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數據量呈現爆炸式增長,光是2023年全球就產生了約120皆位元組(zettabyte)的新數據,預計2025年將達到150皆位元組。
然而,傳統搜尋引擎的效能卻日益受到質疑:近期研究發現,Google等搜尋結果充斥著低品質的「SEO垃圾內容」,導致用戶難以找到真正需要的資訊。此外,Google搜尋頁面的前段結果日漸被廣告和其他內容擠下版面,超過一半的消費者坦言搜尋結果常讓他們有受誤導的感覺,部分用戶甚至轉向Reddit、TikTok等非傳統平台尋求答案。
與此同時,大型語言模型(LLM) 的出現為資訊檢索帶來新希望。2017年提出的Transformer架構讓模型能並行處理序列數據,顯著提升了訓練效率與語言任務表現。ChatGPT自2022年底推出後,在5日內衝破百萬用戶,兩個月內達到一億用戶,成為史上成長最快的消費級應用。然而,純LLM也有其弱點:若不斷更新最新知識,模型訓練成本高昂,且模型有時會產生事實錯誤的幻覺(hallucination)。
Perplexity(亦稱Perplexity AI)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提出融合搜尋引擎與LLM的解決方案。它定位為AI驅動的對話式搜尋引擎,能即時爬取網頁資訊,以自然語言給出答案,同時附上資料來源。
Perplexity的理念是:「與其讓使用者面對一堆連結,倒不如直接提供彙整好的自然語言答案,並附上引用資料與後續相關問題」。公司使命宣稱要「服務全世界的好奇心」,透過即時搜尋與AI摘要結合,Perplexity希望在資訊爆炸與傳統搜尋品質下滑的趨勢中,成為提供即時且可信賴答案的新世代搜尋工具。
以這個理念出發,Perplexity推出後僅4個月的時間就達到200萬月活躍用戶,成長速度相當驚人,最新估值達145億美元,而且已經從搜尋逐漸延伸出如瀏覽器Comet等其他服務,就連黃仁勳都說Perplexity是他的首選。
Perplexity有可能挑戰Google的地位嗎?
Perplexity:從推特資料庫搜尋開始,到遇上了AI
Perplexity的故事從2022年開始,由4位共同創辦人共同成立:Aravind Srinivas(執行長)、Denis Yarats(技術長)、Johnny Ho(策略長)以及Andy Konwinski。Srinivas自印度理工取得工程碩士後,赴加州伯克利攻讀電腦科學博士,專攻強化學習與預測編碼等領域;其間曾赴DeepMind和OpenAI實習,累積了深度學習研究經驗。Yarats則在NYU從事類似的AI研究,後來成為Facebook AI研究員。兩人在學術圈因發表相近主題的論文而結識並持續交流。2022年7月,Srinivas和Yarats決定與前Quora工程師Johnny Ho,以及Databricks共同創辦人Andy Konwinski攜手創業。
創業初期,團隊於2022年12月推出了首款產品Bird SQL。這是一個結合OpenAI Codex的工具,能將自然語言轉換成SQL查詢以搜尋Twitter資料庫,Bird SQL的巧思甚至引來Twitter創辦人Jack Dorsey的關注。
然而好景不長,Twitter在2023年2月宣布關閉免費API,團隊遂毅然轉向開發核心搜尋產品。同一時間,ChatGPT在市場上迅速崛起,兩個月內月活躍用戶破一億,而坊間開始批評純AI聊天機器人常給出缺乏來源的錯誤資訊。Perplexity團隊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切入良機:他們決定打造一款能提供有引用來源的AI搜尋引擎 。
2023年1月,Perplexity推出改版的Ask對話式搜尋產品,號稱是「全球首創的對話搜尋引擎」。它在回答時加入了來源引用,並允許使用者在同一對話上下文中追問後續問題。此產品發表後短短4個月,Perplexity的月活躍用戶即達到200萬人 。
Srinivas強調,提供引用文獻的回答是結合搜尋與LLM的最佳方式,這能提高資訊透明度並降低謬誤。團隊也確立了長遠願景:要將Perplexity打造成「獲取解答與資訊的最佳平台」。
技術核心:自行研發AI模型與跨平台體驗
具體來說,Perplexity的主打產品是AI對話搜尋引擎,即所謂的「解答引擎 (answer engine)」。使用者只需以自然語言提問,系統就會即時抓取網路上的最新資訊並加以彙總,在幾秒內給出簡明扼要的文字回答,並附上來源連結。
與傳統搜尋只呈現連結列表不同,Perplexity直接提供帶有即時資料來源的答案,用戶可在同一對話中進行追問,獲得上下文連貫的互動式搜尋體驗 。
引用來源也有助於解決LLM模型常見的兩大問題:資料時效性和內容幻覺。Perplexity透過即時網頁搜尋來確保資訊新鮮,避免過時資料;同時將模型生成的答案與最新權威來源交叉比對,以降低謬誤風險。為滿足不同需求,Perplexity提供多種焦點模式,如「Web一般模式」、「Academic學術模式」、「Social社群模式」等,可限定搜尋範圍,提高相關性。對於複雜問題,用戶還能啟用推理模式,執行多步分析,甚至使用研究模式進行跨領域深度搜索,以產出報告式的內容。
但是網路資料繁多,Perplexity怎麼整合這些資訊?
在提供解答的背後,Perplexity採用了混合的大型模型策略:一方面使用自行開發、基於開源模型微調的自有模型,同時也結合外部尖端基礎模型提供最佳結果。
最初Perplexity依賴OpenAI的GPT-3.5與Bing搜尋API,但之後逐步打造自己的LLM。2023年11月,Perplexity推出自家的PPLX系列線上模型,基於Meta的LLaMA 2和Mistral 7B等開源模型進行優化。採用自有模型大幅降低了對OpenAI等第三方的依賴,使Perplexity在2024年將毛利率從年初的30%提升至75%。當需要更高精度時,系統仍會調用OpenAI GPT-4或Anthropic Claude-2等外部模型,但須付費給這些供應商。
透過自行訓練模型與彈性運用外部API,Perplexity在成本與效能間取得平衡。
另一個吸引用戶的關鍵,是跨平台體驗。
Perplexity提供多元使用情境的支援,目前用戶可以透過桌面瀏覽器的網頁介面來使用完整功能,或者下載專用的macOS與Windows桌面應用。
2023年9月,Perplexity收購AI寫作鍵盤應用Spellwise以強化移動端開發,隨後推出行動App(iOS/Android),提供語音搜尋等特色功能 。iOS版本在2025年4月更新了語音指令功能,可直接用語音讓助手撰寫郵件、設定提醒、預訂餐廳等。Android版本則支援更進階的持續對話和畫面上下文分享等功能。
持續拓展產品線:Perplexity還佈局瀏覽器、手機,持續拓展商業版圖
為了拓展預裝版圖,Perplexity積極與硬體業者合作:2025年初成為德國電信新款AI手機的內建語音助理,同年4月宣布與摩托羅拉(Motorola) 全球合作,在其新機種(Razr、Edge系列)中預載Perplexity助理,提供免費Pro試用。據報導,Perplexity甚至正與三星洽談,研議在未來於其Android生態系統中原生植入該AI助理。
為了更深入掌握用戶行為並開闢新流量入口,Perplexity正在開發自主瀏覽器Comet,預計2025年正式推出。Comet瀏覽器將把Perplexity的AI功能直接整合進瀏覽體驗中,用戶可在瀏覽任意網頁時,即時呼叫AI提出問題或獲得上下文建議。
Srinivas表示,開發瀏覽器不僅是為了提供更緊密的AI體驗,更重要的原因在於蒐集更全面的用戶行為資料,以打造「超個人化」的廣告業務。他直言:「我們想取得App以外的數據來更了解你,包括你在網上瀏覽哪些內容、購買哪些產品、預訂哪些飯店餐廳,這些都能豐富用戶檔案,用來提供更相關的廣告」。
Comet將使Perplexity得以追蹤使用者在網路上的完整行為路徑,類似Google透過Chrome瀏覽器和Android系統蒐集用戶資料來壯大廣告業務的模式。雖然此舉引發隱私顧慮,Srinivas認為只要廣告對使用者更有價值,用戶就會樂於接受這種資料交換。
此外,Srinivas相信Comet瀏覽器將是構建AI智能代理(Agent)的最佳途徑,早期展示已經實現使用者以自然語言讓瀏覽器自動打開多個分頁並逐步執行任務。2025年5月,有消息傳出Perplexity收購了一家開發生產力瀏覽器的創業公司Sidekick,以加速Comet的研發。顯然,Perplexity正押注瀏覽器將成為AI時代的關鍵戰場,期望透過Comet在使用者入口與數據上取得更大自主權。
除了核心搜尋,Perplexity亦不斷推出新工具豐富產品生態。它提供Chrome瀏覽器擴充插件,可即時總結當前網頁內容,讓使用者直接在工具列詢問問題,獲取與正在閱讀內容相關的解答。2024年1月,新創瀏覽器Arc將Perplexity內建為預設搜尋選項,顯示出傳統瀏覽器對其技術的興趣。
在內容創作方面,Perplexity於2024年5月上線Pages功能,讓用戶將研究結果一鍵生成圖文並茂的網頁文章,可自訂風格並分享到社群。同時推出的Discover頁面,彙整熱門搜尋和用戶產出的Pages內容,成為一種探索潮流話題的資訊流。團隊甚至曾於2024年初嘗試每日AI生成的播客(Discover Daily),將當天熱門內容以5-10分鐘音頻呈現,但在2025年3月後已停止更新。
針對團隊協作,Perplexity推出Spaces,提供多人在同一對話介面共同提出問題、分享答案的空間,支援版本控制與上下文永續,方便團隊或課堂共同研究討論。此外,Perplexity開始加入模組化互動功能,讓用戶可直接在平台內完成購物、金融數據分析、訂票等操作。這些功能透過與第三方服務整合(如Shopify、PayPal、Kalshi等)實現,讓Perplexity從單純資訊提供延伸到「邊聊邊做事」的新型態應用。例如,2024年10月推出Perplexity Finance,整合即時股價、財報、同業比較等金融數據,供專業投資人查詢。其股票搜尋結果會直接呈現近期股價走勢圖和關鍵財務指標,以滿足金融分析場景。不過,由於這類服務取得數據成本較高,Perplexity Finance目前僅提供給付費的Pro用戶使用,每月收費20美元。
總的來說,透過一系列新產品與功能,Perplexity正逐步從單一的搜尋工具發展成多功能的AI資訊平臺,涵蓋內容創作、協作、交易等各方面。
客群選擇:從Discord小型社群出發,到專注B2B的專業市場
從搜尋出發,一路到瀏覽器、作業系統和手機的佈局,Perplexity已經擁有非常大量的用戶。目前,個人用戶可使用免費版或升級Pro訂閱,企業客戶則可透過企業方案取得更進階功能。
截至2025年4月,Perplexity宣稱其月活躍用戶數已超過3,000萬人。使用量方面,2023年全年累計處理了超過50億次搜尋查詢。到2024年10月,每週查詢量已達1億次,相當於每月超過4億次,較2024年7月的每月2.5億次有顯著成長。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方估計截至2024年10月,Perplexity的用戶約有一半來自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等新興市場,這顯示該產品在英語以外市場也取得早期滲透,尤其是行動優先的新興國家。
這得益於Perplexity的市場定位。Perplexity定位在全球搜尋引擎與AI助手市場的交叉點,其服務對象包括廣大一般用戶與企業客戶。
Perplexity早期主要透過Discord等小型社群測試打磨產品,隨著功能完善逐步拓展界面提供更完整服務。有趣的是,Perplexity用戶查詢的平均字數約為10個單字,遠高於Google傳統查詢的2~3字。這說明使用者傾向提出更長問題尋求深入解答,而非輸入簡短關鍵詞。
Perplexity在2024年8月提供給投資人的簡報顯示,其用戶群以「高收入的白領專業人士」為主 。這反映出早期採用者多為知識工作者,他們對搜尋品質、效率和資訊可信度有較高要求,也願意嘗試新工具來提升工作效率。
為了繼續拓展專業人士與B2B市場,Perplexity於2024年4月正式推出Enterprise Pro企業方案。在此之前,團隊已與多家大型企業合作試用,包括Zoom、Stripe、橋水基金、Snowflake、克里夫蘭騎士隊、環球麥肯廣告等知名單位。這些早期企業客戶的反饋幫助Perplexity優化了企業版功能,如團隊管理、單一登入、資料隱私控制等。企業版採取分級收費:員工數低於250人的公司可自助註冊,每位用戶每月$40或年繳$400;大型企業則採客製報價。
截至目前,包括Databricks、Nvidia、Zoom、美國職籃NBA騎士隊等均已導入Perplexity企業方案。此外,Perplexity於2024年10月推出的Finance模組,吸引了一批金融分析師、投資人等專業用戶關注。這類用戶過去習慣使用Bloomberg、FactSet等專業終端,但Perplexity試圖將這些分析需求整合到自家平台中,以更低成本提供關鍵財經資訊。
總體而言,Perplexity一方面服務廣大普通網民,另一方面也積極開發企業和垂直領域客戶,以擴大市場版圖。
從0到破億營收要多久?Perplexity:2年
自2022年底推出對話式搜尋引擎以來,Perplexity的用戶與業務呈現快速成長態勢。
2022年12月上線產品後僅4個月,月活用戶達到約200萬(2023年3月)。2023年全年累計處理查詢約50億次。進入2024年後則加速成長:截至2024年1月月活用戶已破1,000萬;2024年4月月查詢量達1.69億次。截至2024年底,Perplexity日均查詢量約2,000萬次。2025年4月官方公布月活用戶數突破3,000萬,顯示自推出以來保持高速成長。
Perplexity在2024年開始探索各種商業化的可能性,並取得不俗的年度經常收入(ARR)。
2024年4月時ARR約為2,000萬美元;到了同年10月,ARR增至5,000萬美元。公司預計2025年收入將超過1.27億美元。付費轉換方面,2024年底付費訂閱的Pro用戶約有24萬人,預期2025年底前可增至50萬人。在用戶與收入同步增長下,Perplexity的商業潛力逐漸獲得驗證。
Perplexity的企業方案也吸引多家重量級客戶。包括Databricks、Zoom、惠普(HP)、克里夫蘭騎士隊、Stripe、Thrive Global等都名列其企業用戶名單。這些知名企業的採用不僅帶來營收,也提高了市場公信力。
在產品與合作上,Perplexity動作頻頻。2024年12月,收購企業搜尋公司Carbon以擴充企業內訊搜尋能力。2025年1月更令人矚目的是,Perplexity竟然提交了一份收購TikTok美國業務的提案。該提案計畫將Perplexity與TikTok美國業務合併為新公司,並引入其他投資方,甚至允諾IPO後讓美國政府持有最高50%股權
此舉是針對ByteDance在美面臨的禁令壓力而發,但最終並無下文。不過從中可見Perplexity的野心:它不僅想做搜尋,引入TikTok將能極大拓展其內容版圖與年輕用戶基數。儘管收購未果,但此事件凸顯團隊的進取思維與勇氣。
隨著Perplexity在AI領域的知名度與日俱增。其服務在科技愛好者與專業人士間口碑良好,被視為ChatGPT之外值得關注的AI應用之一。為強化生態,Perplexity推出開發者API(名為Sonar)供第三方調用其問答能力,目前已被應用於銷售輔助、臨床決策等各種場景。
2025年4月,Perplexity宣布與日本SoftBank、德國電信等達成合作,在兩地推廣服務,理論上可觸及超過3.65億潛在用戶,甚至連印度總理莫迪也在2024年12月接見了Srinivas,足見印度市場對其重要性——據估計印度用戶約占Perplexity總用戶的25%。
整體而言,Perplexity在短短2年內完成了從零到數千萬用戶、年營收數千萬美元的飛躍,其產品迭代與商業落地速度之快令人矚目。同時也展現出積極擴張邊界的企圖心,無論是挑戰巨頭、併購同業或跨界合作,都反映出一家AI新創獨角獸的成長軌跡。
商業模式分析:仍需要靠廣告營收,但是跟Google差在哪?
收費模式與收入來源
Perplexity採用訂閱制的Freemium模式,核心功能免費,進階功能收費訂閱。2025年初官方訂閱方案分為三層:
免費方案:不限次數使用「快速搜尋」(即使用Perplexity自研模型提供較快但簡略的回答),以及個人化回答。另每日可進行5次「Pro搜尋」(使用更高階模型提供精確深入答案)。
專業版(Pro):每月費用20美元。包含免費方案所有功能,並將Pro搜尋配額提升至每日600次。Pro搜尋會動態調用多種先進模型(如GPT-4、Claude-2等),提供更詳盡且準確的回答。Pro版也允許上傳檔案供AI參考,並每月附帶價值5美元的Perplexity API使用額度。
企業版(Enterprise):提供面向企業的進階功能,如團隊管理、單點登入、更嚴格的資料隱私保護等。2024年4月推出時,Perplexity已宣布多家企業客戶成功導入。企業版定價針對不同規模有自助與客製兩類:員工少於250人的公司可直接線上購買,每席每月40美元或年付400美元;大型企業則需與銷售團隊協商定價。
除了訂閱收入外,Perplexity自2024年開始探索廣告營收。該公司原先曾在官網宣稱搜尋應「不受廣告模式影響」而免費,但這句話已在2024年3月從網站移除。4月時,Perplexity高調宣佈計畫引入廣告,稱「廣告一直是我們打造偉大事業的一環」。執行長Srinivas也表示,只要廣告方式得當,生成式AI可以實現更好的精準行銷。
2024年11月,Perplexity開始在平台上試行廣告。廣告呈現形式並非傳統橫幅或贊助連結,而是以「相關問題與內容」方式出現在AI答案旁,並清楚標示為Sponsored內容。與Google等依賴用戶點擊廣告、分享資料不同,Perplexity強調不向廣告客戶提供個人資料,且廣告內容無法由廣告商自行編輯植入,只能由AI照既定演算法產生。
換言之,廣告商無法左右Perplexity的回答,只能以「出現在相關問題列表中」的形式觸達用戶。這種嚴格的限制確保了中立性,但也讓行銷界人士質疑此模式能否吸引廣告預算。畢竟,Perplexity現有用戶規模和互動量遠小於Google——2024年底Perplexity每日詢問量約2,000萬次(意味著每日最多可顯示2,000萬條廣告),而Google每日搜尋量高達85億次。此外,Perplexity受眾相對集中於高教育高收入族群 ,廣告客群較窄。這些因素都給Perplexity的廣告業務未來成長帶來挑戰。
成本與利潤
提供AI搜尋服務成本不菲,主要花費在雲端算力(模型推理和網頁爬取)、第三方模型API費用、客服與支付手續費等。為了改善利潤,Perplexity在2023年底推出自有的PPLX模型以降低OpenAI API的使用比例,效果顯著:2024年1月時毛利率僅約30%,到了同年12月已提升到75%。
毛利改善意味著Perplexity在每位用戶或每次查詢上賺取更多收益或節省更多成本。展望未來,隨著用戶增長和功能擴張,基礎設施成本也會水漲船高。如何持續優化模型效率、善用自行研發模型來降低對外成本,是Perplexity保持財務健康的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Perplexity在內容版權上的做法也可能帶來隱藏成本。
2024年10月,華爾街日報母公司道瓊和紐約郵報以版權侵權為由起訴Perplexity,指控其未經授權抓取和摘要新聞內容,繞過原發布商導致流量與收入受損。若官司敗訴,Perplexity可能需支付每項侵權高達15萬美元的賠償金。
此前紐約時報也曾寄發停止侵權信,Forbes和Wired則公開指責Perplexity「偷竊內容」 。為平息媒體擔憂,Perplexity在2024年下半年陸續與部分出版商達成收入分成合作,如時代雜誌、財富雜誌、Automattic (WordPress母公司)、洛杉磯時報等,同意未來將Perplexity廣告收入按比例分享給內容來源方。
這類分潤機制雖有助建立生態系統共識,但也意味著Perplexity需拿出部分營收回饋內容供應商。在廣告業務尚未成熟、訂閱收入為主的階段,這些潛在成本都影響著其盈利能力。
總而言之,Perplexity在追求高速增長的同時,也面臨如何平衡運營成本、利潤率與生態責任的課題。
快速成長的背後,又有哪些投資人押注?
Perplexity在創立以來獲得創投的高度追捧,短時間內連續完成多輪募資,估值扶搖直上。
早期募資階段,雖然公司並未公開種子輪細節,但在2024年4月宣布企業方案時,Perplexity順勢公開已獲得B1輪募資6,270萬美元,投後估值超過10億美元。該輪由前YC AI主管Daniel Gross領投,參與者包括傳奇投資人Stanley Druckenmiller、YC執行長Garry Tan、Figma執行長Dylan Field、Altimeter資本創辦人Brad Gerstner等矽谷知名人士 。這實質標誌著Perplexity在不到兩年內晉升獨角獸行列。
2024年6月,Perplexity又完成一輪2.5億美元的募資,軟銀(SoftBank)也在此輪投注了1,000-2,000萬美元的資金。該輪對公司估值約為30億美元。軟銀此舉被視為其在AI賽道追趕Google及其他競爭對手的布局。
同年底,Perplexity再獲得5億美元增資,由現有投資方IVP跟投,公司估值驟升至約90億美元 。從估值10億美元到90億美元,Perplexity僅僅花了不到一年時間,而且如此高的估值在尚未盈利的新創中相當罕見,反映資本市場對AI搜尋賽道前景的押注。
Perplexity最新一輪募資則發生在2025年5月,Perplexity再獲得5億美元,由Accel領投。截至此輪,Perplexity累計募資額已達約12億美元,最新估值達145億美元。
若以公司預測的2025年收入1.27億美元計算,估值相當於前瞻營收的114倍,屬極高的倍數。投資人顯然看重其長期增長潛力而非短期財務表現。
從成立至今,Perplexity的投資者名單星光熠熠,包括Amazon創辦人Jeff Bezos、NVIDIA(企業投資)、Shopify執行長Tobi Lütke、天使投資人Elad Gil、前GitHub執行長Nat Friedman、天使投資人Naval Ravikant、前OpenAI研究院長Andrej Karpathy、NEA創投、加密布道者Balaji Srinivasan、Lambda School創辦人Austen Allred等。如此豪華的背書在新創公司中實屬少見。這些背景各異的投資者除了提供資金,也可能帶來戰略資源(如NVIDIA在AI硬體方面的支持)。
此外,有報導稱在2023年上半年,包括X(前稱Twitter)、OpenAI、Notion等公司都對收購Perplexity表達過興趣 。雖然最終未有實質進展,但能引起巨頭關注也從側面印證了Perplexity的技術價值和市場地位。
Perplexity已從一個新創迅速成長為估值百億級別的AI獨角獸。資本的青睞給了它充足的「彈藥」進行產品開發與市場擴張,同時也帶來高估值所伴隨的業績壓力——投資人預期它必須在未來幾年兌現高速增長,甚至布局IPO。如何在巨額融資後持續創造價值、守住領先,是擺在創辦團隊面前的下一道考驗。
Perplexity成長快速,不過與巨頭之間仍有距離
誠然,Perplexity所處的搜尋與生成式AI市場規模巨大且成長快速。全球搜尋引擎市場在2021年規模約為1,670億美元,預計2032年成長到5,290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約11%。
網際網路滲透率提升以及數位廣告支出的增長,是推動搜尋市場擴大的主因。例如,美國成人的上網比率從2015年的86%提高到2023年的95%,而全球數位廣告全年支出在2023年底預計達到3,500億美元。
儘管目前搜尋市場由Google主導——2024年Google每日處理約140億次搜尋請求,約占全球搜尋量的90%。相較之下,2024年同期估計ChatGPT每日處理3,700萬次詢問,Perplexity每日約1,400萬次。可見Perplexity雖成長迅速,但在整體搜尋量中仍屬體量很小的挑戰者。
另一方面,Perplexity也跨足生成式AI市場(例如提供API及自行開發模型)。該市場2022年規模約290億美元,預計2030年飆升至6,68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47.5%。
雖然OpenAI、Anthropic等基礎模型公司攫取了市場價值的大頭,但隨著Perplexity逐步深耕企業客戶並推出自有模型,它有機會在這高速增長的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總體而言,搜尋市場提供了龐大商機,而生成式AI的浪潮又為新創帶來彎道超車的可能,Perplexity正處於這兩者交匯的戰略位置,背靠巨大的市場天花板。
AI搜尋競爭相當激烈,Perplexity同時面對傳統巨頭壓力及新創同行競逐
Perplexity所面臨的是極為激烈的競爭環境,既有Google這樣的巨頭壟斷,也有新興AI原生平台的競逐。為了在強敵環伺中勝出,Perplexity選擇以產品品質、速度和信任度作為核心競爭力,而不單純依賴模型本身的獨家性。
技術長Denis Yarats指出,長期來看Perplexity的優勢將來自於對用戶互動數據的精調,而非模型架構上的微弱差異。此外,考量到搜尋引擎最重要的「分發」問題(即如何讓大量用戶預設使用你的服務),Perplexity非常積極地拓展與硬體、電信、瀏覽器等領域的合作關係,以突破既有分發渠道的壟斷 (例如前述與摩托羅拉、三星等的談判)。
目前Perplexity所面對的主要競爭對手有:
Google:當前的搜尋引擎霸主、且持續積極開發AI
作為全球搜尋引擎霸主,Google截至2025年5月仍占據約89.7%的市場份。每天處理的搜尋量高達2兆次,市值約2兆美元。Google透過強大的PageRank算法起家,20多年來在搜尋品質與廣告變現上建立起深厚護城河。
面對AI趨勢,Google也在搜尋中引入生成式AI功能:2023年底開放用戶試用稱為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SGE)的AI摘要,並於2024年5月開始在搜尋結果頂部推出「AI摘要」(AI Overviews) 。AI Overviews會將部分搜尋查詢的重點答案直接顯示(形式上與Perplexity類似),並結合Google購物資料,嘗試平衡廣告商利益。
然而,Google的AI摘要上線後飽受爭議:有用戶發現它會產生荒謬的錯誤答案,如建議人們「可以吃石頭」或「在披薩上塗膠水」,甚至聲稱「狗曾參加過NBA比賽」。這些明顯謬誤大多源自模型過度採信網路上的用戶生成內容(如Reddit貼文) 。
由於Google用戶基數龐大,任何AI失誤都被放大檢視,讓Google在推出創新搜尋功能時顯得畏首畏尾。相較之下,新創如Perplexity即便出現類似幻覺錯誤,外界給予的容忍度可能更高。然而Google龐大的資源與分發優勢依舊是Perplexity最大的威脅——一旦Google的AI搜尋體驗成熟並深入整合,用戶或許沒有足夠動機改用第三方服務。
OpenAI/ChatGPT:開啟生成式AI時代的領頭羊
OpenAI並非傳統搜尋引擎公司,但其ChatGPT聊天機器人已成為另一種知識獲取的主要途徑。OpenAI自2015年成立以來已募得約619億美元資金,估值高達3,000億美元(2025年3月數據)。ChatGPT自2023年9月起開始提供連網搜尋功能(透過Bing)給付費用戶,2024年5月後則擴大至免費用戶也能使用瀏覽網路並取得來源連結。截至2025年初,ChatGPT估計擁有超過4億月活躍用戶。
相較Perplexity,ChatGPT在回答問題時不會主動給出來源引用,除非使用者特別要求並且啟用瀏覽模式。這導致ChatGPT有時提供答案的可信度不易判斷。
然而,OpenAI近日也開始探索讓AI直接執行任務的功能,例如2025年4月推出的內建購物功能,允許用戶在ChatGPT中直接購物,下單流程與Perplexity整合第三方服務的思路相仿。
OpenAI作為生成式AI領域的領頭羊,技術實力和知名度極高。如果未來ChatGPT結合更強的即時搜索和引用功能,將進一步壓縮Perplexity的差異化優勢。
Microsoft Bing:重金結合OpenAI,希望在AI搜尋佔一席之地
Bing是微軟旗下的搜尋引擎,2024年全球市占約3.3%,遠低於Google。
儘管微軟近年投入重金引入AI,例如結合OpenAI GPT-4打造Bing Chat(Bing Copilot),讓使用者能透過對話取得搜尋結果,且Bing Chat確實在2023年掀起一波話題,但整體而言Bing仍未能大幅撼動Google地位。
Bing的優勢在於微軟Windows、生產力軟體的生態整合,以及與OpenAI深度合作。然而,即便在Bing Chat上實現了類似Perplexity的對話搜尋,微軟也面臨如何將龐大Windows用戶習慣轉變的挑戰。
對Perplexity而言,Bing算是一個既合作又競爭的對象——早期Perplexity本身使用Bing的後端搜尋結果;但未來若Bing持續進化AI搜尋體驗,也可能爭奪相同的用戶群。
You.com:同是AI搜尋新創,可能與Perplexity直接競爭
You.com是2020年創立的新創搜尋引擎,由前Salesforce科學家Richard Socher創辦。
You.com同樣主打AI驅動的搜尋體驗,支持多樣化插件和聊天介面,並強調隱私保護及可客製化 。You.com與Perplexity類似,會為答案附上引用來源,並融合其他AI模型(如文字生成等)提供擴充功能。截至2025年初,You.com已累計募資約9,500萬美元,雖然資金規模不及Perplexity,You.com瞄準的是希望跳脫Google壟斷、追求更個人化搜尋體驗的用戶群。
在AI搜尋這片新藍海中,You.com和Perplexity處在相似的位置,未來可能在產品創新和用戶增長上正面競爭。
Glean:專注於企業內部搜尋
Glean創立於2019年,專注於企業內部搜尋。它透過對上百種企業應用的資料進行索引,來實現智慧企業助理。
2024年12月,Perplexity收購了一家名為Carbon的企業搜尋新創,預示著Perplexity將進一步涉足企業內部知識庫搜索領域。Carbon的技術讓Perplexity不再僅局限於公開網路資訊,也能搜尋企業內部的檔案、雲端資料庫等,這使得Glean瞬間成為Perplexity直接的競爭者之一,雙方都試圖成為企業知識搜尋的門戶。
截至2024年9月,Glean本身已募資總額超過6億美元,手握約5.5億美元現金。面對資源雄厚的Glean,Perplexity需要充分利用Carbon的技術並整合自有平台優勢,才能在企業市場站穩腳步。
總的來看,Perplexity同時面對傳統巨頭的壓力(Google、Microsoft)以及新創同行的競逐(You.com、Glean等)。
其競爭策略主要有兩點:一是透過優質產品體驗和創新功能來吸引用戶,二是透過異業合作和佈局新管道(如手機預載、開發自有瀏覽器)來取得用戶入口。因此,未來Perplexity要勝出,不僅取決於AI技術本身,更取決於能否巧妙迂迴繞過巨頭的壟斷、搶占用戶習慣的制高點。
AI與搜尋的整合,就是Perplexity的關鍵機會
面對多方競爭,Perplexity或許還是要回歸到自己的最初衷。
網路資訊量爆炸與傳統搜尋品質下滑,正醞釀著搜尋體驗的大轉變:消費者對Google等舊有模式的不滿意,為新進者提供了改寫規則的良機;另一方面,AI技術的飛躍使打造更智慧的搜尋成為可能——Transformer等架構允許模型更快更高效地學習海量數據;ChatGPT的橫空出世驗證了大眾對對話式知識查詢的強烈需求,然而純LLM工具的弊端(高成本、易謬誤)也顯而易見。
Perplexity切入的正是傳統搜尋與LLM之間的夾縫市場:它結合即時網路搜尋與大型模型,試圖取兩者之長補其短。隨著時間推進,Perplexity可望持續完善這種「混合搜尋」體驗,讓用戶在獲得即時資訊的同時,享受對話互動的便利。如果能保持技術領先並擴大用戶基礎,Perplexity有機會成為下一代搜尋入口的有力競爭者。
在一個傳統巨頭面臨創新者兩難、用戶習慣可能改變的關鍵時刻,Perplexity所代表的透明、精準、AI輔助搜尋或將成為新典範。對Perplexity而言,這是顛覆Google模式、奠定自己行業地位的黃金機遇。
另外,Perplexity已成功從免費工具過渡到部分付費訂閱模式,證明用戶願意為更高階AI搜尋體驗付費。隨著功能陣線拓寬(如文件上傳、專業模組等),Pro訂閱用戶數有望進一步提升。而企業市場更是收入增長的引擎:Perplexity剛剛起步切入B2B領域,企業客戶願意支付高單價來提高內部知識搜尋效率。
透過Enterprise方案,Perplexity不僅可以獲得穩定的席位訂閱費,更有機會深化與大型組織的關係,開發定制化解決方案。未來,若Perplexity在企業知識管理、行業垂直搜索方面建立口碑,企業服務收入將成倍增長,降低對消費市場的依賴。同時,進軍企業也能幫助完善產品(如安全性、私有部署等),進一步豐富差異化賣點。因此,在C端用戶持續增長的同時,大力拓展B端業務是Perplexity保持高估值的關鍵機會之一 。B2B市場的訂閱收入特性也將提高整體營收的可預期性,增強資本市場信心。
地理市場方面,Perplexity在亞洲等新興市場展現出驚人潛力。印度目前可能已占其用戶的四分之一,印尼等國也在快速增長。
這些地區的網民基數龐大且移動優先,只要找對管道滲透,未來增量空間巨大。Srinivas與印度政府高層的接觸,顯示公司對該市場的重視。另一大機遇在於戰略合作:Perplexity已與日本軟銀、德國電信等建立夥伴關係,透過電信運營商的預裝與推廣,把服務帶給數億級的新受眾。例如與德國電信合作的AI手機,及與摩托羅拉合作的預載App,都是打破Google預設壟斷的巧妙方式。未來若能與三星等全球龍頭達成預載協議,Perplexity可一舉接觸到數以億計的裝置用戶。
再者,Comet瀏覽器的推出也能成為全球擴張的跳板——一款自有瀏覽器意味著與用戶建立新入口,如果Comet獲得一定市場份額,Perplexity將不再依賴他人平台。
總而言之,國際市場增長與管道合作為Perplexity提供了跳躍式擴張的機遇。抓住這些機遇,Perplexity有望從一款產品成長為全球範圍內的AI資訊生態系統,建立更穩固的護城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