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在藝術、科技、遊戲、音樂、時尚⋯⋯社群中掀起一股波瀾,不僅明星、藝術家爭相投入發行並引發搶購,AppWorks董事長暨合夥人林之晨甚至認為,NFT將為數位資產的所有權帶來突破性改變,也持續看好其發展;也連帶引爆了Metaverse,更多的知名企業及品牌如Facebook、Disney、Nike、Visa紛紛宣告搶進Metaverse。究竟NFT與Metaverse是什麼?為何會引發如此風潮?又將為世界帶來又將顛覆或創造什麼未來?NFT與Metaverse這兩個2021年最為熱門的科技詞彙又有什麼關聯呢?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前主委、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同時也是人工智慧基金會常務董事及台灣區塊鏈愛好者協會榮譽理事長詹婷怡認為,這波熱潮其中包括幾項重要內涵,如「從資訊傳遞到價值傳遞」、「網際網路技術應用演進」、及「數位轉型與價值重新分配的可能性」,而NFT可視為「物理世界與數位世界的連結任意門」,讓區塊鏈似乎有一個出圈的機會,並觸發了Metaverse無限想像。詹婷怡強調,當我們在看NFT及Metaverse的時候,必須要從區塊鏈技術、Web1到Web3的演變,以及創作者經濟新典範三個構面同步理解與檢視,在一個層層堆疊與交互影響的架構中才能看清楚NFT及Metaverse完整樣貌。
區塊鏈最簡易的說明即是一個以分散方式儲存在網際網路上的公開資料庫
提到區塊鏈,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加密貨幣,但兩者並不相等。區塊鏈甚至也不能以程式語言、密碼編碼、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函式庫或軟體框架等定義來說明,那麼它到底是什麼?
「區塊鏈是一個以分散方式儲存在網路的公開資料庫」詹婷怡解釋,過去談及區塊鏈主要大多在談「幣」,這與比特幣是區塊鏈第一個應用有關,到另一個形式的區塊鏈以太坊,以Smart Contract功能形成分散式作業系統,可在上面執行不同程式,於是從加密貨幣專屬系統轉型為多用途工具,開始有一些應用出現。由於區塊鏈能以分散方式儲存,強調扁平且每個人皆可參與、無法竄改、資料可協作等特性,最重要的就是能各自主張與表述,過程中都會留下軌跡,最後留下共管的紀錄。若應用於金錢及帳務上,可確保每個人都可以讀取、更新,但無法竄改之前寫上的帳務;應用於數位創作領域,則能保障創作者權益,其作品也無法被竄改。
詹婷怡表示,區塊鏈適合在利害關係人很多,參加者來來去去等不信任的環境中使用,例如已經愈來愈不被我們信任的網路環境。同時,也能打破中間人壟斷,可以應用的範圍包括社會管理、公益慈善、藝術⋯⋯特別是影視音相關內容,例如傳統的藝術家或是獨立創作者,不再受限於僅能透過藝廊、唱片公司、音樂平台等發表作品,同時也可能可以得到合理的酬勞比例。
現在台灣也有很多公司在發展不同領域的區塊鏈應用。利如提供區塊鏈新信任資料存證服務的ITM、數位證書服務的圖靈證書、服務橫跨旅宿、農產等多元服務的奧丁丁、或是以創作者為中心的NFT平台OurSong等。
除此之外,區塊鏈也能降低開發成本,而帳號私鑰的保管責任在用戶。詹婷怡說,經由技術特性讓用戶必須要自己承擔某種責任,「你怎麼可能把自己的東西交給別人,叫別人幫你審查?」她認為,在新的時代,如何運用新的工具,提升自身的資訊及媒體素養就很重要。另外,重要的業務邏輯實作就用智能合約的方式去處理。
區塊鏈所具備的去中心資料治理與數據互相操作性,則適合用在跨領域、跨界、跨產業、跨境、跨平台,運用這些方式就能讓不同的資料去做串連及共創,讓長尾不會被邊緣化,形成產業共識, 一同把市場做大。
雖然區塊鏈提供了多種可能,但使用上也有所限制。詹婷怡提醒,沒有上鏈的資料是無法處理的;且由於區塊鏈是採全網共識,每一個節點都需要去處理,因此執行Smart Contract(編按:智能合約,以代碼自動執行交易、認證等動作的協議)的虛擬機器還不能進行複雜的運算;再者,不能積極防偽,只能消極防偽。同時,去中心環境執行效率低,每次交易成本(礦工費) 普遍比中心化系統還高,且如果不仰賴外部環境提供資訊者,區塊鏈運行就無法得知外面世界發生什麼事。
一旦心中有威權,區塊鏈就非必要
另一方面,這與社會文化也有關係,如果一個社會仍然相信中心化權威治理,把自己權力交出去卻相信並仰賴只要有人可以解決問題就好,其實並沒有非區塊鏈不可的理由。因此,區塊鏈要能夠吸引大家加入,是Metaverse能否成真的關鍵之一。
那有什麼誘因讓大家願意運用區塊鏈作為工具及作業系統呢?詹婷怡認為,年輕的一代普遍已經不相信權威,勇於創新也是普遍的潮流,由於掌握權力的人還相信威權,在技術及創新模式可以顛覆既有架構卻面臨諸多障礙的情況下,新的經濟體系與架構可能逐步建構並成形,在達到一個critical mass(編按:臨界質量,某種狀態達到足夠的動能後便可以自我運轉)臨界點時,就可能發生顛覆與翻轉。另一方面,物理世界的資產分配不公及網路信任等問題,可能可以透過在數位世界創造出來的新的價值,重新轉換數位資產及交易的價值分配結果,也是新世代認為能夠伸張世代正義的方法。
從Web1到Web3,我們改變了什麼?
「雖然區塊鏈是個公開的資料庫,主要用於資訊的傳遞,但慢慢會發現這裡面慢慢會被賦予財產上的價值。」詹婷怡解釋,這裡面就是一種價值的重新定義。在Web1時代,網路只能搜索並瀏覽訊息,資訊是單向建構;到了Web2已經可以上傳資料,並有初始的創作者內容(UGC)出現,一些社群媒體慢慢開始形成,並掌握所有的資料。也就是data silos,但也變得更集中化,並經由流量與資料變現,讓大多數人對網路感到失望。也就是當我們上傳內容、交換資訊的時候,資料同時也都被這些大平台收走了。創作變成別人的收益,資料則變成別人盈利的原料,創作者與資料擁有者卻束手無策。詹婷怡認為,現在逐步走向Web3的時代,以區塊鏈技術加上AI的更深入應用,除了更著重在互動外,也會有某種程度的去中心化,很建議大家多了解從Jon Postel到Tim Berners Lee等網際網路架構設計者的網路初始規劃與其演進,特別是Tim Berners Lee後來提出的Semantic Web語意網 。
期待未來Web4的時代,以個人為核心,除了自動化,著重在資訊分析、了解個人偏好,自動提供所需的資訊。因此,這裡面涉及到的是技術平台、Web的概念、區塊鏈的應用,再加上AI讓它更具智慧。
「中心化的公司並不會將用戶的利益最大化,它需要實現的是股東利潤最大化,而不是用戶體驗的最佳化,」詹婷怡認為,即使是較為注重使用者體驗的公司,它仍然必須在意公司的利益。技術提供者及樂觀者認為到了Web3的時代, Smart Contract 和區塊鏈提供了一個良好基礎,用非託管的錢包和工具防止Crypto領域出現中心化;用抗審查協議來抵制權威。去中心化的平台不會把用戶當作產品,安全性能也更有保障、平台不易受到威權的干涉,「它不會再為了最大化利益而去犧牲用戶體驗,也不再會洩漏用戶的個人隱私。」詹婷怡說,Web3.0社交降低了參與的信任負擔,有時候社群中的人經由多方協力與共創的機制設計,反而比較容易被信任。
創作者經濟的興起
我們看到過往似乎只有所謂藝術家、專業表演人與音樂家等才能創作的藩籬,在UGC興起後,逐漸被打破。詹婷怡說,這是第一代的創作者經濟開始萌芽的階段,到KOL、網紅、打賞等興起之後,Creator Economy也逐漸成熟。不過因為創作者經濟也會與社群操作與粉絲經濟高度關聯,例如像運動明星、網紅、YouTuber、明星與歌手等這類擁有非常眾多追隨者及粉絲者,因為掌握了粉絲、社群等連結後,她認為,在未來經濟型態中,這些人很有可能將會變成新創事業的創業家,直接在創作者經濟中開創驚人的新事業。
這也說明了為何目前關注NFT與Metaverse者多以知名人士及遊戲與時尚等產業為主,因為他們擁有社群的基礎,而藝術創作與收藏、遊戲、影視音、時尚品牌等數位資產,除了收藏之外,與社群結合的行銷將是必要策略。品牌與社群的合一,發行之後的經營與故事,在NFT模式下,才可能創造更具有價值的數位資產。
從NFT到Metaverse
詹婷怡說,NFT的關鍵不在發行與收藏,而是在這些可以驗證權利的、以影視音為主的各種形式的內容, 所形成各式各樣數位資產,個別或結合之後, 持續創造延伸的、在各領域的沈浸或轉化的體驗與應用。
當全球有1億以上人口使用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 ,而Metaverse的各項技術,如Internet及運算、AI、Gaming與情境、XR、 Blockchain等發展,群聚並逐漸形成群聚效應(critical mass)時,即是繼PC時代、 MobileInternet時代,來到Hologram Platform的全息時代。我們將快速翻轉融合將自己的價值、人文思想、技術工具、或是經濟模式,加上宇宙觀與認知整合在一起,只要你傳遞的是一種價值,就是一個賦予特定理念的Metaverse。
近期熱門新聞爆點,從名人、遊戲、虛擬樂團⋯⋯甚至到以判決書及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WWW)原始程式碼等為標的,越來越多的NFT推出,許多創作者、藝術家趕著跟上這股NFT熱潮,但我們也看見熱潮之後的可能階段性泡沫隱憂;不過在這股NFT風潮下,更令人關注的是Metaverse的瞬間引爆話題,科技業、遊戲業及奢侈品牌等紛紛投入,以往經濟模式慢慢在改變,新的生態系悄然成形。
數位藝術生態系的發展將顛覆與創造哪些事?
以被稱為連結物理世界與數位世界的NFT為例,在創作者經濟架構中包括了產出內容的創作者(Creators)與所謂權利人(Rightsholders),以及提供服務與工具的平台。生態系中除了基礎建設、可作為收藏的任何形式內容、加密貨幣、錢包、交易平台、衍生服務如策展、發行、存證、行銷等相關服務與經濟模式產生。
對藝術市場而言,創作者經濟結合區塊鏈技術,對傳統藝廊與藝術家的經營模式產生衝擊,也讓(數位化)藝術與資產之間的區別消失,藝廊與經紀的角色勢必有所不同,詹婷怡認為這是數位轉型的思考,可能提供了經營另一群顧客的機會。當然從另一方面,當創作作品成為NFT,我們也必須進一步思考:「買的是藝術品還是數位資產?」兩者的區別又會是什麼?
在買家的行為態樣上,以往藝術品可能是以收藏為主,在私人空間或專供展覽的博物館,今天成為NFT形式的操作之後,發行者的下一步會是什麼?路徑為何?與哪些物理或數位的體驗結合?成為重要議題,例如可以吃的NFT。另一方面,對於物理與數位兩個藝術世界來說,是對藝術價值與資產的文化衝突還是共創多贏?詹婷怡以音樂產業為例,當年音樂產業因為無限被複製,導致原本以音樂販售為主的模式,轉變為音樂只是行銷的工具,讓音樂創作者真正獲利的來源,反而是音樂曝光之後帶來的知名度及後續舉辦的演出收入,音樂產業幾經演進,直至最近黑膠唱片的似乎復甦並受到重視,再賦予實體唱片新的意義,而創作者究竟將如何獲得合理的利潤分配,她認為,數位藝術也會經歷同樣的過程。
構成元宇宙的基礎
時序發展到Metaverse的來臨,根據《富比士》(Forbes) 最新公布的2022十大數位轉型趨勢,包括5G技術、半導體、工作型態改變、社群治理、智慧車與智慧城市、AI與自動化、大型科技公司的監管、個人隱私與資料、雲端,以及任何事物都能成為服務(Everything-as-a-Service)等十大趨勢外,更重要的是,所有一切與Metaverse及new money有關。
「Metaverse的基礎是Digital Everywhere,」她進一步說明,Metaverse不是單一種技術,而必須包含以下三種層面的多層次融合,第一是具有永久、永續性的虛擬時間、空間,包括5G、IoT物聯網、體感科技,穿戴式科技、邊緣運算、分散式雲端、AI等技術;第二則是與真實生活連結,數位與物理世界(也有人說是虛擬與現實)的完美介接,例如VR虛擬實境、MR混合實境、AR擴增實境、XR延展實境、Virtual Production虛擬製播、Virtual Avatar 虛擬分身等。詹婷怡說,其實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數位與物理兩者兼具,只是所占的比例不同。第三則是共同創作產出各種數位資產與建構數位生活,「最重要的是,如果要形成一個經濟體系,它必須要有自己的貨幣,這也是目前Metaverse發展在規範及環境面較困難的地方。」
至於元宇宙如何被建構?詹婷怡表示,遊戲開發技術軟體公司Beamable執行長Jon Radoff在其個人部落格發布了許多關於元宇宙的文章,也描繪出元宇宙的7大層面,包含基礎設施層(半導體、材料、計算速度、電池)、人類介面層(手機、VR/AR、隱形眼鏡、腦機介面)、去中心化層(開源技術、區塊鏈)、空間計算層(GPU、沈浸式體驗技術)、創作者經濟(工具、圖像設計、No-Code/Low-Code)、發現層(廣告、社群媒體),以及體驗層(3D引擎、伺服器技術、即時體驗)。這些多層次的建構與體驗,讓創作者與使用者在低遲延與隨時隨地沉浸式環境中,建立身份、結交朋友、創建多元的經濟體系進而建構文明。
Metaverse將引發傳統哲學、社會學、 人文科學體系的討論與突破
「層層疊加的宇宙已逐步成形。」詹婷怡描述,元宇宙包括了數位技術、區塊鏈、數位轉型及數位經濟模型,融合了De-Fi、IPFS、NFT等科技金融情境,將會引發Information Technology 、 Quantum Computing、Mathematics、Life Science的互動。她認為,這些都將改變科學的疆界,推動傳統哲學、社會學、 人文科學體系的討論與突破。
本文授權轉載自《知勢》,作者:楊育青,原文標題:從NFT到Metaverse(一):以區塊鏈技術為平台的各式無限 Metaverse與從NFT到 Metaverse (二):Metaverse將帶來的新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