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軟銀(Softbank)主導的願景基金(Vision Fund)在過去一個月,花費數十億美元進行投資並購買相關領域的科技股買進買權(buy call),帶動市場交易量的成長,成為近來美國科技股持續飆漲的原因之一,而稱為「那斯達克巨鯨」;由於以軟銀的資本應該是以長線投資策略為主,但近來卻以短線操作的投資模式來獲利,引發市場討論。
延伸閱讀:空前絕後的軟銀願景基金,死於錢多?
《金融時報》報導表示,軟銀在過去1個月以來透過旗下願景基金,大量買進總值超過40億美元的美國科技股買進買權(buy call),計畫在此波美股走勢上漲期間帶動股票成交量,並且在後續交易大賺一筆,軟銀此波購買的科技股包括亞馬遜、微軟、Netflix、蘋果,以及Tesla等。
此次傳出收購大量美國科技股的買進買權,軟銀預期藉由此類投資無需繳納任何履約保證金,最多僅會損失一開始繳納的權利金,卻可能因為股價大漲而使投資獲利增加,因此被視為低風險、低成本,並且有機會帶進高獲利的以小博大投資模式。
不過,市場看法則對軟銀這樣的作法感到不解,依照金融服務機構Bleakley Advisory Group投資長彼得·博克瓦爾(Peter Boockvar)認為,Softbank應該是以眼光放遠投資的公司,理應不會選擇此類短線操作的投資模式。
同時,市場也認為軟銀近來炒短線的做法猶如危險賭注,雖然收購大量買進買權可讓大型科技股及整體美股走勢變得更加活躍,同時也迫使競爭對手必須買進更多股票避險,但卻會讓恐慌指數 (VIX)連帶提高,意味一旦股市行情突然被拉回原本應有價位,將造成泡沫化漲幅股價頓時崩盤。
近年針對WeWorks在內投資,軟銀一直出現投資失利情況,因此軟銀傳出資金空缺情況,目前除了重整內部資金與投資方向,軟銀甚至計畫加快讓之前斥資收購的晶片設計公司Arm重新獨立上市或出售給其他業者,藉此填回大量資金填補短缺部分。軟銀方面並未針對《金融時報》報導作任何回應。
責任編輯:蕭閔云
資料來源:Financial Times、CNBC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作者:Dylan Y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