時候遇到的問題:如此大量的知識該如何管理?如何收斂?又如何告訴其他人?

那件「不做就會死」的事情,不知不覺間誕生了。

筆記只是一種方法,最終要繼承Engelbart對知識共享的理念

詹雨安把對筆記方法與知識管理的看法整理成了文章,經過網路的推波助瀾,被同樣困惑於知識傳遞效率的林昱帆注意到了。

「我以前都是用紙本做筆記,但大部分都丟掉了,我發現知識管理、搜尋和分享是困難的,」Heptabase技術長林昱帆(首圖右)回憶,「當時看到他們的文章很有趣也很有共鳴,所以就在去(2021)年加入了Heptabase。」

這份共鳴讓3人聚首,共同開始打造產品——而且是個非常宏大的目標。

詹雨安分享自己在這篇文章中學到的歷史:從發明滑鼠的Douglas Engelbart、個人電腦鼻祖Alan Kay到賈伯斯、比爾蓋茲,他們創造電腦的理念,其實就是想透過「集體智慧型」這種共享知識(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方法集結眾人的意見進而轉化為決策。「他們的論述其實都是圍繞在:讓人們更好的傳遞與創造知識。」

詹雨安認為,知識從產出到分享可以5為五個階段:

  1. 探索知識(Exploring)

  2. 抓取零散知識(Capturing)

  3. 思考跟整理零散的知識(Thinking)

  4. 把想法變成內容(Creating)

  5. 分享(Sharing)

電腦
電腦的出現是希望人們可以更有效率得傳遞知識。 ShutterStock

這5個步驟又可以粗略分為「記憶」與「溝通」兩大部分,「現在有許多筆記軟體試圖解決前3個步驟,臉書、推特、PTT等則是屬於後2個步驟的資訊交流平台,但是機制的不同,讓交流的方式也很碎片。」詹雨安說,Heptabase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讓「記憶」與「溝通」2大系統很好地整合在一個工具當中。

對剛起步、資源有限的的Heptabase而言,按部就班才能達成這個理想,三人挑選了他們認為市面上最缺乏解決方案的「整理知識」與「變成內容」2個步驟下手。

從知識產出到分享的「流程」切入市場、找出產品差異

詹雨安認為市面上多數的筆記軟體,不是像Evernote以類似傳統紙本筆記的「主題式」思維設計使用介面,就是像Notion、Roam Research等單向的線性流程來整理知識,而Heptabase則是以「知識圖譜」的概念設計的。

在Heptabase,用戶可以任意新增一張卡片,並把筆記與知識整理在卡片上,透過類似心智圖的方式串起有關聯性或是順序性的不同圖卡,以視覺化方式呈現出整個專案或研究的內容,這種整理方式對專案經理、研究員以及工程師來說是相對適合的介面,因為可以讓所以產出的知識以網絡的概念呈現彼此之間的關聯,進而延伸出更多的想法。

Heptabase
Heptabase以知識圖譜的概念設計產品功能與使用方式。 Yu An Chan提供

「資訊工具常常有個阻礙:用戶想要一個功能,開發者就做一個功能,但到頭來可能所有的筆記軟體都有這樣的功能,那就做不出差異化,所以我們要理解的是他需要這項功能的動機,再從我們核心架構中,長出屬於我們版本的這項功能的樣子。」吳雨川補充。

以Heptabase開發的「Timeline」這項功能為例,這是一個讓用戶快速倒入一些突發奇想的靈感的功能,為的就是補上「抓取零散知識」這個步驟,使用的方式就像推特一樣,打完字就可以變成一張圖卡。不過Heptabase的用戶不買單,3人經過大量與用戶訪談後才意識到,既有的圖卡其實是用戶做筆記後收斂過的知識,但是Timeline做出來的圖卡是發散、未經整理的知識,混在一起反而讓版面顯得混亂,「所以我們要把發散知識跟收斂知識做出區隔,這是我們正在努力的部分。」詹雨安說。

傾聽用戶、快速開,成為受到YC青睞的關鍵

傾聽用戶的聲音其實也不是這3位年輕人一開始就懂的道理,但這卻成為後來他們加入YC的關鍵。

吳雨川則笑著說,在申請YC之前,團隊追求一步到位,下意識地避開市場測試與快速迭代這兩件事情,但是反而讓產品變得「不親民」,Heptabase才慢慢調整作法,甚至會與用戶一對一聊超過1小時,就是希望知道用戶的想法。

「或許這是我們去(2021)年底成功入選YC的原因吧。」他們說,在申請前一直都不認為自己會入選,不過Heptabase非常認真得透過客戶反饋優化產品,而且執行力與迭代速度幾乎是以天為單位,「快速迭代」與「用戶反饋」成為吸引YC的關鍵因素。

目前Heptabase僅推出年訂閱制的付費方案,近2,000位使用者分佈在61個國家,以台灣與美國為主要市場,專案經理、工程師與研究員則是使用大宗,「我們還不會推出免費方案,一來用戶數太多,我們只有三個人會吃不消,二來早期付費用戶的意見比大量免費用戶的意見更重要,因為我們更能精準打造最小可行性產品。」詹雨安表示。

Heptabase
Heptabase團隊,左起為產品設計師吳雨川、執行長詹雨安以及技術長林昱帆。 蔡仁譯攝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曾令懷 創業小聚內容採編 曾令懷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