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一場台灣新創的社會實驗:透明化管理人人在講,「薪資公開」你做得到嗎?

一場台灣新創的社會實驗:透明化管理人人在講,「薪資公開」你做得到嗎?
Pexels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平時跟朋友、老同事們聊天,談到公司治理、核心文化等議題,最常被討論的是「thingnario 薪資公開透明」的措施。友人們多數忍不住予以關切,並傳達出「這樣會出事吧!?」、「真的可以嗎?」、「我賭這一定失敗」的聲音。這次我們就跟大家分享,我們全透明的薪資政策,其背後想要創造的價值,以及全透明的副作用我們又是如何處理呢?

薪資
Pexels

沒有信任,就不會長久

還記得在某前公司的一次年度分紅後,一位優秀員工向我表達不滿,認為公司分紅機制不公平。他問:「為什麼我表現優異,我卻領N個月,而某某某領N + 1個月?」我問他:「那你知道對方的薪資是多少嗎?」他表示他不知道。於是,我耐心地向他說明在不同的基礎上做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然而,因為公司政策不允許公開薪資,所以就算我說之以理,告訴他分紅是依據績效,而他的好表現確實有反應在分紅數字上,但他當時怎麼都不相信,認為主管不公平、制度不公平,他領的居然比別人少,最後他離職,到一間非常賺錢的公司當CTO 。因為制度的不彈性,讓公司留不住優秀人才,這對公司而言得不償失。沒有信任,就不會長久,自那時起我不禁想「為什麼公司不能將薪資公開呢?

為什麼薪資資訊需要被隱藏?

「以公司經營的角度來說,隱藏必要的資訊是一種風險控管」,前輩們解釋,「給不必要的角色不必要的資訊,容易讓內部產生不滿的情緒。」對管理者來說,分享「額外」的資訊,等同節外生枝。「一個有效率的制度,只需讓員工有跡可循、維持目標一致,確保公司內部的整體穩定性。」如此這般透過訪談前輩的想法,我漸漸理解這源自過去台灣的製造業管理思維,在當時的大環境底下,這樣的做法也的確成功的撐起了幾個世代,但若套到軟體產業依然會適用嗎?

產業
Unsplash

為什麼我們認為薪資該公開?

而今的軟體產業是一個open source開源精神延伸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集聚創造性思維的領域。為了讓每位夥伴都能發揮最高判斷力與創造力,公司有義務提供完整的資訊,所以與其由少數人隱藏、過濾資訊,倒不如公開,讓大家參與,一起創造更多可能性。就像軟體研發的過程,每行code都必須被code review,一起維護程式碼一樣,讓優秀的夥伴們一起維護公司的文化與制度,正面且虛心地面對各種真實的聲音,這或許是更與時俱進的作法。

business meeting
unsplash

由內而外以身作則,所以我們選擇公開透明

在thingnario文化中,除了「當責」、「創造價值」、「團隊合作」及「好奇心」外,「真誠」亦是身為一個thingnario人須具備的特質,因此thingnario自然需由內而外以身作則,所以我們選擇公開透明,不隱瞞、無層層過濾,不搞資訊落差,讓每位夥伴都能共享所有資訊,使不同的意見得以充分交流,而薪資的公開更是一個公司對員工展現真誠的體現,同時也能鞭策當權者誠實面對不一樣的聲音;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深深的意識到,唯有讓每個人能掌握所需資訊,激發個人進行更全面的策略性思考,如此才能打造出一個人人都能成為leader的孕育環境,這也就是形塑thingnario公司文化的基石。

有趣的是,公司文化奠定之初,在我們摸索如何將「透明與真誠」的理念落實於具體工作事項之際,Netflix執行長Reed Hastings很共時性的出了一本名為「零規則」的書,書中清楚描述「人才密度」、「完全透明」以及「最低管控」的公司治理哲學,這與我們正在創建的文化不謀而合。如果你對Netflix的文化略有所聞,那麼在你進公司後會發現,現今的thingnario充斥著許多Netflix管理制度的真實執行版。也因此,我們內部常戲謔的說「Netflix都抄我們的!」而對外的話,我們則不要臉的說,「是英雄所見略同啦!」

vision
Unsplash

thingnario 薪資訂定的心路歷程

我們常說新創必須要有打破既有框架的思維、Growth Mindset,以及身在軟體產業中自然具備的開源精神。thingnario 的創始成員秉持著「好奇心」的核心價值,進行了許多內部稱之為「社會實驗」的措施,而薪資公開透明就是其中一個「備受爭議」的實驗。

一、薪資常態化的過程

軟體新創一定要募資嗎一文中,thingnario為了確保「100% 的主導性」,選擇了 Bootstrapping 自籌資金的起手式,也間接決定 thingnario 薪資制定的過程。

thingnario草創之初,所有成員幾乎都是雙重角色,是員工也是股東,由於資金是自籌的方式,每個人第一階段先以基本生活所需的薪資領回,加上配套ESOP (員工認股權計劃) 開張,接著到產品銷售有收入進帳的第二個階段,為了廣納新夥伴而需要漸進式與市場薪資水平校準,隨之經歷了每年平均三次的薪資調整,不斷地同步市場資訊,其中包含由Google在2020年帶起的台灣軟體市場搶人炫風,快速校正內外部薪資以達到的平衡,並持續努力往thingnario理想的薪資結構前進。

薪資的公開在創業初期是最簡單的,大家目標專注在努力生存下去,此階段還不太會有人在乎誰領多領少。賺錢之後,薪資有了差異化,才是挑戰的開始,而這之中的拿捏,考驗著管理者自身是否有清楚的分配原則。以thingnario來說,我們注重能發揮核心價值、創造更大影響力的員工,這樣的人才理當有更好的薪資。有一個業界常進行的辯論,如果一個很強的員工,貢獻是其他人的兩倍,應該要領兩倍的薪水嗎?在thingnario,CEO 的答案是:薪資的差異化勢在必行,優秀的人才是優秀軟體公司的根本,薪資的調整也會依照此原則去進行。換言之,讓每個人的貢獻度和影響力被清楚看見,並予以應有的報酬,這就是thingnario的薪資分配原則。還記得去年一位朋友問我,你們研發人員年薪的差異最大多少?當初我回答他80萬,今年需要改了,是160萬。

二、邀請夥伴們提薪資版本邏輯

除了薪資公開透明之外,後來更過分的進行了「邀請夥伴提公司薪資版本」的實驗。thingnario經歷了以下重要的里程碑:

1.CEO拍板決定月薪五萬開始
2.CEO邀請業務及研發主管共同決議
3.CEO邀請全公司同仁提薪資調整版本

從最初一到三人簡單快速的決策,進展到多元版本的討論,過程中有過論述片面、感受性的描述、也有過思考點差異太大而無法取得共識,這一路雖然跌跌撞撞,但讓我們更深刻理解「同步期待」,以及「持續溝通」的重要性。到現在,25歲的年輕產品經理已經可以提出與CEO 87%像的薪資版本,30歲的首席資料科學家更是主動的發起兩次薪資校正,當然都是搜集好滿滿的業界資訊,讓公司的競爭力能持續跟上。

要養成全公司人人都能參與調整薪資,於管理者而言絕對是一門功課。如上述所說,練習討論的過程往往最容易聽到的會是夥伴們感受性的描述,所以管理者除了要引導搜集更多「例子」作為論述的基礎,也需要去注意夥伴們對工作期待的不對等。

舉例來說,在2021年底,我們請內部不同職能團隊定義出各職能重視的工作要點,同步 thingnario工作上的價值觀,例如thinganrio對研發人員的期待,比起Google會更像facebook(meta),因為對產品的敏感度亦是重要的一環,因此除了基礎的Engineering Skill之外,Product也被定義在研發四象限的其中一項。不同一般企業的職級職等制度,我們以thingnario終極核心價值「影響力」為依歸,每半年的360° peer review機制在各象限重新進行定位及目標設定,並遵循開源的原則,將之公布在網路上,一方面對內有宣示意味,對外則讓想多了解我們的人,如面試者等,認識thingnario核心文化、工作價值觀以及薪資落點後,再考慮是否一起合作,降低彼此職涯觀點落差造成的風險。

reference: thingnario 影響力 R&R 及 薪資 Range

目前還有更多以薪資公開為原則的「社會實驗」正在thingnario進行中,包含在未上市的前提下,如何讓「認股權」能夠轉換成現金、股票在未上市的狀況下交易的機制等,相信這過程會相當有趣。

三、避免落入「人人都能決策」的誤區

在一個自由民主、鼓勵共享資訊的環境底下,不難想見如果每個人都不假思索發表高見,落入了人人都可以決策的誤區,那會是一個多麼混亂的場面。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帶新人時最常出現一句話:「不要說感覺,請舉例子。」在thingnario我們鼓勵大家做決策,但有一個大前提,就是「要有版本,並且版本要帶邏輯」,因為有了版本,才有辦法討論,否則變成感覺大會:「我覺得這很棒,你覺得不是太好,他認為還行」,但到底哪裡好、哪裡不行?具體可行的做法是什麼沒個定案。

也因此我們在許多場合會邀請公司所有夥伴做決策的練習,舉凡產品設計方向、是否執行work from home機制、新人留任測試(詳閱Netflix零規則),或是夥伴間的互評、調薪、分紅、認股權分配等,都秉持著開源的精神,歡迎有版本的人來討論「邏輯」,廣納意見,提供更多維度的思考。

為了避免最後變成民粹政治,「當責」的精神就得發揮,各組Leader通常會是主要的決策者,若是有不確定的部分,才會到CEO的層級,套句Netflix零規則的描述「若你認為你的決定跟你的主管一樣,那就去做,不然就去問(討論)吧!」實務上來說,薪資、分紅等的調整通常到各部門的Leader就已經決定七七八八了。

溝通
Unsplash

四、整合效率的拿捏

完全開源精神也不是沒有缺點,如果操作不好,就像是沒有定義好coding style / convention,資訊量太大或過多雜亂,未統合的資訊都會讓討論的時間相對拉長。此外「單一面相v.s.整體策略」的思考亦是不容忽視,很多單點是對的事情,拉高到整體公司的維度就並不全然是最好的方式,但這也是我們想要創造給夥伴的思維練習。

沒有完美的方案,只有相對好的版本

舉例來說,研發有完整的測試是好,但在初期存亡階段若過度設計、過度測試則會拖慢產品驗證MVP(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時刻;而在產品商品化的階段,過少的測試、拿客戶當白老鼠,又會損害客戶的信任。又好比單一客戶經常回饋需要某功能才會買單,但面對眾多的客戶,我們要怎麼有效率的統合各區域的需求,形成一個策略性的進攻,而不是被多頭馬車拉得團團轉。這就是thingnario的討論日常,不論是產品進程或薪資調整,大家努力在有限的資源下提供「相對好」的版本。

meeting
Unsplash

結語
thingnario各式各樣的社會實驗就像新創精神一樣,失誤就調整,跌倒再爬起來。為了實現薪資公開透明的理念,我們需要奠定能體現公司影響力的核心價值,並與時俱進做到符合個人影響力的調整,在這之間,管理者需要不斷邀請每個人溝通交流,並同時有意識地引導做出邏輯性的提案。若要給出一個公式,那麼大概會是:核心價值→提出版本→達到共識→有效執行→真誠回顧(retrospective)。

這段歷程並不輕鬆,回顧起來更多的feedback是「覺得很難」,但thingnario認為所有員工都有權利在資訊對等的基礎上自由討論薪資、了解自己所得報酬的原因,進而提升員工對公司的信任和整體競爭力,這何樂不為呢?「薪資公開透明的thingnario文化」你覺得可行嗎?

本文授權轉載自慧景科技,作者:黃建峯,原文標題: 連薪資都公開透明的 thingnario 文化,真的可行嗎?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thingnario 慧景科技 thingnario 慧景科技

thingnario 是台灣太陽能監控軟體市佔率最高品牌,集結各界怪咖軟體人,從台灣出發,創造 IT 技術與領域知識相結合的軟體服務,現正積極推動跨國合作,讓台灣能源產業為世界發光。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