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 2012 年的 Tinder,幾乎已經成為「線上交友」的代名詞。不過,時至今日 8 年的發展時間,也讓這家交友巨頭萌生了不一樣的想法,不願只做交友媒合,而要進一步成為社交平台。
在針對亞太區媒體的說明會上,《數位時代》也獨家受邀,與 Tinder 執行長艾力・賽德曼(Elie Seidman)對談,進一步理解他口中所說的「Tinder 的第二浪潮」,以及在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後交友領域發生的變化。
三大驅動 Tinder 轉型的趨勢
「過去 8 年的時間,很多事情都改變了,包含我們自己。Tinder 從一家用洛杉磯思維看世界的公司,變成要用全球、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整個世界。」艾力・賽德曼說。
2012 年 Tinder 成立,標誌性的「左滑、右滑」很快地在全球刮起一陣旋風,截至目前已創造超過 3.4 億次下載,根據研調機構 App Annie 調查,Tinder 是非遊戲類 App 中收入最高的軟體,2019 年營收達 11.5 億美元(約新台幣345億元)。
截至今日發展8年的時間,也讓 Tinder 出現大策略方向上的質變。
轉變的原因,來自 Z 世代(泛指約 1995~2005 年出生的人)對於交友、社交、連結(connection)觀念上的典範轉移,而 Z 世代已是 Tinder 最主力的用戶群。
「Z世代的使用者跟上一代很不同,Z世代從小就非常習慣用訊息、視訊來交流,這些人開始登陸 Tinder。」艾力・賽德曼說,他也分享 Tinder 所觀察到的三大轉變趨勢。
趨勢一:現實與虛擬界限的模糊
「線上約會就是約會,就像是在疫情間開線上會議,我們不會強調要開一個『虛擬』會議,我們就只是在開會。」艾力・賽德曼說,「虛擬、數位跟真實已經變成同一件事情。」
同樣的,約會也不再有實體約會跟線上約會明確分別,對年輕世代來說,約會就是約會。艾力・賽德曼強調:「並不是說實體世界會被取代,只是線下與線上不再像以前這麼不同。」
趨勢二:透過視訊,也能產生連結
對於Z世代、玩家(Gamer)來說,從小就非常習慣開視訊,用視訊就能產生連結對他們來說是正常不過的事,「但對我們很多人來說,也許是在疫情中我們才理解這些事情。」
趨勢三:社交(socializing)也能在線上發生
過去的 Tinder 使用者習慣「先滑」再「到實體世界進一步互動社交」。但社交現在透過線上的方式也能完成,像是《動物森友會》、《要塞英雄》都是很好的例子,在線上就能 hang out(一起打發時間)已經不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綜合上述的三大趨勢,艾力・賽德曼分享 Tinder 的「第二浪潮」,「過去 Tinder 是聚集一群想認識新朋友的社群。現在,大家來到 Tinder,不只能認識新朋友,還能真正的連結、社交,甚至在線上 hang out。」
不再只是交友App,Tinder要成為社交平台
透過艾力・賽德曼的所述,也不難理解 Tinder 未來將不再只是一個交友 App,目標是成為一個社交平台,這個概念艾力・賽德曼也不斷重複:「從交友到社交(From Swiping to Socializing)」。
而 Tinder 一系列的功能改變也都是朝這個方向前進,最重要的就是「一對一視訊功能」,儘管沒有明確的推出時間,但已經是 Tinder 確定會在未來新增的功能。有了視訊,就能在 Tinder 上達成「更深度」的社交。
以及「照片驗證」的功能,透過自拍照與 Tinder 的臉部辨識技術,就能獲得身份證明的藍勾勾,同樣也是為了加強社交性,畢竟要進行更深度的社交,能確保對方是照片上的人就變得至關重要。
還有 Tinder 於 2019 年推出的互動式影集《Swipe Night》,讓使用者以左右滑動的方式,在一系列兩難問題中做出選擇,每個選擇結果都將影響劇情走向。Tinder會為用戶推薦與他做出相似選擇的人,作為新的配對機制。
在未來可以期待更多如《Swipe Night》在 Tinder 上能做的事情,真正達成可以在 Tinder 上 hang out。
當 Tinder 不再單純
過去 Tinder 靠著單純的交友媒合,販售 VIP 解鎖更多的功能,就能創下 10 億美元以上的營收,在未來開啟更多的功能,甚至真的成為社交平台,會發生什麼事情?
第一最直覺的即是使用者留存時間的延長,Tinder 將成為 Netflix、《要塞英雄》、TikTok 等人的競爭對手,必須競逐使用者一天內有限的注意力與時間。但只要能拉高留存時間,便有機會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向使用者索取更多不同的費用,或是廣告費用。
第二則是將有更多功能釋出,要達成真正在 Tinder 上社交,必須有更多的事情可做,Tinder 也會有更多的功能讓使用者能「黏」在上面,娛樂化的功能發展在所難免。
第三,簡單、直覺一直是 Tinder 的優勢,變成社交平台將會讓核心變得更加複雜,很難說是好事還是壞事,Facebook、Instagram 的功能也都越變越多,但也抓到越來越多的使用者,但偏離「左滑、右滑」之外,Tinder 的複雜化可能會趕跑一些原有使用者。
第四,Tinder 匿名性與走向社交間的矛盾。Tinder 畢竟屬於可以匿名使用的 App,但社交伴隨著大量的自我揭露與更深度的互相理解,習慣匿名使用、低調不揭露自我的 Tinder 的使用者,對於社交化不一定買單。
但不管如何,走向社交平台已經是 Tinder 必然的策略方向,可以期待的是脫離「左滑、右滑」,不再單純的 Tinder,到底會變成什麼樣的存在?
責任編輯:陳映璇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作者:陳君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