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五大自駕車測試因疫情大受影響!Waymo 仍逆風獲22.5億美元外部投資

FINDIT / 張嘉玲 2020-04-29
五大自駕車測試因疫情大受影響!Waymo 仍逆風獲22.5億美元外部投資
Waymo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本文彙整科技新報、LINE Today、數位時代、工商時報、Inside的相關資料,完整呈現截至2020年4月,目前自動駕駛技術的現況。

2020 最新自動駕駛技術報告出爐

對自動駕駛的技術進展,WEVOLVER 發表的《2020自動駕駛技術報告》(2020 Autonomous Vehicle Technology Report)做了全面闡釋。從感測、規劃、執行三層面闡述自駕車技術的最新發展狀況,涉及感測器、資料處理、機器學習、SLAM 與感測器融合、路徑規劃等多領域都提供了深入淺出的技術解釋,同時提供多家自動駕駛公司的案例,包括特斯拉、Volvo、Waymo等。
(詳請參考:科技新報

五大自駕車公司測試因武漢肺炎大受影響

除了傳統車廠受到武漢肺炎影響外,許多自動駕駛決策公司也因為受到疫情影響,可能面臨營運不下去的危機。

  1. Alphabet 旗下的自駕車部門 Waymo 日前宣布,為了保護乘客的健康及人身安全,將暫停鳳凰城郊區有配備安全駕駛員的 Waymo One 自駕車。不過,由於 Waymo 早已讓部分車輛實現全自動駕駛,所以在鳳凰城的自駕車及UPS載貨服務,還是會繼續營運。
Waymo
Alphabet旗下的自駕車部門Waymo。 Waymo
  1. Cruise:通用汽車旗下的自動駕駛新創公司Cruise,今年2月才剛獲得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PUC)的許可證,可以在加州進行自駕車乘客試點服務。不過因為武漢肺炎疫情的關係,Cruise在美國當地時間3月17日宣布,考量到大眾健康問題,其在加州的自動駕駛測試將暫停三週。
cruise
近日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認可了使用GM平台的無人駕駛概念車Cruise Origin Concept上路測試的資格,未來能夠在一般道路與公路上進行無人駕駛車輛的動態實驗。 cruise
  1. Zoox:去年開始就在美國舊金山和拉斯維加斯,進行無人車測試的自動駕駛新創公司Zoox,在當地時間3月18日宣布,將暫停所有自駕車測試直到4月7日。
Zoox.png
Zoox 在自動駕駛界被譽為神秘新秀。 TechOrange科技報橘
  1. Argo:獲得福特投資的自動駕駛新創公司Argo,一直在邁阿密、華盛頓、底特律等地方測試其自駕車。根據《REUTERS》報導,因美國疫情的迅速惡化,Argo日前宣布,將暫停所有自動駕駛汽車測試。
Argo AI.jpg
福斯投資Argo AI,攜手福特研發自駕電動汽車。 愛范兒
  1. Nuro:根據《THE VERGE》報導,曾獲日本軟銀集團投資的自駕車外送新創公司Nuro,將暫停在德州和亞利桑那的自駕車送貨服務。
Nuro
2020年2月正式上路的Nuro第2代R2自駕車,成了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下,無接觸運送物資的好幫手。 Nuro

Waymo自駕車獲22.5億美元外部投資,不排除脫離母公司獨立

Waymo 於3月份宣布,他們成功於第一輪外部投資中,從母公司 Alphabet 以外的投資者募得 22.5 億美元資金(約新台幣675億元)。同時執行長約翰.卡拉夫奇克(John Krafcik)更揭示未來脫離Alphabet的可能性。

本輪投資的主要投資者包括美私募股權公司Silver Lake Partners、美私人風險投資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加拿大退休金計畫投資局等,另外Waymo還提到其合作夥伴美汽車零售商AutoNation、加拿大汽車零配件製造商Magna International,以及Alphabet本身都有參與這一輪募資。本次對外募資大獲成功意謂著,Waymo絕非Alphabet一廂情願的押注,外部投資者依舊相當看好這家自駕車業者的未來發展。

延伸閱讀:不再仰賴Alphabet!Waymo自駕車首獲22.5億美元外部融資,不排除獨立

計程車與POD兩大自駕車應用領域孰勝出?

自駕車的技術已經發展出來,問題只是何時會成為主流。現在有關於自駕車朝主流發展的方式,有兩種競爭的發展方向—我們分別稱為「計程車」與「無人計程車」—有些公司已經在各自的領域激烈辯論。

朝「計程車」方向走的自駕車公司,認為自駕車的發展會像是Uber一樣:一整隊的電動自駕車,在城市中不停的移動,到處接駁乘客,而且永不停止。每個人都利用自駕車移動,但是沒有人擁有這些汽車。在這個領域的是共乘公司,如Uber,他們很努力在發展自駕計程車。

uber
Uber以開發行動應用程式連結乘客和司機,提供載客車輛租賃及媒合共乘的分享型經濟服務。 TechStart

Lyft跟Waymo合作,結合兩個公司的核心價值—建立共乘網絡與創新自駕車科技—希望也能開發出自駕計程車。然而,無論是Uber或是Lyft都過度依賴Google Map,若Google限制其使用地圖API則將限制上述兩家業者的發展。在2017年,福特公司投資自駕軟體公司Agro 10億美元,之前通用汽車公司則買下了類似的新創公司Cruise Automation,也是朝著計程車方向發展。

Lyft
Lyft是一家交通網路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 shutterstock

在「pod」領域的公司則是覺得要讓自駕車可以載運人類在高速公路運行,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開發;自駕車的原型長期以來都朝著能以更高的車速與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努力。

所以有些新創公司改將賭注下在行駛速度較慢與低風險的自駕車應用上,這類型的自駕車速度通常不會高於每小時二十五英里。很多這類型的「汽車」—如同下頁圖的倫敦接駁車—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是汽車。

在「pod」領域的新創公司有幾項創意應用的案例,May Mobility公司提供無人駕駛的pod供員工在不同辦公地點移動。新創公司Nuro知道當自駕車在高速移動時,還不足以安全地運送乘客,但是已經可以運送雜貨,Nuro也已經在鳳凰城成功推出物流pod。這些公司押注在可以快速掌握自駕車的有限使用案例,並且知道可以在更先進的領域擊敗Uber與Waymo。

台灣發展自駕車的機會在特殊應用場域

國外自駕車其實發展得比台灣早,市場很競爭,台灣很難有辦法切入。因此,交大郭峻因教授認為在全球的自駕車工業裡,自駕車感知系統就是台灣產業鏈最好的切入點。在應用面則應該鎖定特殊應用場域,如工廠無人搬運車、封閉場域的接駁車,甚至室內公共場所的無人載具來做研究,最後開發出來的技術,其實並不會被侷限在這些地方,可以廣泛應用於各式無人載具上。

參考資料:Line TodayInside數位時代工商時報

本文授權轉載自:FINDIT,作者:張嘉玲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