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商業模式」創新需要哪些要素?了解顧客需求與改變,打破既有市場規則

天下雜誌出版/Thales S. Teixeira 2020-07-10
「商業模式」創新需要哪些要素?了解顧客需求與改變,打破既有市場規則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本文整理、摘錄自《解構顧客價值鏈:拆解消費者決策流程發現商機切入點,用需求驅動設計新商業模式》,天下雜誌出版

長期以來,航空業一直是個糟糕的行業,他們得到政府大量補助、被國家壟斷、受到政府監管的拘束,著重於新技術的採用以及更廣的地理航線而非賺取利潤。在 70 年代、80 年代與 90 年代初期,美國與歐洲航空公司撤銷管制,擴大了競爭並引發價格戰,第一個被取消的就是免費的酒與精緻的餐點。

在這紛亂的情勢下,一家航空公司很快找出獲利之道。1988年,一位名為歐里爾(Michael O'Leary)的會計師加入處境艱難的愛爾蘭瑞安航空(Ryanair),協助它扭轉情勢。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是一家美國低價的航空公司,鎖定提供短程與點對點航班,受到西南航空的啟發,歐里爾提出了一個新策略。他將在全歐洲提供廉價航班,一舉擺脫上世紀中葉空中旅行的額外服務。在他眼中,「空中運輸只不過是一項美化的公車服務。你搭上車只想以最少的延誤、最低廉的方式,儘快到達目的地。」為了讓機票便宜,跟公車或火車票價不分上下,瑞安航空刪除了所有非必要的成本,然後對傳統航空公司打包在機票價格內的許多服務收取額外費用。

瑞安航空的成功關鍵:打造創新的商業模式

在 20 世紀末至 21 世紀,瑞安航空因為低價與少到幾乎沒有的服務,在消費者間聲名狼藉。就如西南航空,瑞安航空往往也是飛到便宜的小型機場,其中許多遠離主要的目的地。服務瑞安航空「巴黎迪士尼」目的地的機場實際上是在漢斯市,搭公車到巴黎還要兩小時。

瑞安航空的飛機沒有窗簾,椅子無法後仰,座椅沒有置物口袋,甚至連嘔吐袋也沒有。在航程中暈機的乘客,必須像公車的乘客一樣自行處理。航空公司也不提供指定座位。先登機的乘客可以選走道或靠窗的座位,其他人則必須擠進那些不舒服的中間座位。再也沒有免費的飲料與餐點。如果你想要一份普通的飛機食物,必須花錢購買。不過另一方面,它的票價便宜的驚人-在許多情況中,國際航班只要幾歐元。

當公司收費這麼低,它要如何賺錢?這就是瑞安航空個案有趣的地方。瑞安航空不是從銷售飛機座位與壓低開銷獲利,而是從收取雜費中賺錢。從乘客訂下機票的那一刻起,航空公司就提供額外服務,收取他們難以避免或抗拒的費用。瑞安航空會為購買機票收取信用卡與借記卡費用,為登機收取機場費,為託運行李收取行李費,顯然還有為像是優先登機等「奢侈服務」收費。

瑞安航空還扮演旅行社角色,銷售機場停車券、機場貴賓室使用券、公車與火車轉乘券、租車券、旅館預定券、主題公園門票、遊覽與活動票券。它銷售金融服務,為乘客兌換外幣,銷售旅遊行程、住房,甚至人壽保險。在飛機上,它提供串流的電影與電視節目,網路賓果遊戲,以及戲劇、音樂會,與體育活動的門票。乘客也可以購買手錶、藍芽耳機、袖珍燈等。

這些附帶的收入看起來微不足道,但累積起來相當可觀。2016 年瑞安航空跟許多航空公司一樣,在運輸業務上虧本。然而由於它高利潤的交叉銷售業務,據報獲得 15.6 億美元的營業利潤。幾十年來,美國數十家與歐洲數百家航空公司不是破產就是被收購,瑞安航空卻成功克服這些困難,安然無恙。就如搭乘大多數其他航空公司,顧客抱怨他們搭瑞安航空的體驗,但仍蜂擁來到這家公司尋找廉價機票。他們的忠誠讓瑞安航空成為歐洲最熱門、也最賺錢的航空公司。

瑞安航空非凡的成功,提醒我們一個關於消費市場重要且違反直覺的事實。許多商業人士假定,是創新產品與服務以及背後的先進科技,決定了最終的市占率。他們認為,如果你想在數位年代顛覆一個市場,就要掌握別人沒有的最新技術,並且用它開發創新的產品與服務。基於這些信念,公司投資數十億美元在研發上,來確保獲得獨門技術的專利。

然而,技術可能不是數位時代高階主管所設想的偉大解決方案。我對於 1995 年後新創的數位技術公司的專利及收入進行統計分析,這些公司包括 Google、Amazon、Facebook、Yahoo、Salesforce.com、eBay、LinkedIn、Zynga、PayPal 以及其他 11 家企業。我想知道,累積專利是否真如一般人假設那樣,讓這些新創公司增加收入,或是剛好相反:因為營收累積現金,讓科技公司得以投資專利,以保護他們的收入。我發現,專利取得的數量是營收的結果而非原因。這項發現在我分析的 20 家公司裡,有 18 家都成立。

雖然我的定量分析並未包括瑞安航空,值得注意的是這家航空公司在沒有獨特技術與創新產品的情況下,就成為具顛覆性的強大企業。它的飛機與訂位系統與其他航空公司差不多,它的產品就顧客體驗而言更是遜色得多。

所以瑞安航空究竟是如何以次級產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取得勝利?原因在於,公司擁有競爭者所欠缺的:創新的商業模式。雖然瑞安航空一開始賺錢方式和其他航空公司差不多,後來就拋棄了銷售高價機票給旅行乘客的標準模式,然後在減去成本後獲得回報。它的新商業模式-先把飛機填滿,再在天上扮演壟斷零售商的角色,在當時幾乎是所向無敵。

airplane_shutterstock_186964970.jpg
瑞安航空打造新的商業模式,再在天上扮演壟斷零售商的角色,在當時幾乎是所向無敵。 shutterstock

「顛覆者」正在改變遊戲規則

在 20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許多產業的商業模式創新發展緩慢,花了數十年的時間重塑。然而,在數位經濟下,這類的創新出現得更為快速,往往短短幾年就成為深刻的顛覆性力量,把贏家與輸家,存活者與消亡者區分開來。此外,過去幾十年出現了三次商業模式創新的明顯浪潮,這現象對企業產生巨大影響。

後進者常常讓現行企業措手不及,因為企業往往沒有發現商業模式創新,其實是顛覆模式的一部分。如果能及早看到數位商業模式的創新浪潮,你就能遙遙領先。你可以預測新創企業加入這個浪潮的可能性有多大,你可以事先做出適當的回應。對於亟欲了解甚至精通自己產業數位顛覆現象的高階主管而言,「發現浪潮」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技能。

在研究商業模式創新對顛覆數位市場扮演的角色時,讓我們先定義我們的術語。雖然選擇商業模式是所有商業人士所做最重要的決定之一,高階主管並不總是思考商業模式究竟是什麼,或有什麼作用。像我這樣的學者會提出多重且常常互相矛盾的定義,往往讓思考的任務變得更困難。為實現我們的目的,以下是一個簡單的定義,這定義同時適用於擁有既定模式的大型企業,以及正在實驗與改進自己模式的小型新創事業。

商業模式:為顧客提供了哪些價值

商業模式指的是公司如何(以及為誰)創造價值,與它如何(並從誰的身上)獲取價值。我提出的定義並非我自創,它與其他撰寫這類主題的多數作者提出的定義一致。奧弗爾(Allan Afuah)的著作《商業模式創新》(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特別選擇了這個定義。

就上述定義,商業模式指的是企業在理論上如何運作。雖然企業的細節如名字、地點、員工人數、財務狀況等不同,模式可以讓我們跳脫個別項目,來識別企業間概念上的相似性與差異性,不論它們是否恰好在同一產業經營事業。

同樣的,模式讓我們可以畫出商業概念隨時間演進的圖表。以超市為例,傳統上,這些企業能藉由提供一站式購物為購物者創造價值,並且把自己與較小的菜市場與商店區隔開來,這模式讓顧客能在單一地點購買多項商品,無需奔走多個店家。同時間,超市從種植者與食品製造商那邊購買農產品與包裝好的商品,然後加價銷售給購物者,從而創造了價值。

就個別商品來看,超市的加價往往比同個區域、銷售類似商品的小店家要低。然而,由於大多數人造訪該店都會購買多項商品,這些加價能對超市老闆帶來可觀的利潤。

商業模式的要素
商業模式的要素。 天下雜誌出版提供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