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破碎專注力!3款療癒App幫你進入心流,其中《專注森林》、《潮汐》來自新創團隊!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作者:蕭閔云,原文標題:如何拯救破碎注意力? 3款App讓精神「全集中」,助你重拾專注生活,責任編輯:吳佩臻、張庭銉
自新冠病毒(COVID-19)侵擾台灣以來,禁止內用、上班分流等防疫措施,大大地打亂我們的生活節奏,從2022年初這個時間點回頭看,大概沒幾人能說過去一年來一切順心、安穩。我尤其感受深刻的是,這段期間自己的專注力變得更分散、更碎片化。
儘管居家辦公大幅降低外在環境的影響,然而當關在家裡不出門,內部干擾卻增加了,使得精神總是無法集中,不由自主地想「趁著陽光正好,趕緊曬衣服」、「中午想煎個漢堡排,得先去趟市場買材料」、「家裡除塵紙沒了,快上網下單」⋯⋯這些瑣碎小事實際花費的時間加總起來,可能仍不及通勤時間長,但坐在家裡要進入工作心流,卻總是被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念頭給打斷,可以說是「生產力殺手」。
雖說我也很享受遠距工作的自在時光,但直到重返辦公室並迎接新的工作內容後,面臨了一波「轉換的陣痛」,也讓我重新檢視規畫調整自己的工作與日常。
為了把破碎的專注力給拼湊回來,我用了幾個月的時間,陸續嘗試不同的輔助工具,篩選出其中3款App進行長時間的實測與記錄,比起3C達人們對各種功能、介面的深度分析,這更像是結合個人經驗的一般使用者心得。
但如果你也覺得歷經三級警戒後,生活節奏破碎不堪,這或許能幫助你重拾專注力。
遠離生產力殺手,跟著小夥伴爬上山頂
首先,《專注旅人》是一款以視覺導向、結合登山主題的番茄鐘App,會注意到這款App,是來自UI/UX(使用者介面/體驗)設計師好友的推薦:「這款App已經紅遍台灣設計圈。」雖然說法是誇張了些,但綜觀軟體開發、美術設計與自由工作者等社群,的確發現引起不小的討論與關注。
《專注旅人》是出自台灣設計師陳冠宏與友人的業餘專案(Side Project),約用半年的時間開發上架,獲Apple Store編輯推薦,是2021年7月最佳App;不管是概念發想、動畫製作等等,每一步都經過縝密思考與研究,特別是UI設計,結合了疫情下的登山熱潮與營造大自然氛圍的插畫,用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作為登山小夥伴,一起開啟「全集中」模式,踏上專注的虛擬登山之旅。
《專注旅人》的使用流程非常單純,只要設定好時間,與接下來預計完成的工作項目,使用者按下開始鍵後,App會跳出邀請「深呼吸」的提示,待一個深呼吸結束,緊接著便開啟一連串「爬山→(休息→)路徑紀錄→爬山→登頂」的旅程。
或許有人會覺得流程與動畫有些單調,但其實作為一款生產力工具,視覺畫面與其絢麗吸睛,重點放在營造安穩氛圍,以及恰到好處的陪伴感,對我來說更是受用。
因為這樣的簡潔視覺,是那種手機擺在桌旁,人們可以感到舒心,隨時瞄到小夥伴在一步步前行也不至於分神,而是能安定地在工作上一點一滴地完成,恰恰瞄準了資訊爆炸的社會中,現代人對注意力集中的需求。
除了持續登山的專注模式外,工作過程如果要上廁所、倒水,或是被突如其來的狀況、臨時問題打斷當下作業,只要輕觸螢幕,畫面上的旅人就會坐下來烤烤火休息,使用者可以隨時切換狀態、處理外務,並在解決後,輕點螢幕繼續旅程。
每當走完設定的專注時間後,App會自動跑出里程紀錄,看著旅人小夥伴在山峰上歡呼,自己也小有成就感。除此之外最有用的,是幫助我了解每一項工作所需的專注時間,像是寫一篇文章,我平均需要一個半小時,寫一則社群貼文,則大概需要40分鐘。唯一小缺點就是,一直開著這款App,任何手機都可能會變得比較燙。
灌溉土地不分心,種出一片專注森林
另一款令我讚嘆不已的專注App,是早已紅極一時的《專注森林》,同樣是台灣團隊開發,視覺走向量風格的插圖路線,主打用專注力「種樹」,讓使用者打造自己的森林。雖然《專注森林》從2018年上架至今,但開發團隊時刻科技持續推出新功能,更在疫情期間限期發行「停課不停學特別版」,首次開放免費下載。
《專注森林》的功能介面也很簡單明瞭,打開App後可以選擇植物,種植在由一塊塊方格拼湊而成的土地上;並設定預計專注的時間,時間愈長、種出來的樹愈華麗,例如30分鐘你可以種出一棵普通的雪松,但專注兩小時,你會獲得一棵裝飾華麗的聖誕樹。
此外,每棵樹還可以貼上項目標籤,預設選項有工作、運動、社交等,也可以自己新增,量身打造自己的專注清單,方便記錄,更可以確實統計在各項目標上所花費的時間。使用流程大致以「設定時間→選擇項目標籤→專注種樹→領取金幣→金幣兌換」進行。
透過每一次專注所獲得的金幣獎勵,可兌換一棵在真實世界的「真樹」!時刻科技與國際種樹組織Trees for the Future合作,使用者只要花2500個金幣,就可以為地球多種下一棵樹木,讓人更有動力去使用這款App,彷彿專注精神不只為了效率,更為了守護地球。
《專注森林》還有一大賣點:內建「深度專注」選項,啟動後在設定的時間內,使用者必須全神貫注在目標上,因為一旦不留神滑了一下手機、離開了《專注森林》,你種植的樹就會枯萎而死,制約的力量更勝於《專注旅人》。
相對於《專注旅人》,《專注森林》功能非常齊全,適合想要每日規律使用的人,不過我的工作型態需要隨時回應訊息,實際上容易讓樹苗枯死,所以比起打造一座虛擬森林,我使用《專注森林》的動機更來自於在真實世界多種幾棵樹。
快速切換場景,專注、冥想、全集中呼吸
最後要介紹一款以聲音為主、輔助身心健康的App《潮汐》,結合專注、睡眠、呼吸與放鬆等4大應用模式,最初目的是幫助使用者減壓和管理睡眠。潮汐的開發團隊來自中國,緣起自創辦人郎啟旭個人經驗。郎啟旭曾經深受睡眠障礙與焦慮所擾,透過冥想來排遣都市工作與創業的壓力,於是興起了打造一款身心產品的念頭,《潮汐》就這樣誕生了。
點進《潮汐》,功能介面的風格乾淨俐落,在專注模式中,基本上以倒數計時的數字動畫為主,沒有暫停功能,只有長按結束按鈕提前終止專注時間。
流程大致以「設定時間→選擇專注標籤→選擇聲音場景→開始專注」方式進行,最大亮點在於可以挑選各種背景聲音場景,有山海、森林、沙漠、市場、圖書館等各種聲音,也提供不同風格的配樂,而我近期最愛用「巖雨」——下雨的山林,點綴幾聲鳥鳴,讓人很放鬆。
相較於前兩款App,潮汐的介面以真實影像為主,更著重在聲音的陪伴,雖然會幫使用者記錄每一次專注的時間,卻沒有特別設計獎勵機制,重點擺在幫助使用者掌握自己的身心狀態。
其實比起專注功能,近期時常睡不好的我,更常用潮汐的睡眠模式,設定好預計起床的時間後,可點選想要搭配的音樂或白噪音,並預設播放時間的長度,例如15分鐘後或是30分鐘後停止,還會記錄深度睡眠時間。
此外,《潮汐》可以設置自動錄音功能,讓使用者早上起床後,回顧自己昨晚的鼾聲、夢話等狀態,是滿有趣的體驗。不過也發現有幾次錄音,其實不是錄到人聲,而是錄到了窗外街上的交通噪音。
找回專注力與規律感,以穩定的步伐繼續前進
體驗過這3款App後,針對專注功能,個人偏好《專注旅人》,除了設計風格討喜外,各式介面非常人性化,都可以很直覺地操作,達到「不假思索」的流暢感,幫助我將支離破碎的專注時間給重組回來。
談起實際效果,確實提升了效率,但我更開心的是重新掌握注意力的踏實感。儘管工作負荷與挑戰度並沒有降低,但就像讓緊繃、躁動的靈魂平靜下來一般,以25分鐘為單位、每次專注一件事情,穩步前進的節奏,非常安心。

大學畢業後在新媒體領域闖蕩,將邁入第10年,而此時此刻正在聲音市場探險,擔任數位行銷的角色,目標是將聲音產品的魅力傳遞給更多人,同時摸索聲音產業永續成長的模式。對文字有無法放下的依戀,期許自己可以一直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