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Meet大南方】裝上AI大腦與數位神經!新創怎麼破解半導體「知識+數據」雙重斷鏈?

【Meet大南方】裝上AI大腦與數位神經!新創怎麼破解半導體「知識+數據」雙重斷鏈?
賴冠伶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隨著全球供應鏈重組,高雄已成為半導體與數位創新的新戰略核心。從台積電先進製程落地,到各大雲端運算中心與智慧應用產業群聚,一條完整的IC產業鏈正迅速成形,為南台灣的創業生態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動能與急迫性。

作為本次大會的知識核心,8月22日舉辦的「亞灣AI半導體經濟論壇」深度剖析「半導體 x AI應用 x 傳產轉型」的產業脈動,提供一條從核心技術到全球市場的完整路徑圖。其中,新創優智能(以下稱GoEdge.ai)與智慧貼紙從兩個截然不同卻又至關重要的角度,揭示了智慧製造升級背後最真實的兩大挑戰:「知識的斷鏈」與「數據的斷鏈」。

當「留不住人」成為常態,GoEdge.ai如何截斷人才流失的知識斷層?

「人才荒一直都是最大的問題。」GoEdge.ai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建志在開場時不先談技術,而是先談人才。「但這件事情,其實不是只有找不到人,最大的問題可能是『留不住人』。」

在晶圓製造端辛苦培養、積累了寶貴製程經驗的工程師,不斷地流向更上游的IC設計端,每一次的人才出走,都伴隨著企業核心知識資產的無形流失。這種「人才食物鏈」不僅造成了高昂的招募與訓練成本,更讓資深員工的寶貴經驗難以傳承,成為管理者心中難以言說的痛。

2025亞灣新創大南方
GoEdge.ai將散落在不同來源、不同格式的數據,整合成一個統一的模型,並讓這個模型能夠像人類一樣,持續學習新的製程與經驗 賴冠伶攝影

這也是GoEdge.ai決定從問題根源下手的原因。

透過AI,GoEdge.ai將散落在不同來源、不同格式的數據,整合成一個統一的模型,並讓這個模型能夠像人類一樣,持續學習新的製程與經驗。

同時,GoEdge.ai更藉由兩大核心演算法,將老師傅的經驗數位化:一是「多變因資料分析與邊緣AI推論引擎」,二是「多目標優化跟參數調校平台」。前者如同資深工程師的「眼睛」與「大腦」,負責從複雜的數據現象中,快速判斷出異常的根本原因;後者則如同他的「雙手」,在知道問題後,能快速給出最佳的參數調整方案。

透過自動化,GoEdge.ai可以在研發端和製成現場等不同應用場景提供幫助。

「在半導體RD端的應用上,RD工程師過去做的工作,多半在所謂的『試錯』,這段過程就花掉他們60%到80%的時間。」陳建志指出,為了在無數個參數組合中找到最優解,沒經驗的工程師可能要比有經驗的人多花上一倍的時間。

2025亞灣新創大南方GoEdge.ai
GoEdge.ai的AI系統透過學習大量數據,輔以資深工程師的判斷經驗,煉就了分辨真實訊號與雜訊的能力。 賴冠伶攝影

GoEdge.ai藉由演算法迭代修正參數組與參數值,讓工程師在下班前設定好目標,AI就能在夜間的8到10小時內,利用平行化運算,自動進行大量的模擬與迭代。隔天上班時,一個趨近最佳解的參數建議就已出爐,且成功率達到9成。

「以目前為止的實績,我們在一個為期10個月的專案中,成功為他們的工程師團隊節省研發時間。」陳建志強調,這意味著AI不僅是輔助,更是研發效率的倍增器。

如果說研發端考驗的是速度,那麼智慧製造現場考驗的就是深度。要如何將難以言傳的直覺轉譯為可執行的程式碼?GoEdge.ai的AI系統透過學習大量數據,輔以資深工程師的判斷經驗,煉就了分辨真實訊號與雜訊的能力。當系統面對潛在的製程缺陷時,它能精準判斷這是一個需要立即處理的警報,還是可以忽略的系統誤報。

「AI會採取實際行動,避免讓工程師疲於應付大量誤報。」在實際案例中,這套系統不僅成功幫助客戶大幅降低設備誤報率,更重要的是,它讓助理工程師也能透過AI的診斷建議,快速上手。

裝不上去的感測器,失聰的產線:智慧貼紙用衰減率,讓AIoT像看懂紅綠燈一樣簡單

然而,即便有了全世界最強的AI大腦,若沒有精準的數據輸入,一切都是空談。智慧貼紙創辦人暨執行長張焜傑,則分享了另一個更為根本的挑戰。

「我一開始是做醫療的,專門研究帕金森氏症的手部顫抖。」張焜傑說,2020年疫情讓他無法進入醫院,研究之路中斷卻在絕境中轉念:「幫病人把脈很難,那幫『機器』把脈,應該簡單一百倍吧?」

智慧貼紙
智慧貼紙 賴冠伶攝影

「工廠最大的挑戰,叫做設備的妥善率下降。」張焜傑的背景,讓他能同時理解醫療的精密與工廠的務實。他指出,儘管所有人都知道AIoT能做到設備的預知保養,但直到2024年,全球仍有超過90%的工作站尚未導入相關技術。原因只有兩個:缺乏數據與AI太貴。

「現在的工業感測器跟手機一樣大,只能裝在馬達上。但馬達是整台機器裡最晚壞掉的東西。」張焜傑強調,真正先出問題的通常是軸承、齒輪箱、泵浦這些更精細的部件,但感測器太大、太貴、太難安裝,根本無法觸及這些關鍵部位。沒有數據,一切的AI分析都是空談。再者,導入AI的門檻更高,只要製程一改,一切就要重來。

智慧貼紙創辦人張焜傑
智慧貼紙開發出一款僅3x3公分、輕薄短小的貼片式感測器,安裝只需不到10秒。 賴冠伶攝影

這個巨大的鴻溝,正是智慧貼紙切入的破口。他們開發出一款僅3x3公分、輕薄短小的貼片式感測器,安裝只需不到10秒,貼在工具機任何部位的表面,它就能自動收集生產過程中的震動、溫度、濕度變化,並透過無線方式傳送到邊緣運算裝置。

「如果我今天告訴你它的震動長什麼樣子,沒有人看得懂。」張焜傑深知,原始的震動頻譜圖對產線工程師來說如同天書。於是,他將過去在帕金森氏症研究中的分析心法,獨創成一個極其簡單的指標——衰減率。

「不管震動變大還是變小,只要它的震動模式扭曲了,對我們系統來講,就叫做『變差』。」張焜傑說,智慧貼紙的演算法,正是在邊緣端即時計算這個變差的程度,並將其量化為衰減率。這個數字只有一個規則:越大,代表老化越快、狀況越差,從而將複雜的AI分析,簡化到現場作業員只需看得懂大跟小就能判斷異常,就能立刻知道哪台機台需要優先關注。

在與日月光合作的遠端盲測中,張焜傑僅憑衰減率數據,就精準找出了晶片破裂率異常的機台,不僅贏得第一筆訂單,更驗證了衰減率的高低,與晶圓切割的破裂程度有著高度正相關,可以透過即時的衰減率數據,虛擬推論每一刀的切割品質。

智慧工廠的本質,在於擁有記憶與感知的能力。GoEdge.ai賦予了工廠得以傳承的記憶,讓寶貴的專家知識不再流失;智慧貼紙則為工廠裝上了無處不在的感知,讓微小的異常無所遁形。當這兩大斷鏈被重新連結,南台灣的半導體與傳產轉型之路,也因此找到了最堅實的立足點,也是台灣製造業邁向下一世代的關鍵方程式。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賴冠伶 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賴冠伶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