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為期中考核煩惱?管理大師杜拉克:為公司與員工制定「合理的成長政策」

本文整理、摘錄自《經營者的責任:管理大師杜拉克最重要的經典III 帶你掌握管理的挑戰》,天下雜誌出版
1960 年代成長狂熱的失敗,證明管理階層宣稱「我們要成長」是不夠的。管理階層需要「合理的成長政策」與目標,目標應根據更堅實的基礎,而非根據成長欲望或成長承諾。管理階層必須審慎思考,公司所需「最低限度」的成長為何。亦即,若未達某個限度的成長,公司將喪失優勢、失去活力、業績也做不出來,甚至失去生存能力。
一家公司必須在市場找到一個可以讓它生存的立足點,否則很快就會變成邊際企業,過不久將變成規模不當的公司。不論國內或國外,如果市場擴充,公司就必須隨著市場的發展而成長,以維持它的生存力。因此,有時公司會需要非常高的最低限度成長。
合理的成長策略與目標
以 1950 及 1960 年代的藥品市場或電腦市場為例,當整個市場迅速發展之際,業者甚至必須維持非常快速的成長,才跟得上產業成長的腳步。然而在同一期間,已開發國家紡織業的整體市場成長極低(雖然實際數字將較一般想像的高一些)。當時,紡織業的最低限度成長,主要為確認最有潛力的市場區隔,進而集中力量發展這些區隔。
奇異公司在進行策略性事業規畫時,首先要問的問題不是「何種市場擁有『最大』成長潛力」,而是「各市場的最低限度『成長』為何?我們預期是否能維持此一成長?何種市場區隔(即使在成長緩慢的市場)能提供我們最有利的機會?」
談到企業時,我們必須從經濟,而不能從生理角度去思考成長課題。數量與成長並無直接關聯。對舞毒蛾(一種害蟲)來說,每年啃掉更多樹木也許是它們合理的目標。對造紙公司來說,這卻是一個愚蠢的目標。不管是在市場經濟,或是在其他任何經濟體系運作的企業,最要就是創造經濟績效。衡量企業績效的指標包括企業對經濟及社會的貢獻;人力、資本及物料等資源的生產力;以及獲利率。企業在經濟績效及經濟成果方面有成長,企業才會成長。想要成為一家「年營業額達十億美元的公司」,不是一個合理的成長目標。成長目標必須是經濟目標,數量本身不能做為企業成長的目標。
這一點特別重要。因為最危險的錯誤,就是誤以為增加脂肪就是成長。一家公司如果拋棄掉毫無貢獻的事業,實際上就是成長。繼續從事對企業沒有貢獻的活動,只會消耗企業有限的資源,妨礙真正的成長潛力。因此,奇異的策略性事業規畫過程,第二步是檢視公司哪一個活動應予結束、出售,或至少減少對它的重視。當奇異於 1960 年代末期開始檢視這個問題後,即恢復經歷多年不景氣後的成長力。
第二個需要的成長目標是「最適」目標:何種活動、產品及事業組合,能夠產生資源風險與報酬之間的最佳平衡?換言之,在什麼樣的組合之下,各主要資源及全部資源削弱少許生產力,便能達成提升市場地位的目標?在什麼樣的組合下,公司必須冒很大風險,始能獲得較大的獲利?還有在什麼樣的組合下,風險雖然可降低,卻大大削弱生產力及獲利能力,並可能損及市場地位?
成長能力的關鍵
決定公司成長目標落在向上發展範圍的,是最適點,而非最大化。成長至少應該是最低限度的成長,但通常不應超過最適範圍。事實上,超過最適範圍的成長,或用犧牲市場地位的代價換取較高的生產力,通常是不健全的,也無法持久。為了追求成長而成長,常要付出「出人意外」的代價。這樣的成長只會讓企業變得更脆弱、產生重大缺陷、過度擴充、缺乏控制,很快就會遇到重大甚至致命的挫折。
成長政策就是企業政策,與其他任何企業政策並無不同。它需要目標、優先次序與策略。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合理的、根據企業的客觀現實、市場與技術,而非根據財務幻想制定的成長目標。
成長需要內部的準備。IBM 準備成長已有多年,因此,一旦過去的成長停滯陰影消逝後,它便能一飛沖天。如未做好應做的準備,即使有滿腹成長的欲望,即使了解新一代電腦產業成長所需的條件,也不足以讓一家未從事任何工程設計的簡單機器製造工廠,幾乎是在一夕之間,就變成高級技術產業的領導者。
快速成長機會何時會出現,任何公司都無法預料。但公司必須準備妥當,否則機會就敲別人的大門了。IBM 的事例證明,想要培養成長能力,公司必須在內部建立持續學習的氣氛。
在這樣的環境下,公司所有人員(包含最基層的員工)都願意、並準備好隨時承擔不同的、更大的新責任,而不至於事到臨頭驚惶失措。唯有員工已具備成長的能力,公司才能成長到那個程度。至少在西方,公司當然可聘請各種專家、專業人員,以及各種具備特定能力、資格或才幹的人才。然而根基成長,甚至收購成長(前文已討論過),必須來自內部,以公司實力為基礎。簡言之,成長政策意指,一個以人為主的組織,必須建立持續學習的氣氛,讓成員做好準備,願意承擔不同的及更大的責任。
大型企業也必須為未來的成長做好財務規畫。若非如此,一旦快速成長,公司將立即陷入財務危機,使得成長這件好事反而成為令人沮喪的經歷。這個原則適用於小公司,也適用於中型企業。原因在於,即使是溫和的成長,公司的現金週轉能力也會很快就趕不上成長速度。平常一些不為人注意的領域,很快就會產生財務需求。現有資本結構,或現行申請短期貸款及調度營運資金的做法,很快就應付不了新局面。財務策略對企業成長非常重要,如同產品策略、技術策略或市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