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為何台灣難以生出獨角獸?矽谷創投分析2萬家新創,得出3大獨角獸關鍵成因

為何台灣難以生出獨角獸?矽谷創投分析2萬家新創,得出3大獨角獸關鍵成因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全球疫情即將告一段落,資本市場修正也放緩了新創上市熱潮。但全球新創獨角獸數量由2020年底的563家暴增70%到去年底的959家,並在2022年2月初突破一千家。這一千隻獨角獸,美國佔比52%,中國20%,印度10%,剩下來自英、德、法、巴西、印尼、南韓這些G20大國。小國中最出色的是以色列24家,新加坡12家,荷蘭6家,甚至瑞士都有5家,而台灣居然一家都沒有。

在探究原因之前,我們先來看另一項分析。去年出自矽谷創投作家Ali Tamaseb的【獨角獸創業聖經】,研究美國兩萬家獲得創投投資的新創,並將當中兩百家獨角獸與其他新創的創業者背景做了完整分析。作者發現,在多數新創公司中,創業者的性別、學歷高低、創業時年紀甚至產業經驗,都跟是否成為獨角獸沒有絕對的相關性。

但是有三項創業者背景,跟成為獨角獸的機會有高度相關。第一個是名校學歷。根據分析,美國四大創業名校:史丹佛、柏克萊、哈佛及麻省理工學院,校友創業成為獨角獸的機會也最高。這部分隱含了家庭背景、實習機會、校園創業風氣與周邊投資人密度等各項因素,也造就舊金山灣區與波士頓成為全美甚至全球最適合創業與投資的兩個熱區。

第二個是科技公司經歷,尤其是Google、Oracle、Microsoft、Facebook、LinkedIn等這些定義消費者行為與企業市場的科技巨頭。從這五家企業離職創業的員工,創立獨角獸新創的機會也較高。在這些企業工作,你會學到如何定義具有十億級市場潛力的使用者需求,並且透過產品開發的迭代過程,找到可規模化的成功商業模式。

Microsoft building in Vancouver, BC, Canadá
Matthew Manuel on Unsplash

最後一項因素,則是創業經歷與出售公司的經驗。同一份調查發現,具備創業失敗經驗的創辦人,下次創業成為獨角獸新創的可能性會提高1.6倍;而將公司以一般價格出售(未獲利出場)的創辦人,下次成為獨角獸的可能性會提高3.3倍。

從這三個因素,我們已經找到答案。九零年代末由於台灣電子業起飛,加上中國生產力與消費力逐步開放,跟我同輩的工程師幾乎都留在台灣企業或成為台幹,既沒有出國留學也很少數進入全球科技巨頭,缺乏對美國消費市場與企業用戶的理解,也鮮少有創業與出售公司的經驗,自然難以在北美創業及募資。【延伸閱讀:台灣有機會培養出獨角獸嗎?

這也解釋了以色列跟新加坡為何有如此多的獨角獸,而日本與南歐各國表現平平。回首半導體業跟電子業在台灣的成功,當年的創業者不是有海外經歷,就是有外商或外貿的工作經驗。如果我們要成為獨角獸的產地,方案已經很明顯,就是加速人才與企業的國際化,以及企業併購的推動與開放。

本文授權轉載自IC Jan 詹益鑑部落格,原文標題:為何台灣難以生出獨角獸

TAGS: # 獨角獸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IC Jan 詹益鑑 IC Jan 詹益鑑

Taiwan Global Angels 創辦人 / Berkeley SkyDeck 顧問暨創業導師,專注於數位健康與智慧物聯網的早期投資,曾任 BioHub Taiwan 助執行長、AppWorks 合夥人,熱愛閱讀、旅行與鐵人運動。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