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誰說 IG 只能放一個連結?創作者、電商必備工具 Linktree 整合社群網址,獲資 4500 萬!

誰說 IG 只能放一個連結?創作者、電商必備工具 Linktree 整合社群網址,獲資 4500 萬!
Linktree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創業小聚想要讓你知道:
1. 疫情之下,社群是人們互動的主要平台,但就商家與企業端的角度來說,如何串連這些平台發揮綜效成一個問題
2. 新創 Linktree 提供了整合網址社群的服務,過去只針對 IG 使用,現在則更多元化,吸引到不少名投資人加碼
3. 除了串連各社群平台,社群與FinTech的結合似乎正在發生:在社群平台上消費成了趨勢,台灣有跟上嗎?

如果你常滑 IG,應該看過「Link in Bio」(連結在主頁)的用詞吧!

社群軟體 Instagram(簡稱 IG)無法讓用戶在貼文中附上網址,且個人主頁上只能放一個 URL 連結,讓許多擁有不同社群平台如 Facebook、Twitter、YouTube Channel 的用戶大傷腦筋;想放上自己官網連結、新品折扣的電商也頓時斷送許多銷售機會。

有鑑於此,澳洲新創 Linktree 提供一站式整合服務,用一個頁面打包用戶的所有網站,無論是不同社群軟體、上架平台、檔期促銷,都能一目了然

Linktree 於 3 月 26 日宣布完成 B 輪募資,共籌得 4500 萬美金挹注,而此次募資的金額將主用於擴編團隊與產品開發。這次投資人各個來頭不小,領投者為 Index Ventures(也投資了群眾募資平台 Patreon 與社群聊天軟體 Discord)與 Coatue(TikTok 投資者),其他包含前 LinkedIn 執行長 Jeff Weiner、 前 Slack 首席產品官 April Underwood、前 Bumble 執行長 Michelle Kennedy 及 Afterpay 共同創辦人 Nick Molnar 都參與此次募資,創投 AirTree Ventures 與 Insight Partners 繼 A 輪後持續投入資金,五個月前的 A 輪募資額為 1070 萬美元。

Linktree 目前擁有 1200 萬名用戶,三分之一的用戶數來自於近三個月,這可說是受惠於疫情,因為在家工作與遠距教學讓人們花更多時間在社群軟體與網路購物上。

一站式整合社群,成為新銷售管道

Linktree 成立於 2016 年的澳洲墨爾本,原先成立動機是為了解決 IG 只能放一個連結的使用困難,如今卻成了許多品牌、音樂人、作家、創作者、電商的線上整合平台。現在,無需透過搜尋引擎或單一入口網站,用戶便能依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讓網路上所有人快速方便的看到、連結到用戶想導引去的地方。舉例來說,美國藝人 Selena Gomez 便透過 Linktree 的頁面,快速讓人們連結到她最新的單曲、個人美妝品牌、聯名衣著官網及關注的募款活動等,其他如 Dua Lipa、Jonathan Van Ness、Jamie Oliver 等大咖藝人都是 LinkTree 用戶。LinkTree 像是一張線上綜合識別證,已成了許多人表現身份樣貌的整合平台。

「身份一直是在網路世界中重要卻隱微的特徵。Linktree 為透過連結管理網路身份的任何人,建立了一個簡單的平台。過去用戶們透過 Link in Bio 證明了 Linktree 的實用性,現在我們正看見其他使用方式與創意正精彩地擴展。Linktree 平台既簡單又強大,可謂是長久問題的現代解方。」領投的 Coatue 主席 Dan Rose 說道。

截圖 2021-04-05 下午11.27.19.png
Linktree

社群與 Fintech 結合將越常見?

除了 Linktree,其他新創如 Streamlabs、 Beacons 等也紛紛跟進投入 Link in Bio 的市場。舉例來說, Streamlabs 推出的產品 Willow 為一個手機架設網路軟體,除了跟 Beacons 一樣能添加捐款、購物、付費下載等連結外,甚至能在登錄網頁直接整合入「給小費」的功能。無論是 Streamlabs 或是 Beacons,功能都比 Linktree 更多元,並不約而同朝「變現」的方向前進

其實不僅是網頁一站式解決方案,社群與 Fintech 的結合在各種應用領域都日益普遍。從文章打賞、直播抖內(donate)平台到 eToroRobinhoodPublic.com 等線上券商 App 都是如此,社群與變現的重要性日益彰顯,兩者更可能是相輔相成的存在 —— 因為用戶間可能產生有意義的連結,及在共同目標下加值(value-adding)的對話,無論是團購商品、團報課程或是一起透過跟單賺錢,這也讓用戶對服務或產品更有參與感,甚至更進一步推廣、升級服務,達到用戶與開發者的雙贏局面。

參考資料

TechCrunchTechCrunchTechCrunchTechCrunchSend BirdBusiness WireForbes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吳宜文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吳宜文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