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在散戶利用社群平台集體軋空對沖基金的「GameStop事件」後,網路券商 Robinhood 聲名大噪,許多投資人也開始加碼對網路券商進行投資。
二月初,Robinhood 宣布獲資約 34 億美金,投資方包含 Ribbit Capital、Andreessen Horowitz、Sequoia、Index Ventures、NEA 等知名創投公司。另一家標榜零手續費的交易平台 Public.com 也同樣有大筆熱錢湧入,成為 Robinhood 的勁敵:紐約起家的 Public.com 新創於 2 月 17 宣布成功於 D 輪募資 2.2 億美金,投資者包含 Tiger Global Management、Accel Partners 及威爾史密斯成立的 Dreamers VC,Public.com 希望將這筆基金用來擴充平台服務,例如增加虛擬貨幣交易、盤前及盤後交易、經常性投資功能等。目前公司估值來到 12 億美元,總募資額約為 3.1 億美金,並擁有超過 100 萬平台用戶。
結合投資與社交:讓公開市場更平易近人
「你一開始是如何踏入這個領域的呢?」Public.com 的創辦人兼 CEO Jannick Malling 在接受外媒 natfluence 時被問到。
Jannick Malling 為丹麥人,由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畢業,他初至美國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儘管美國的股市過去百年內約以年增率 10% 的幅度增長,許多他的年輕同輩們並沒有投入股市的經驗。他認為不投資的人常視公開市場為駭人的、遙不可及的地方,也因此近乎 85% 的股市掌握在 10% 的人手上。
「那如果這些所謂的『障礙』可以被科技消除呢?」他從這個問題出發,希望藉由科技鬆綁看似高不可攀的公開市場,讓多數人都能參與投資。
「我的抱負是讓公開市場更平易近人,並打造一個能『民主化』經濟富裕的事業,特別是對新一代投資人」他說道。有鑑於此,鎖定年輕族群的社交投資券商 App Public.com 於 2019 年誕生了。
Public.com 與 Robinhood 同為線上券商,同樣標榜無手續費、無佣金及無最低開戶金額,能線上購買股票及 ETF 也能進行零星股交易,然而最大的不同點在於 Public.com 更「社交導向」,因此成為 Public.com 與其他交易平台獨樹一格的亮點。
Public.com 並不是設計給專業投資人的平台,事實上,用戶連要在 Public.com 上玩股票當沖都無法。這是一款能讓你跟朋友聊天、追蹤興趣主題、學習投資策略或觀摩別人投資的 App。除此之外,Public.com 也積極創造用戶與其他投資者合作、連結、討論的機會,可說是完全呼應當初 Jannick Malling 想為年輕投資人消除投資障礙的初衷,讓投資變得更親民、有趣。
改變獲利模式:用戶可以在 App 上給小費!
另一項 Public.com 與 Robinhood 的差別來自於公司的近日聲明:Public.com 於 2 月 1 日宣布將訂單流付款(PFOF,Payment for Order Flow)踢出原本的盈利模式。所謂訂單流付款簡單來說可視為「拿回扣」,照理來說,券商應該把集結的用戶訂單發到價格最好的地方進行交易(可能是交易所或其他第三方造市商),但券商為了營利,卻可能下單給回扣最多的造市商,間接犧牲平台用戶權益。Payment for Order Flow 是否合情合理,大家多半各持己見,尚無定論。
Public.com 宣稱 Payment for Order Flow會讓券商目標與顧客利益不一致,因此決定終止這項獲利模式,它發起了新的功能:「選擇性給小費」來填補這塊收入。
「我們相信選擇性給小費是最能具鼓勵性、最透明的盈利方式之一,這項決定掌握在我們的用戶手上,也讓我們朝使命 —— 為所有人敞開公開市場的大門 —— 更近一步」公司網頁聲明道。
參考資料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