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創業小聚#128】預防勝於治療!康立安智能共同創辦人王亮凱:醫療數位化後開啟與保險業者的合作契機

feature picture
Conzian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創業小聚第 128 場邀請到康立安智能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亮凱,與我們分享康立安如何實現「智慧居家復健」,減少醫療人員、病患和照顧者的負擔;同時也邀請到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陳彥諭,一同討論數位醫療的未來。

創業小聚#128.png
康立安智能共同創辦人王亮凱、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陳彥諭,一同從康立安的成果,勾勒出能滿足不同健康需求的數位醫療大未來。 Meet

居家復健沒人監督易鬆懈,康立安智能把復健師帶到你家去

「等了半小時,進去診間卻只有五分鐘」是許多人看醫生都有過的經驗。在台灣全民健保制度下,較便宜的醫藥費、極高的醫療可近性,導致醫生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聆聽、診斷、治療等步驟,「沒有多少時間可以和病患進行術後講解,」王亮凱說道,許多術後保健知識僅能透過紙本及口頭傳遞,使得骨科傷患常因無法長時間落實復健,提高了傷處的復發機率。

對此王亮凱認為:「遠距數位醫療將會是一個解方。」但目前大多數的醫療領域創業集中於治療前的檢測以及治療中的需求,關於術後復健及護理的團隊仍在少數。王亮凱發現遠距醫療有三大常見問題:
1. 不確定復健動作是否正確。
2. 不確定是否有效果。
3. 沒⼈督促容易鬆懈。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康立安智能將外掛式感應器裝設於復健輔具上,搭配App與感測技術,提醒與確保病患的復健動作是否正確,並在動作結束後給予評分。App共收錄 300 多種不同動作,患者可依自身狀況,制定客製化的運動處方,在居家也能自主完成術後復健。

康立安智能產品 KNEESUP Care.jpg
康立安智能產品 KNEESUP Care 針對膝關節術後、韌帶重建以及下肢受傷的患者,提供完善的居家復健方案。 Conzian

「早期臨床評估需要復健師在現場審視患者的動作,並且在紙上紀錄,但這個數據很難傳給其他搭配治療的的醫師、營養師或者護理人員,也很難進行多次的比較。」王亮凱表示,康立安的術後解決方案,利用 iOT、3D 身形掃描技術,在患者進行復健時,系統會⾃動判斷病患的訓練狀況、蒐集運動數據報告,並同步上傳至醫療團隊的管理平台,供醫生督促病患復健進度、調整計畫。

Conzian 智慧復健解決方案.jpg
康立安進行數位化紀錄:捨棄紙本記錄術,提升效率,數位化管理評估。 Conzian

「整套復建計畫會不會很貴?」這是不少觀眾關心的問題,王亮凱回應,康立安的定價策略主要瞄準既有的進口輔具價格:「你可以負擔得起一個輔具,那就可以負擔我們的計畫。」

現代醫學觀念從「治療」轉移到「預防」,保險公司或政府誰能來買單?

目前康立案的術後計畫主要是有需要的人自掏腰包購買,對此陳彥諭建議,未來可考慮與保險公司或政府合作,交由他們負擔費用,「以美國來講數位醫療投資今年上半年達到 140 億美元,如果康立安可以將療效驗證出來,或許可以讓政府與保險公司開始思考怎麼給付。」

他們之所以願意買單,是我們的醫療觀念從治療轉換到了預防。」陳彥諭強調,對保險公司來說,術後復健狀況不佳甚至未配合復健所導致復發率很大,醫療體系通常又將為此付出一筆極大的成本。

線上也有觀眾提問,康立安產品是否能應用到其他場景當中?王亮凱表示,目前正積極和運動防護員討論合作,希望能推廣到運動員的訓練場域中,日常的關節保養皆可適用。不過,「我們現在比較擔心一個點,人願不願意長時間去做復健,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因此,若用戶缺乏強烈健身動機,可能推廣會較為困難。

Resistance band exercise at home. Woman doing pila
shutterstock

數位醫療創業為何這麼難?王亮凱:你得先說醫生聽得懂的話!

據王亮凱統計,康立安用戶復健總時數至今累積超過 62 萬分鐘(約等於 1 萬小時),其中最長復健天數為 1 年又 3 個月。目前與 20 幾家醫院、50 幾位醫生合作,「疫情趨緩會再跟海外的醫療單位談合作。」

談及數位醫療團隊的創業困難之處,王亮凱指出:「醫生是非常忙碌的行業,他們可能沒那麼多時間去聽懂,你的技術可以對應到他工作的哪個環節,」因此他建議,創業團隊需要善用「醫療語言」,讓醫生可以快速了解該技術能夠解決哪方面痛點

此外,「醫生的知識很罕見,你的研發能力必須加上足夠的產業 Know-How,並搭配全球通路,才有可能成功。」王亮凱提及,不同的醫院、診所、科別(骨科、復健科等)都有屬於自己的經銷團隊,所以除了與醫生、醫院保持良好關係外,也須掌握通路端的運作方式。

shutterstock_759316291_doctor.jpg
Rostislav_Sedlacek via shutterstock

針對數位醫療創業的前景,陳彥諭則談及台灣健保的珍貴之處,「世界很少有地方握有將近 26 年數位化的病患醫療資料庫,以長時間來看,是非常好發展的項目。」王亮凱進一步說明,智慧醫療若能蒐集病患跨科別、歷年的就診數據,「醫生就可以縮短前期對病患過往病史的判斷,直接針對新的病症對症下藥。」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李宜恬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李宜恬

「你必須要參與,最壞的年代才有可能變成最好的年代。」就讀政大新聞系,是個愛說話、喜歡胡思亂想的少女!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